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全国都在关注中国海警与菲律宾海军特种部队在南海发生的冲突。围绕菲律宾海军非法搁浅在仁爱礁的马德雷山号登陆舰,中菲两国当面发生的只是一场类似“械斗”的小冲突,但背后的大逻辑,则在于中国与美国围绕南海周边乃至整个西太平洋的博弈。
与此同时,在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朝鲜、越南开展一系列外交访问之时,俄军在俄乌战场上投入了威力更加巨大的滑翔制导炸弹。该武器使用背后所反映出的战场变化,无疑值得关注。
以德“斧”人之后
6月17日,中国海警发布消息,当天菲律宾一艘运补船非法闯入中国南沙群岛仁爱礁邻近海域,中国海警依法对菲船只采取管制措施。5时59分,菲运补船无视中方多次严正警告,违反《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不专业方式,故意危险接近中方正常航行船只,导致发生擦碰。
稍晚些,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甘羽表示,6月17日,菲律宾违背承诺,派出1艘运补船、2艘充气艇非法闯入中国南沙群岛仁爱礁邻近海域,企图向非法“坐滩”军舰运送物资。期间,菲运补船危险接近、蓄意碰撞中方正常航行的船只。中国海警对菲船艇依法采取警告拦阻、登临检查、强制驱离等管制措施,处置合理合法、专业规范。
由于有近距离相对完整且多方面的照片和视频,还原几个现场并不难。
结合此后中方和菲方进一步公布的照片和视频,以及其他外媒发布的新闻报道,各界基本通过“拼图”得到了此次事件的基本面貌:菲律宾方面在经过周密准备后,以多艘经过强化改装的船只试图向长期非法搁浅在仁爱礁的马德雷山号登陆舰上运送物资,遭到了中方海警力量的多重拦截;过程中,双方船艇多次发生擦碰。最终,为了阻止菲律宾的非法运补,中国海警人员在截停菲船后登上菲船,在收缴菲方携带的枪械武器后对菲方运补船艇进行了去功能化;在此过程中,有菲方人员因自身的不当操作受伤。
尽管菲律宾方面对事情的经过做了各种避重就轻的陈述和恶人先告状的强词夺理,也试图将受伤人员塑造成和印度空军阿比·南丹一样的“战败英雄”。但一系列关键事实不容否认:菲方确实在号称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船只上携带武器,运送物资的图谋则完全失败,菲律宾军方以及菲律宾政府此前期望甚高的美方均未给予实质性帮助。
相比之下,中国方面从海警到海军、乃至利益相关的渔民,则是各有任务、相互配合。中国海警根据任务特点,在事发水域由近及远有针对性地布置了小型的执法船艇,再以装备中口径舰炮的中型海警船压阵。中国海军则在事发水域周边部署多型作战舰艇和两栖舰船,并派出以055型万吨驱逐舰“大连”舰为核心的舰艇编队进入苏禄海,对菲律宾进行近距离的武装示威。这一系列行动展示出了一个大国在维护海洋权益上的通盘考虑,也客观体现出对各种可能烈度的矛盾冲突都留有充足的应对准备。
虽然武装示威在某些话语体系里并不“体面”,但对于震慑菲律宾而言,它有用。
对中国来说,中菲之间的南海争端在原则上无可退让,但在冲突烈度升级上其实相当有限。在本轮仁爱礁冲突中,双方争议的核心就是已经搁浅25年的菲军报废登陆舰。中国民间对此比较激进的要求也就是摧毁或拆除这艘破船,消除中国海上执法力量在仁爱礁附近执法时的菲方阻碍。将中菲南海问题扩大到马欢岛、费信岛、中业岛、南钥岛、北子岛、西月岛、双黄沙洲和司令礁等全部8处菲方非法占据的岛礁,中方的强硬措施也只是通过一系列军事和执法行动,控制相关岛礁上数百名非法居留的菲律宾军警和平民,恢复我国对相关岛礁的主权。即不存在对菲律宾本土岛屿的威胁,也没有对诸如控制菲律宾内政外交的兴趣。
但在菲律宾看来,为了能够裹挟国内舆论,并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对非法占据的南海岛礁的巩固上来,菲政府长期以来不仅扭曲事实,妄图将自身在南海的非法主张合法化,还在各种场合含沙射影地炮制“中国威胁”,试图将南海问题与所谓的菲律宾本土防卫问题搭上关系。
尽管中国对入侵菲律宾本土没有兴趣,历史上最近入侵菲律宾的两个国家正是如今菲律宾极为依靠的美国和日本,菲军刚刚迈入导弹时代的那点家伙事儿在我们看来也很难算得上有效威胁,但这次仁爱礁冲突之后,菲律宾网上就有一些声音叫嚣要用刚刚到货的印制“布拉莫斯”岸舰导弹来针对中国,菲律宾军队也制定过诸如借助岸舰导弹、岸基雷达站、轻型战斗机等装备打造作战体系以抗击所谓的“海上登陆入侵”计划。
明眼人都看得出,菲律宾所依仗的,自然不是它自己采购装备的那些武器,而是在法理上有条约保障的所谓“美菲军事同盟”里的美国军事力量。只不过眼下的印太,美国军事力量处于数月以来的低潮期,不仅两个航母打击大队都离开南海方向向东向北行动,原计划部署的“拳师”号两栖攻击舰也因故障无法出发。加上美菲在5月开始的一系列军事演习都已结束,美军参演部队也陆续离开菲律宾,眼下的美国不仅缺少用本国军事力量替菲律宾火中取栗的动机,也暂时不具备为菲律宾撑腰站台的实际力量。
而当意识到美国在这一事件的态度之后,菲律宾眼下的调门也只能逐步下调,试图“维持现状”,同时尽可能寻求所谓的“国际支持”,用反华同盟的言语共识来掩盖其自身在南海实际行动中的孤立无援。
菲律宾此次的行动准备已属周密,被我挫败是一码事,其处心积虑是毫无疑问的。
对中国而言,此次冲突则具有多重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上一个时期中国与菲律宾杜特尔特政府关于南海问题的“君子协定”已因菲方的背信弃义彻底失效,最近一系列行动中菲方主动展示枪械武器和被我海警缴获的武器装备,也表明菲方正在做升级冲突的准备。
而当下,中方在仁爱礁附近部署了相当规模的海上执法力量和海军力量,菲律宾则在一系列冲突后处于补给缺乏、装备损坏、人员疲敝、士气低落的状态。在形势对比于我有利的时期,如何因势利导,将这种有利形势转化为在南海主权博弈中有利的实际态势,无疑是考验中国海上执法部门的一道大题。
巨大炸弹加速俄乌战争?
本周,俄罗斯总统普京连续访问朝鲜和越南,开启了俄罗斯在亚洲的一次“外交破围”。在经历了前一阶段的军事科技合作后,俄罗斯与朝鲜的关系肉眼可见地进一步密切起来。普京在访问期间与朝鲜签署了《俄朝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甚至在离开朝鲜后还向外界表态“不排除向朝鲜提供武器”。
俄朝外交关系提升的背后,自然是俄罗斯在乌克兰进行的“特别军事行动”。随着俄乌战争的进展,俄罗斯虽然仍要在战场上承受不小的伤亡和装备损失,但在目前的力量对比下,俄罗斯仿佛已经找到了一种“可持续”路径,即放弃对快速击败乌克兰的期待,通过有序利用本国的人力资源、相对更加健全的军事工业以及不逊色于西方的弹药筹措体系,在战场上实现对乌克兰军队更加“高效”的交换比,从而在互相消耗中逐步改善俄军战场态势,并摧毁乌克兰持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和潜力。
朝鲜为俄罗斯提供的武器弹药,让俄军在战场上获得重要优势。
这套逻辑在当下的俄乌战争进展中也得到了印证。一方面,俄军仍在持续不断地对乌方发动进攻,俄军在顿涅茨克以西、哈尔科夫地区的一系列居民点周围依然每天取得进展,实现有限的推进;另一方面,在远程打击火力和近距支援弹药都得到整体保障的情况下,俄军对乌克兰后方设施的攻击与对前进纵深乌军目标的空袭也不断进行。同时,在类似“龟坦克”和“加蓬坦克”这样的战场改造与各类无人机干扰机的配合下,俄军对乌军FPV无人机的防御效果也在改善,让俄军作战的“效费比”变得更加理想。
相比之下,乌军在经历了2023年下半年的大规模反攻失利后,实质上损耗了其自2022年开战以来基于西方大规模援助组建和深度整训的战略打击力量,加上全面动员的进一步开展和战场上老兵及基层军官的大量损失,乌军在兵力供给上的质量也开始下降。结果便是上战场的乌军因装备和兵员素质的劣势会被俄军快速杀伤,被迫将更多未充分训练的部队投入战场,并因此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影响乌军组建足够规模的战略预备队。
在这样的总体战、消耗战环境中,俄军上周被证实投入了又一种看起来是“怪物”的武器——基于FAB-3000重磅炸弹改进而来的滑翔制导炸弹。尽管从技术上来说,滑翔指导炸弹组件已经是问世数十年的成熟技术,FAB-3000炸弹更是一种上溯起来有70多年历史的“古代武器”。但当二者结合并被真正用于实战时,它在制造某种程度上的“奇观”的同时,也可能真实地对战争进程产生影响。
FAB-3000重磅炸弹作为一种苏联在冷战初期研制并列装的自由落体炸弹,结构本身了无新意,主要卖点在于其“大”或者说“重”。以相对常见的FAB-3000 M54型炸弹为例,该弹全重3067公斤,装药1200公斤,比此前俄军在战场上使用的1500公斤系列炸弹差不多大一倍,对各类目标的杀伤效果都要更强,单发炸弹造成的杀伤范围也会更大。
FAB-3000的尺寸只能算“中等”,比起更大的5000和9000公斤炸弹,它反而更加“战术”。
这类武器在冷战初期发展起来,既得益于当时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轰炸机的载弹量迅速增加,为携带和投掷它们提供了平台基础,也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许多坚固目标已经难以用更旧式的小炸弹予以摧毁。虽然这事儿整体上类似于“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体现,但当英国皇家空军能用轰炸机投掷5吨多重的“高脚杯”炸弹一次性炸沉纳粹德国战列舰时,苏联和美国研制并装备同类武器无疑也有其合理性。
但很快,炸平一切的核弹成了新宠,传统超重型炸弹存在的必要性不复存在。苏联的巨型铁炸弹型号定格在了M54,美国的5吨炸弹M121在1955年也取消了量产计划,最终演变成在越南战场的丛林中快速炸开一片空地用来起降直升机的某种“爆破工具”。
而在此后的一系列常规战争中,虽然常规铁炸弹的必要性获得承认,精确制导技术也成倍提升了其打击效能,但受限于战场防空态势和战术飞机的载弹量,炸弹虽然有时候需要更大,但也很难太大。美国冷战期间的战术飞机用炸弹里,以MK84为基础的2000磅炸弹接近1吨的重量就算是主流;苏联的各种炸弹类型里,1500公斤的炸弹也是各类战术飞机携带的最重磅武器。
冷战结束后,B-2这样的隐身战略轰炸机的问世与针对大型加固地下掩体打击的需求出现,让诸如GBU-57和GBU-43这样10吨级别的超巨型炸弹重出江湖,但它们必须使用战略轰炸机投掷、且使用范围限制也更严格,也不是一种能够广泛使用的武器。
而基于FAB-3000改进而来的滑翔制导炸弹则不然,虽然目前尚未有确凿证据,但各界都认为这款炸弹可以不依赖于俄军的战略轰炸机,而可由俄军现有的战术飞机挂载使用。俄军现役的SU-24M和SU-34攻击机都可以挂载巨型的PTB-3000可抛弃副油箱,使其具备改进后挂载重量超过3吨炸弹的可能性;而滑翔制导组件能让炸弹的攻击距离延长,让战机免于临空投弹,同时更容易地精准命中目标,加上其巨大装药量带来的杀伤力,在观测到俄军开始重新生产FAB-3000炸弹后,外界都认为此类武器必然会成为俄军接下来投入的装备之一。
也正因此,当哈尔科夫州利普齐村附近遭遇了大型炸弹的直接攻击时,外界对这类武器的使用也并不感到意外。
当然,在外界的过度渲染下,实际的轰炸效果在外人看来会有种“不过如此”的错觉。
单纯从技术角度而言,利普齐村属于俄乌在哈尔科夫州交战的几处接触线地区之一,俄军在此地的攻击就是单纯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作为仅有几千人口的居民点,利普齐并没有什么坚不可摧的大型永备地下工事。FAB-3000炸弹的大威力除了更大的杀伤范围外,还附带有巨大爆炸、震动和冲击波,对于以分散的轻步兵为主、缺乏足够后方火力支援和轮替兵力的乌军一线士兵——特别是那些未经充分军事训练的动员兵而言,这样的震撼很可能会震撼、动摇其作战意志,甚至导致抵抗的瓦解。
在俄乌战场上,这只是俄军将奇思妙想与重新启动的半套苏联军事机器相结合的诸多“怪物”中比较令人震撼的一件。但对于其他面临战争威胁的武装力量而言,“力大砖飞”的重磅炸弹确实是瓦解城镇敌军的重要手段。比如以军本轮在加沙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就极为倚重投掷2000磅重磅炸弹的战机,将加沙地区大部分的高层建筑都夷为平地,试图以此摧垮哈马斯的抵抗意志。
尽管二战期间有不少军事家将战术轰炸航空兵视为飞行的炮兵,但在现代战争中,战术飞机投掷的炸弹在装药量和威力上都远大于大口径榴弹炮或远程火箭弹的战斗部,其打击效果也无疑更好。尽管这样的打击成本和技术要求都更高,但对致力于获得战争胜利的国家和军队而言,很多时候这又是一笔不得不支出的投资。
考虑到3000公斤炸弹的制造成本与挂载条件,即使俄罗斯只是翻新库存炸弹,它在战场上的投入数量和使用频率也会明显低于其他炸弹。而这款武器能否取得其设想的“决定性”作用,就要看俄军在接下来一系列军事行动中的使用及其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