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Navigation Page

在欧盟执意通过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提议后,中方宣布对欧盟进口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中方的行动产生出额外的震慑效果,欧洲一众奢侈品牌,如LVMH集团、开云集团(旗下品牌包括YSL、GUCCI、巴黎世家等)、爱马仕、历峰集团、博柏利、普拉达等的股价都出现大幅下跌,说明市场对欧洲奢侈品牌可能成为中方下一个目标感到担心。

奇怪的是,好几家外媒在报道此事时所采访的几个“专家”异口同声地认为,中国不太可能“反制”欧洲奢侈品,连他们给出的理由都差不多,无非是欧洲奢侈品在中国的消费规模比较大,税收上有贡献,等等。这个观点其实经不起推敲,但经过层层转发后几乎成为“定调式”的判断。

这就相当于什么呢?两个人打牌,不在场的人说,他会出这张牌或他不会出那张牌,这肯定不靠谱。从理论上讲,中方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对欧洲奢侈品采取某种行动完全有可能;从现实层面讲,这种可能性不但存在,而且还是比较大的。换句话说,打不打这张牌,什么时候打这张牌,只有等到牌局结束才能公布答案。

中国是欧洲奢侈品最大的市场,占到1/3左右,对奢侈品这么大的消费量与中国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称,说得严重一点,也是有些畸形的。所谓“社交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由“奢侈品叙事”潜移默化建构出来,并不真实。一些人出于虚荣心购买了超出其消费能力的奢侈品,而对其它方面的消费进行压缩。不成比例的奢侈品消费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非正常现象,数据显示,中国Z世代对奢侈品牌就没那么感冒了,欧洲奢侈品牌对此有危机感,但对中国来说是好事,说明中国社会的消费观念更加理性多元了。也就是说,认为欧洲奢侈品在中国消费规模大,中国就不会采取相关行动的推论站不住脚,把这个规模降一降,对中国未尝不是利大于弊。

在中欧的经贸中,我们最需要的比如ASML(阿斯麦尔)的最先进光刻机,荷兰受美国胁迫不卖给我们;欧洲消费者想买的比如中国电动汽车,欧盟现在又设置高门槛;反倒是溢价和利润畸高的奢侈品,欧洲恨不得一股脑推销给中国。这难道不是一个应该解决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