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延斯·明克拉特,翻译/观察者网 郭涵】

“出于国内选举的考虑,乔·拜登正为自己树起‘贸易战士’的人设。这位总统伤害的不仅仅是美国经济,而是全世界。”

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创下了对华加征关税的新纪录。即使对全球化最不热心的人现在也该意识到:美国同中国之间的争端已经具备名副其实的贸易战特征。这场重大争端将对整个全球经济产生持久的影响,而且并不是积极的影响。

美国总统目前采取的行动并不局限于电动车,也包括对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半导体、电池与医疗产品加征关税,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照顾国内选举。乔·拜登正准备在11月的大选争取连任,而他在民意调查中的支持率落后挑战者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竞选历史上,贸易保护主义论调总是能发挥作用。至于采取此类措施的理由是否充分或者是否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都是次要的问题。

加征100%的关税——这数字听起来很高,也应该如此。毕竟,正是特朗普本人在3月底提出加征这么多的关税,并警告说,如果拜登不这样做,“美国汽车制造业将遭遇血洗”。上周末,特朗普又提出加征200%惩罚性关税的可能。未来还会有更高的关税吗?

两人都在隐瞒的事实是: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这很难令人相信它们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至少从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开始,美国总统就一直用“国家安全”的说辞作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拜登本人也以所谓“产业政策”的方式下大力气补贴美国工业,或者换个说法,变成了《通货膨胀削减法案》。

“美国优先”对拜登和特朗普都适用

特别是在对华政策上,拜登同特朗普一样,都为自己树立起“贸易战士”的人设。他不仅继续维持前任时期遗留的关税,甚至进一步抬高了一部分关税,同时限制半导体等敏感技术的出口。

而特朗普和拜登唯一的不同在于:当前总统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任何不服从美国的对象发动贸易战时,美国现总统至少会对盟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体贴。

尽管如此,欧洲现在必须扪心自问,它应该在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逐渐升级的贸易争端中采取什么样的立场?这涉及到根本性的地缘经济问题:欧洲应该加入贸易战吗?欧洲是否应入局被伪装成“产业政策”的补贴大战?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像第一眼看上去那样微不足道。

基于所谓“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欧盟不久后将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毫无疑问,美国近期新加征的关税将会增加欧洲面对进口时的压力。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不管中国汽车企业获得了多少政府补贴(顺便一提,这样的事情应该基于个案给出证明),用同样的手段做为回应并不总是最明智的策略。

当地时间5月1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同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喊话欧盟:不要学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这种“坏主意” 图自:德新社

无论如何,从欧洲的角度来说,尤其是在贸易问题上,谨慎方为上策。因为欧洲依然在尽力维护一个“基于规则”的、多边的世界贸易秩序,至少是这个秩序的残垣断壁。要考虑到,绝大多数欧洲经济体——特别是德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美国。在美国,出口在经济产出中的占比仅有11%;而在德国,这个数字接近39%。

贸易保护主义者忽视了历史与经济学研究的结论

经济学中并没有太多划时代的、甚至可以被称得上是可靠的研究结论,但以下是结论之一:贸易保护主义者不仅会伤害其他人,到头来也会伤害他自己。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成本并不会由目标国的出口公司来支付,而是由本国消费者承担。政府提供的补贴不仅仅惠及接收企业,也会最终惠及那些期待进口商品更便宜的外国消费者。

特朗普宣称计划对美国的全部进口商品加征10%的一般性关税,无异于大幅提升关税水平。事实上,这位总统候选人恰恰最应该反对其后果。根据美国保守智库税务基金会(Tax Foundation)估计,加征这笔关税将毁掉美国近50万个工作岗位。

至于这样一种贸易或关税战争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历史上有一个现成的案例。20世纪30年代,全球关税战争引发了毁灭性的经济大萧条。然而,今天的“贸易战士”们却忽视了历史的教训,一如他们忽视了古典经济学中带来的启示:贸易保护主义最终会令所有人更加贫穷。

(原文于5月15日发布在德国《商报》Handelsblatt评论版面,原标题:美国迎来保护主义的时刻。 In den USA schlägt die Stunde des Protektionis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