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Navigation Page

继当地时间9月17日黎巴嫩传呼机爆炸事件后,18日下午黎多地再次发生通信设备爆炸事件,其中包括对讲机等设备。

在前一天全境多地同时发生寻呼机爆炸事件后,当地时间9月18日,黎巴嫩多地再度发生通信设备爆炸事件。目前,爆炸事件已造成数十人死亡,3000多人受伤。

自去年10月加沙战争爆发至今,哈马斯和真主党领导人遭遇一系列暗杀,这些暗杀事件均归咎于以色列。那么,本次爆炸事件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属于恐怖主义行为?国际社会对此次连续爆炸事件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

就相关问题,观察者网与北京大学西亚系助理教授梅华龙进行了对话交流。

观察者网:黎巴嫩寻呼机爆炸事件导致至少9死3000伤,对讲机爆炸又造成20死450伤,其中包括儿童和平民。外界普遍认为以色列是幕后黑手,您如何评价这一袭击事件?这是否属于恐怖主义行为?

梅华龙:从性质上看,我个人觉得这种袭击事件属于恐怖主义行为,它通过在普通人群中制造无差别流血事件,以达到在对方社会中散播恐惧的目的。

虽然很多电子产品的持有者从属于真主党,但真主党既有军事分支,也有参与议会政治并履行日常行政管理的政治分支,后者并不属于一线战斗人员。如果以色列的退伍士兵或预备役士兵在未服役时算平民,那么这些真主党员也可以算平民。更何况,遇害者中有儿童。此外,根据外媒报道,医院医生等明确与真主党无关的成人也是对讲机的用户。

因此,这是一起针对包括平民在内的对方社会成员的无差别袭击。

另外,我们还需注意,在911袭击中也有至少几十名美国军事人员死于袭击,但这并未影响西方主流媒体对其“恐怖袭击”性质的认定。我们绝不应该将“恐怖袭击”定义为由特定(民族或宗教)群体针对另一个特定群体(民族、宗教或国家)在特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的袭击。所有针对包含平民的群体、旨在制造恐慌(而非摧毁明确的军事目标)的袭击(包括加沙地区经历的无差别地毯式轰炸),都是恐怖主义的体现。

实际上,这起袭击比传统意义上的恐怖袭击更加恶劣。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8日所说,这起事件将平民日常所用的设备武器化,从字面意义来看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此次袭击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造成极坏的连锁反应。当然,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在电子设备领域的去西方化和国产化,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也具有极高的安全意义——不限于狭义的信息安全。

当然,我们也要了解到,通过传呼机遥控爆炸,并不是什么“黑科技”。在我国20年前公开发表的论文里就讨论过该技术及其预防。这一事件对我们最大的警示不是“技术”,而是“底线”。

我们需要评估一系列问题:如何评价相关国家或组织的行为?如何与具有这种倾向的国家和地区打交道?我们认为大家都遵守的规则,对方是否遵守?技术合作的风险在哪里?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西方势力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我们如何在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层面上做好准备?

最后,该行为是否有军事意义?以色列目前正在集结兵力,试图从北面入侵黎巴嫩。一般情况下,以色列会从大范围空袭开始,爆炸事件将明显打乱黎巴嫩方面的节奏,特别是给对方的医院制造压力。此外,有西方分析人员认为此举也可以破坏真主党的通信网络,影响对方抵御以军入侵的能力。不过,鉴于加沙地区的抵抗组织在一年后仍能组织起针对以军人员和坦克乃至直升机的有效反击,还能通过固话通信,甚至仍能继续拍摄针对以军的袭击画面并在互联网上公之于众,我认为对于各方面有更多积累的真主党而言,此次袭击的军事意义并不明显。

当然,我们也应该对黎巴嫩这个体量小但内部多元的国家建立更全面的了解。此次事件背后的渗透行为,或许也与黎巴嫩内部(乃至真主党内部)的漏洞有关。特别是考虑到黎巴嫩什叶派、逊尼派和天主教马龙派的教派矛盾,真主党参与整体社会运行越深,反渗透压力可能就越大。

当地时间9月17日,黎巴嫩多地发生寻呼机爆炸事件。随后,遇难者的葬礼在贝鲁特举行。东方IC

观察者网:西方国家和主流媒体并没有去严厉谴责以色列这种无差别的大规模暗杀行为,这是否是对杀戮的纵容和默许?国际社会是否应该应当对以色列施加更大的压力?

梅华龙:西方国家当局和主流媒体并未严厉谴责以色列的行为,一方面因为以色列并未公开宣布对该事件负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西方政治精英的一贯态度和责任。对该事件的态度,与他们对巴勒斯坦局势的态度是一致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根据黎巴嫩媒体报道,公开支持巴勒斯坦的爱尔兰政府谴责了针对黎巴嫩的行为。其他西方国家的态度也是可以预测的,这并不令人惊讶。

为了实现公平正义与和平,国际社会确实应该给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更大的压力。但对于以色列而言,他们知道,只要有美国政商精英支持,全世界的指责、批评和呼吁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除非以色列受到更直接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制裁,否则国际社会施加的压力实际意义较小。

国际社会应该通过该事件进一步重新评估以色列作为国际社会成员的办事准则及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并由此调整对相关国家的政策。

观察者网:自去年10月加沙战争爆发以来,真主党和哈马斯领导人遭遇了一系列暗杀,这些暗杀事件均归咎于以色列。暗杀显然只会点燃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社会更多的敌意仇恨,您认为以色列为什么坚持要暗杀?

梅华龙:首先,我个人认为近两日针对黎巴嫩电子设备用户的袭击不属于暗杀,因为这一袭击并没有明确目标。如果以色列想“斩首”,他们也无法保证某一台设备恰好是他们想重点袭击的对象在使用,更无法保证遥控爆炸时设备离对方很近。该事件旨在向公众散布恐怖情绪,属于无差别攻击,和暗杀有本质区别。

其实,不论是暗杀还是针对公众的恐怖袭击,以色列之所以对此较为热衷,我们也要考虑其历史传统。众所周知,巴勒斯坦地区最早针对公众(包括当时的英国委任统治当局、阿拉伯人乃至犹太人)的恐怖袭击,就来自上世纪30-40年代的锡安主义武装组织。“大卫王饭店炸弹袭击”,更是举世闻名。

伊尔贡和莱希两个极端组织,在以色列建国后辗转进入政坛,慢慢成为当下以色列右翼政治力量的一部分(与利库德集团关系紧密)。针对公众(即非军事目标)的袭击或许是他们“军事”策略的一部分,这其实与当代国际社会的准则有一定差异——但在西方精英眼中或许并不奇怪。

至于暗杀本身,其他锡安主义武装组织早在一百年前的1924年就曾暗杀了一位支持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存、反对激进锡安主义的荷兰犹太人哈恩拉比。对他们来说,暗杀也是实现自身政治目标的“合法”手段,并且是自身高超情报和执行能力的体现。

本轮巴以冲突升级以来,以军在加沙的战局并不顺利。十一个月过去了,以色列内部的军事专家也承认加沙战局不利。以军发言人甚至公开表示“不可能消灭”哈马斯,而这也体现了以军与当局某些领导人的矛盾。

对于其情报机构而言,面对不利战局,用暗杀这个“传家宝”并配合媒体宣传,在舆论上似乎可以为他们“扳回一城”。

暗杀是否具有军事意义,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暗杀真主党的指挥官有一定的军事意义,暗杀哈马斯前领导人——长期旅居海外、参与和谈的哈尼亚,显然与军事能力和军事目标无关。

吸引眼球的事件有很高的宣传价值:此类事件一出,全世界并不了解地面战局的人、仅偶尔关注中东事务的人,又会重新开始赞叹对以色列的出众“能力”和“决断力”。只要西方社会和以媒对内不公开报道对方的反击(如昨天真主党媒体已经在报道自己对以色列北部军事目标的反击),只要以方不公布自己的真实损失,那么维持以色列“中东小霸王”形象就仍然有希望。

最后,暗杀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体现了以色列相关部门和组织的价值观和逻辑:他们并不相信人民战争,他们认为斩首就能真正削弱敌人。虽然历史告诉我们这并非事实(真主党和哈马斯的领导人都曾遭暗杀,但现在这些组织仍然存在),但或许这也成为以色列相关部门的决策惯性——而这可能也是他们无法真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原因。将巴勒斯坦人视为和自己一样的人,建立不同群体共存的家园,比炸弹、暗杀、恐袭都有用,但这种思维方式目前在锡安主义右翼政客、乃至其社会内部仍非常稀有。

当地时间2024年9月18日,黎巴嫩巴勒贝克,继17日黎巴嫩多地发生传呼机爆炸事件后,黎巴嫩多地再次发生通信设备爆炸事件,已有20人死亡,450余人受伤。图为发生爆炸的通信设备碎片。东方IC

观察者网:当地时间9月18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一项决议,要求以色列“毫不拖延地结束其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非法存在”。表决中,124票赞成,美国、以色列等14票反对,43票弃权。中国投下赞成票。但显然,以色列不愿放弃非法占领巴勒斯坦领土,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看不到中东的安宁之日?

梅华龙:联大的决议并没有约束力,更何况安理会的决议,以色列及其支持者也可以置之不顾,因此,这些决议不会带来任何明显改变。从常理角度来说,以色列不可能放弃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土地,也不可能主动撤出在西岸的定居点。

以色列在20年前单边撤出在加沙的定居点,是因为当地人口比例悬殊,他们不愿意也没能力管理加沙。撤出之后,随着矛盾升级,很快就将加沙围困了起来。因此,目前再去“呼吁”以色列撤出定居点、撤出被占领土,没有实际意义。

以斗争求和平,是目前实现中东和平的重要道路。直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固然最理想,但当事方没有意愿这么做。没有军事和经济上足够大的压力,以色列或许会临时停战,但不会主动撤离占领土地。各国抵抗组织和地区内的非美盟友,需要组织起有效而持续的斗争。如果国际社会确实愿意看到中东(不只是巴以)相关地区的和平和繁荣,也需要对相关方面施加足够的经济压力。

战争对以色列社会和经济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美国的援助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以色列是维系美帝国主义体系的核心地带,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是坚定的。因此,若想看到中东地区乃至一带一路地区长期的稳定与和平,美帝国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美国势力的撤出是前提条件。国际社会是促成这个条件形成,还是静待美帝国内部问题积累、爆发,抑或被动观望,都会影响我们到底何时才能看见该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长久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