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Navigation Page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新之】

11月15日,由香港著名导演徐克执导的电影《射雕英雄传》发布了定档预告——在2025年的春节,《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将和《封神2:战火西岐》同台竞争,“中国人的武侠家国梦”和“中华文明的创世神话”将一同点燃春节档。

徐克的《射雕英雄传》定档春节,将主要描写小说最后几章的宏大场面视频截图

毫无疑问,徐克是整个华语电影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人物之一,他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引领风气之先:参与香港电影的“新浪潮运动”,开创“新武侠电影”,开创小马哥、东方不败、黄飞鸿、狄仁杰等一系列经典的系列电影和IP,以《智取威虎山》的成功给新世纪的主旋律电影开拓了新思路,永远在探索电影工业的技术前沿……而这一次,重新把沉寂已久的金庸小说最大IP《射雕英雄传》搬上大荧幕,究竟是徐老怪的“大胆新开拓”还是一个暮年大导演的“怀旧之作”呢?一切还有待观察。

但从预告片结尾占据整个屏幕的男女主名字上,我能感受到徐克的焦虑:肖战(饰演 郭靖)庄达菲(饰演黄蓉)。

虽然电影还未上映,我们不能对两位年轻的主演演得“像不像”“好不好”做出任何评价,但客观地说,如果放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这样的两个演员基本不会成为徐克武侠电影的男女主。

饰演黄蓉的庄达菲之前最出名的角色是《年会不能停》里的“外包员工”Penny,而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同时极富争议的流量明星,肖战最经典的角色是2019年的古装仙侠剧《陈情令》中的男主魏无羡。不管最终呈现的效果如何,至少目前看来“黄蓉”和“郭靖”都不是二位的“舒适区”。为什么大导演徐克要启用这两位年轻演员在他的春节档大作中实现“自我突破”呢?

选项1,这部电影的重头戏是大场面和全新的剧情设定,演员的发挥空间产生的风险不大,所以大胆启用两位很有潜质的演员做尝试;

选项2,肖战和庄达菲的形象和演技本身就是出演郭靖和黄蓉的最佳人选,导演众里寻他千百度;

选项3,肖战背后的粉丝流量和消费能力,庄达菲的资源是给这个项目的投资收益安上的一道前置保险,导演需要祭出男女主角的位置来保住“基本盘”。

我想不同的人对选角的看法会有不同的选择。

但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金庸武侠作为曾经最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影视IP,作为“全球华人的文化常识”,是在不断滑落的:从TVB时代的名作辈出成为几代人心中经典,到第一次引进内地金庸异常重视,央视当作国家级项目推进拍出了《笑傲江湖》,再到气势磅礴、群星璀璨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到了《鹿鼎记》和《倚天屠龙记》口碑和质量都有所下滑),当张纪中逐渐离开这个IP,接手的是于正带着他亮瞎眼的配色和“雷人”剧情款款走来。如果说于正还算是个大人物,他手下的金庸系列还有略微几处可圈可点,那么于正之后的金庸剧则是从导演到演员再到制作都是惨不忍睹,质量直逼网剧,甚至有的连被骂的水花都没溅起几滴。

央视版《笑傲江湖》剧组与金庸先生合影

我记得我唯一看过一些的是张一山版的《鹿鼎记》,至今回忆起来还是觉得它算是个恶搞作品吧:剧情魔改建宁成为了女主,张一山演技浮夸几乎断送了他后面的职业道路,成本低到请不起武术指导,招式就像玩儿一样,没钱做特效“神行百变”直接就是把两个不同地方拍摄的镜头剪在一起就算是“瞬移”了,穷到请不起群演,大街上和皇宫里除了主角空无一人,甚至太监服装都穿不起带花纹的常年一身白仿佛天天给皇帝“戴孝”……另外一些名不见经传,连影视吐槽博主都懒得去看的金庸剧,选角之荒谬让我觉得制片人莫不是金庸的小黑子吧。

张一山版“韦小宝”

时隔20年,“段誉”的惨烈对比

这一切难免让曾经痴迷金庸武侠世界的几代人觉得失望、痛心甚至愤怒,但这种趋势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当代的人没有能力拍好金庸武侠,也许用“市场价值下降,优质的人才和资金都不再向这个IP倾斜”解释可能会更加合理。

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金庸世界已经过时了吗?倒也不是,但必须承认我们对它已经过了“热恋期”。

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新武侠”流派从6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个逐渐攀升的过程。新武侠小说区别于清代、民国那种传统的武侠小说,新就新在它离真正的江湖很远,离汹涌的时代和摩登的流行文化很近。创作者是不折不扣的接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没有行走江湖,也几乎不接触真正“跑江湖”的人,但是中国典型的文人气质和情怀被围困在港台这样一个逼仄、现实、快节奏又光怪陆离的“半西方”世界,自然迸发出了强烈创作需求和创作冲动。

1960年代的香港街头

所以新武侠大师笔下的江湖,更多的是校园、是职场、是政坛,甚至是风月场,唯独不是传统武侠里的江湖。而多元文化的环境和他们的教育背景又把现代流行文化元素和文化舶来品用一种很高妙的方式杂糅在了以古代中国为舞台的武侠传奇中:你能在《天龙八部》这一本“佛”性很强的巨著中同时看到浓浓的希腊悲剧影子,《连城诀》可以说是一部“汉化版”《基督山恩仇录》,古龙的《楚留香》系列深受推理小说和同时代的日本经典IP“眠狂四郎”的影响……华语区的普通大众在当时相对闭塞的情况下可能接触不到以上种种鲜美的多元文化,或者存在一些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但是武侠小说能够用中国人的价值观、历史共鸣和“爽点”把这些都烩成一锅美味端在大众文化的市场上。

被视为古龙“楚留香”系列灵感来源之一的“眠狂四郎”系列

这样的创作形式天然适合拍成同样是流行文化载体的电影和电视剧,而60-70年代新武侠小说的崛起恰恰又碰上了香港电影市场的蒸蒸日上,实属彼此相互成就了。作为当时最热的IP,金庸小说不仅成就了《明报》,而且也成为香港电影最抢手的剧本来源,往往是报纸连载还没有结束,或者刚刚结束实体书还未上市,同名电影就已经新鲜出炉了(最早一版的《倚天屠龙记》电影里赵敏还叫“赵明”)。到了80年代,邵逸夫转投电视,TVB的少男少女们借着金庸武侠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又推动了电影新浪潮,和新武侠电影的光芒万丈。而徐克就是光芒中最闪亮的一束。

内地的观众和读者,在20世纪80年代怀着好奇的眼光从闭塞已久的文化市场望向外面的世界时,刚好就直接撞上了金庸武侠的这个“巅峰期”,所以金庸在70、80,甚至90后心中是当之无愧的“出道即巅峰,相识已封神”。前面提到的新武侠中融合的“流行文化杂烩”更是对于那几代青年“惊为天人”“如饥似渴”的存在,因此即使当年老一辈的文化人对金庸武侠颇有些不以为然,依然把香港视为“文化沙漠”,但年轻时的热爱让那一批年轻人成为文化的主力军时,金庸小说至高无上的江湖地位已然形成。

“83版射雕”连同其经典的音乐和主题歌一同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文化符号

到了2000年代的第一个十年,金庸热又撞上了第一波互联网热潮,BBS里民间“大神”们的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讨论金庸世界里的各种武力排名、各种女神榜单、各种同人创作、各种争论和解说,如果要类比,这就很像今天我们对《甄嬛传》的“吃干抹净”和深度开发。而这恰恰成为一个转折点——内地的年轻人利用网络,这个比当年报纸连载“平民化”“门槛低”得不知道哪里去的形式开始了疯狂的创作,不到十年的时间,金庸武侠里的全部故事模式和爽点就被众多也许虽然不如他但也很有才的后来者盘到包浆了。

市场在飞速进化,创造出更多更符合当下的作品,而金庸流行文化中的要素成为“常识”而非“惊喜”时,这个IP自然就不复当年了。正如毛尖老师曾经感慨自己让学生去读金庸,没想到自己那辈人曾经如此如痴如醉,废寝忘食阅读的文本,会被今天的大学生当成是“阅读名著”的作业和负担。

BBS时代,众多网络“油菜花”大神对金庸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图为天涯论坛著名作者“大脸师太”将其帖子整理后出版的作品

既然已经成为“经典名著”,要在流行文化市场上继续焕发生机,要么像《三国演义》一样有真实历史叙事和历史人物本身的巨大魅力,要么像《西游记》一样被发掘出戳中当代人心口的全新立意,要么像《红楼梦》一样本身的文学水平和理念超越一切时代一骑绝尘;然而,和前面几个古典名著相比,金庸小说无论是时代性、人设、立意和文本本身,都有点“旧”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除非,咱们也在金庸经典作品上搞点新东西。

而徐克,在他职业生涯的巅峰期曾经在这个赛道上有过一个封神之作——东方不败。

我们都知道,《笑傲江湖》是金庸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创作的一部政治色彩极浓的武侠小说,“东方不败”这个角色身上的政治映射也非常明显。在原著中,练成《葵花宝典》的东方不败是一个被权力扭曲的令人恶心的丑陋阴阳人。但是徐克的改编却彻底扭转了这个人设——林青霞版的东方教主,不仅外貌上是个英姿勃发的“大美女”,而且有着不被人理解的宏图大志和领袖气质,同时也是个至情至性之人——以至于在他之后,几乎所有的东方不败形象都是基于徐克版本的“美貌枭雄”,而非金庸原著的“政治小丑”。虽然金庸本人曾经警告过徐克“不要胡编乱造”,但至少徐克版本的东方不败在后来的年轻人中更“酷”更容易被接受。

徐克《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截图

而徐克作为在电影大荧幕上亲手缔造过金庸武侠辉煌的大师,应该也希望在今天搏一搏,看看能否像当年的《智取威虎山》那样创造票房奇迹,用耳熟能详的故事再次挑动起观众的肾上腺素。

不过,肖战会成为当年的“林青霞”吗?徐克还是当年那个笑傲江湖的“徐老怪”吗?

我们只有耐心等到春节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