【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新之】

最近,娱乐圈的一条大热搜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入围名单公布,演员王阳因为饰演《追风者》中的沈图南一角入围了“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消息一出,部分观众,尤其是演员王一博的粉丝炸开了锅:在他们看来,王一博饰演的魏若来才是《追风者》真正的男主角,沈图南只是剧中的“男二”——男主没有被提名,“男二”却顶着“男主角”的名号角逐奖项,这是让他们觉得愤怒、不公、不可接受的。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由于王一博“顶流”男明星的身份,支持他的人无论是人数、组织程度还是舆论话题的传播力上都是一般演员所不能比的,自然一时间王阳、《追风者》剧方、白玉兰奖等一串相关对象在网络上遭受了全方位的质疑、抨击和压力;但也同样因为“流量明星”的身份,很多讨厌流量的路人网友,影视号up主在这场“男主提名”之争自然会站在王一博的对立面,嘲讽粉丝“无理取闹”“网络暴力”,最后又会绕回到“流量明星德不配位”“内娱完了”这样的经典议题中来。

6月5日,《追风者》剧方针对网络上的“男主提名之争”做出了回应(图片来源:微博)

其实,当我们无视掉那些针对演员的人身攻击和类似“giegie是最棒的”这样的阴阳怪气,作为认真看了两遍《追风者》的一名普通观众,我倒是觉得“沈图南和魏若来,谁才是男主”才是围绕这场争议最值得讨论的核心话题,并且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话题去深入分析《追风者》这部剧,以及整个当代红色题材剧所面临的一种选择和迷茫。

首先,《追风者》这部剧开播后为什么会引起很大的关注和开局不错的口碑,我认为有两点:

其一,它选了金融这个原本红色题材中非常冷门的题材,从民国金融的历史、金融知识切入,用我党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但事迹很少为人所知的金融天才作为人物原型,生动回答了很多人也许一直很困惑的问题——井冈山十年土地革命战争,被困在根据地里的红军要发展壮大,要和国民党、军阀作战,钱从哪里来?也让观众知道了一个历史的基本事实,“土共不土”,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擅长搞经济。同时,通过突出“金融的根本是信誉”以及对于证券市场的描写,让今天的人狠狠代入共鸣了。

其二,《追风者》没有像大多数红色题材、谍战剧那样选择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枪口一致对外,在民族统战的旗帜下渲染“面对民族大义,抗日的都是英雄”。这种剧情固然无比“政治正确”,但早已跳开了很多史实在观众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所谓“国共各为其主而已,没有谁对谁错,最后共产党的胜利只是‘成王败寇’,自己人打自己人不光彩”。

真的是这样吗?《追风者》没有逃避问题,而是把故事放在了国共两党斗争最激烈的五次反“围剿”时期,拨开了蒋介石统治下的国民党“开明”“民主”“高贵”的伪装,让观众亲眼看到冷酷贪婪的“四大家族”是如何在上海吸食人民的血肉以自肥,最后尽失民心的——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只是权贵的天堂罢了,普通百姓的命运根本就是风雨飘摇。

《追风者》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有了这两点,我们就足可以看到《追风者》的一种诚意,以及希望写一点新东西的勇气。几十年来,我们的红色题材作品描写了很多革命者的苦难,死亡、血腥、牺牲、生离死别不计其数;描写了很多革命者的智慧,谍战剧里哪里都是卧底、天下何人不通共,多重反转算无遗策;描写了很多革命者的超勇,兼有中西学霸、武林高手、颜值顶配属性的我党“中国队长”不计其数……但几乎很少有作品能扎实研究历史、塑造人物,踏踏实实讲清楚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共产党能赢,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共产党?——这不是简单描写我党特工有多牛逼能够让观众信服的(而很多作品甚至只是把“人人心向我党”当成了一个“基本设定”)

而王一博饰演的魏若来和王阳饰演的沈图南这两个人物在剧中的成长弧光都殊途同归地指向了一个中心思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根据地被反动派围困的我党是如何在“前途光明”精英人才中“拉新”的。

魏若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今天的概念来套就是一个闯荡大城市的小镇青年,其实在那个时代算是一心扎根大上海,来自江西农村的“乡下人”。和我们心目中的天选男主一样,他相貌英俊、才华横溢、智谋过人、人品端正、满怀激情,是个万里挑一的金融天才,仅仅靠在职业会计学校的背景就能解决专家级别的金融问题。毕业后他唯一的志向就是进入国民党中央银行,并以此实现两个梦想:第一,在大上海站稳脚跟,赚钱让哥哥和爸爸到城里来过好日子;第二,追随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理想,为建立现代金融做贡献,通过金融救国让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的命运。

《追风者》中闯荡上海滩的“小镇青年”魏若来(图片来源:豆瓣

他在央行遇到了和他志同道合的高级顾问沈图南,并拜他为师,准备大展拳脚。然而,现实狠狠教育了他——先是在收回关税权的过程中得罪买办资本家,蒙冤入狱九死一生;为了维护金融稳定侦破假币案差点被杀,发现制造假币的幕后黑手就是四大家族,他们不仅和司法、买办勾结,还以假币为掩护贩卖鸦片;淞沪抗战上海百姓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日本人退兵后国民党政府却利用国民的爱国热情勾结奸商做空民众为了支持国府积极购买的“建设库券”,大发“爱国财”,小魏拿出全部积蓄支持国家最后存款清零,而他周围的邻居好友更是家破人亡……最后忍无可忍的魏若来用尽全力揭露了真相,在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掩护安排下跑路回到了江西苏区,加入了红军的银行,成为我党金融骨干,开启了革命之路。

沈图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标准的“民国勋贵”“清贵世家”——父辈追随孙中山,是革命的“天使投资人”,家里住着上海的大别墅用着老妈子,自幼读经史子集的儒家经典,后来又和妹妹出国留学,魏若来四处打工混温饱的时候他已经以青年才俊的身份在华尔街呼风唤雨。作为国民党器重的“栋梁之材”空降中央银行出任高级顾问,踌躇满志的他也有两个愿望:第一,在大上海继续过优越的生活,和太太、妹妹、女儿一起快快乐乐,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第二,追随三民主义,建立现代金融,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

《追风者》中魏若来的“师父”沈图南(图片来源:豆瓣

可惜,黑暗的世道容不下他这样清高的理想主义者,在关税权、假币案、库券风波中,他永远是那个被四大家族、买办资本、司法黑道联合起来针对、拆台、背叛,甚至谋杀的人。这些人吃饱喝足、赚得盆满钵满之后,又把沈图南推到台前来收拾残局。一次次的打击之下,他一次次用“这是必要的牺牲”“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委员长只是被身边的小人蒙蔽了”麻醉自己,当他终于失望想要辞职跑路的时候,还是放不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士大夫情结,一封上书“经济剿共”策论,求仁得仁,换来一把委员长“中正剑”,便又满血复活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跑去江西当特派员,负责对苏区经济赶尽杀绝。最后,被抓去苏区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生机勃勃,以及经历了妹妹的牺牲,他才最终转变了思想,在剧情的最后弃暗投明,加入了共产党阵营。

这两个人物在剧情中都有着相似的人物弧光,都完成了“踌躇满志—梦想破碎—投奔光明”的转变,但这对表面上亲密无间、志向相投的师徒在上海滩自始至终都隔着泾渭分明的鸿沟:沈图南始终是个“大人物”,看不到民间的疾苦,融入不了劳苦大众,这些穷人的身家性命最后到了他这里始终都只是他口中“必要的代价”“妥协”和“给他们抚恤”;而魏若来始终是个“小人物”,那些穷人的牺牲最后让他“暴起”,不顾性命疯了一样地复仇。

如果说《追风者》中把沈图南这个有着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士大夫贵族情结和民族资产阶级属性的“好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软弱性、妥协性和矛盾性刻画得入木三分的话,剧中对魏若来这个底层青年的描写可以说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反套路”:

首先,魏若来作为一个出身底层但身负才华,在那个时代拥有进入精英阶层入场券的“青年才俊”,编剧没有让他急着脱离自己的阶级“往上走”。这些年来,各路谍战剧、红色题材中“贵公子抗日”的戏码我已经看腻了,魏若来梳着油头、穿着高档西装的样子确实是很让少女心动的典型民国上海滩精致小开的样子,但剧中的他并没有主动“穿起长衫”——入职央行很久在一群精英大佬堆里依然从容穿着皱巴巴不合身的旧西装,后来在沈图南的极力怂恿下才去买了高定(高定裁缝铺其实是我党据点),后来愤而离职后他立马又穿回了旧衣服和短打,对于虚伪的精英造型没有一丝留恋。纵观全剧,他一直和高层人物的生活格格不入,也从来没有试图融入过他们。这一点在以往把上海作为背景的民国剧中是很少出现的。

同样,剧情也几乎是刻意地回避了“获得白富美青睐,走上人生巅峰”的类爽文戏码。以往这样的剧中,往往会安排一个才貌双全的“名媛”和“穷小子”相配——如果大小姐是我党的人,自然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不是,那么就是女方爱而不得成为永远的怀念。《追风者》里似乎塑造了类似的一个“地下党名媛”——李沁饰演的沈图南的妹妹,沈近真。但沈近真这个人物的塑造明显是反套路的。

如果说魏若来和沈图南作为“双男主”有着完整的人物弧光,那么沈近真作为女主则是一个没有什么弧光的功能性人物。近真,人如其名是两位“男主”走近真理的引路人——她在上海和魏若来的并肩战斗让魏若来接触到了共产党人,接触到了《资本论》,知道了人生抱负的另一种选择,她还亲自将魏若来带进了苏区;而她最后的牺牲则是给了沈图南当头棒喝,让他彻底清醒选择了新的道路。在创作沈近真这个人物时,作者没有去渲染她“沪上名媛”的矜贵,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塑造了一个工科女、锄奸队、粗线条、和劳苦大众打成一片的地下党员形象,甚至你会觉得在上海的她始终在“装”,而在苏区一身旧军服的她才是真正的松弛和真实。

追风者中作为男主革命引路人的女主沈近真(图片来源:豆瓣

最最重要的是,他和魏若来始终不、谈、恋、爱!他们之间只有主义交流、人格的敬佩、同志的情谊,但始终没有更进一步的男女感情,甚至连“恋人未满”都算不上。时代真的变了,以往编剧为了吸引观众铆足劲儿往革命剧情里塞恋爱戏,现如今年轻观众“苦爱情戏久已”,舍弃爱情一心搞事业才能让大家神清气爽,奔走相告。

最重要的一点,是编剧刻意拉长了魏若来转变的过程,曾经我在社交网络上看到有人这么介绍魏若来的转变:“对国民党绝望没有让他立刻投共,因为他不确定共产党这个对立面就一定是好的;看完《资本论》他没有立刻投共,因为书里的仅仅是理论;地下党员沈近真对着他讲革命道理,畅谈光明未来他也没有投共,只是说要再观望;甚至到了苏区他还是没有立刻投共,因为他还是想安稳过日子;直到亲眼看着邻居小姑娘被高利贷逼死,红军来了把恶霸枪毙烧毁了所有高利贷借据时,他立刻跑去参加了红军——直到这里他才彻底看到,共产党说到做到,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他们真的上”这段描述让很多没有看过剧的人纷纷表示:“这什么剧,有点东西”。

《追风者》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分析到这里,沈图南和魏若来,谁是这部剧的主角,或者说你希望谁是这部剧的主角,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这样题材的剧的主角,可能大家心里都有了清晰的答案。

我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其实并不全然是肯定和赞许,《追风者》的不足和短板也很明显:首先是金融主题和剧情扣得不是很紧,整体很虚浮,无论是在国统区还是苏区,金融知识和剧情中的金融战都描写得比较浅,历史上真实的故事比电视剧里更精彩,电视剧的大量笔墨还是用在了传统的“地下党被特务怀疑——双方斗智斗勇,我方洗清嫌疑完成任务——用各种办法锄奸”这种通用的情节。

更重要的是,我很明显感觉到了编剧和导演的一种踌躇和迷茫,这也是回归本文主旨的一个疑问——沈图南和魏若来,谁是历史洪流中的主角?谁是创作者代入和共情的人格?

在剧情中,我们能看到一些对于沈图南软弱性的批判,但更多的我们看到的是创作者对他的仰视和共情——大量的笔墨描绘他的忠贞爱国、他是一个好哥哥好丈夫好父亲、他的无奈和彷徨、他的有情有义……更重要的是,他即使面临在国共你死我活的较量中,也始终保持着一种“上位者”的从容——他在最绝望的时刻做出的选择也不过是带着老婆孩子买船票去英国,不问世事,即使最后做了多时的“剿共”负责人,一旦走投无路也随时拎着箱子就来到了共产党这一边,成为了“孤雁同志”。

如果说沈图南身上表现的那种纠结还不太明显,本剧的大反派林乔樵松的描写就已经让人感到不适了。这个人可以说是个“劣化”版的李涯:他出身黄埔,导师是共产党领袖,本有机会投身共产主义,但他的选择是杀了导师,把共产党同学活活剥皮,以显示自己对党国的忠诚。明明在“体制内”混得毫无尊严,被上司当成狗一样使唤,却天选打工人一般铆足了劲儿抓共产党,“抓共党,杀共党”成为了他快乐和价值的源泉,嘴里都是主义,一口一个“三民主义救中国”,然而干的都是残害无辜、血腥残忍的腌臜事,面对上司祸国殃民的举动,一步步妥协甘当工具人,还特别嘚瑟,像打了鸡血一样和明知道是为党国办实事的沈图南作对。

剧中一边把林樵松塑造成一个疯魔的“反共斗士”,一边用冗长的篇幅渲染他的脆弱、理想、义气……

就是这样一个人,编剧花了大量笔墨去渲染他的“兄弟情”,如何如何对兄弟好,讲义气,把手下当亲人;甚至还给他安排了一个被他利用还心甘情愿的善良情人,明明他的所作所为是一渣到底的坏(骗女人说帮她找哥哥,让女人感恩戴德给他当情人,还PUA女方“你进不了我家族谱”,实际上是拿女人做人质逼她的哥哥当卧底),还花了很多与剧情无关的笔墨去渲染他如何如何爱这个女人……如果编剧想塑造一个有魅力的“病娇”坏人,对不起,你玩脱了;如果编剧想在这种干尽坏事的反派身上去挖掘所谓“人性光辉”让别人夸你塑造人物多么立体,我只能说这样的“立体人物”真的会让观众如我感到生理性不适。

这些年来,对于革命题材、战争题材的影视剧的批评和期许,我们已经谈了很多了。有人说,主旋律题材屡屡被人诟病的原因是“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变了,而创作者的理念和他们心中的观众需求没有跟着变”。其实,我觉得与其说是如何给观众把脉,不如就回归一个最简单的初心:中国革命——是什么?为什么?

就像《觉醒年代》之所以能够掀起不同年龄观众的巨大共鸣,就是因为它回归了初心,认认真真把一个大家默认的“共产党伟大”的“设定”变成了波澜壮阔的求索过程,从而触动了年轻人的心弦。

而魏若来和沈图南的男主之争背后,是一个当下红色题材创作的很现实的问题:编剧和导演已然是沈图南那样的“名流精英”和“上位者”,他们也许原本和沈图南一样,根本不认可“主旋律”那一套,他们追求的是那种“没有破坏力、优雅从容的士人情怀”,他们的创作正在经历艰难地从“名义包裹情怀”到“重新选择”的过程;而年青一代的观众正如血气方刚的魏若来,他们在彷徨中寻找,他们从草根的视角渴望革命叙事给予他们认识世界的答案和改造世界的力量。

最后,我不得不提的是,我二刷《追风者》的原因是我跟着一个做中国电视剧reaction的埃及博主又看了一遍。我特别好奇,从一个来自第三世界的阿拉伯青年的角度第一次接触中国革命史,他的反应和感受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是他很认真地预习了这段历史,并且对中国革命高度地共情和钦佩——看到收回关税主权那里,他立刻联想到了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运动,并且立刻理解了剧情;看到淞沪抗战那一段,炮火连天、民居被炸成废墟、到处都是战火、哭喊时他的情绪几乎崩溃……然后他在看完这集后花了很长的时间掏心掏肺地向观众倾诉,作为一个埃及人,曾经在中东战争中的无奈和屈辱,以及此时此刻加沙正在发生的事情对于他们的影响,谈了他是如何从一个被西方媒体影响对中国抱有偏见的外国人,到受父亲的影响看到真实的中国,热爱中国文化。

中国已经在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一种模板和榜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榜样更多地来自中国的经济奇迹,而中国从被殖民者欺辱剥削、被法西斯残杀和吞并中靠着我们的主义和牺牲走出炼狱,走向巅峰的传奇史诗在第三世界的广大普通人中还几乎是一个空白。因为有相似的苦难,所以我们会共情、会真心地帮助他们,也因为我们从苦难中活了过来,也可以激励他们永远不要放弃斗争和觉醒,自由和繁荣终会到来。

我想,这是我们的主旋律在新的时期可以肩负起的使命,而要做好这个使命,显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