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Navigation Page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闻博】

6月19日,2024陆家嘴论坛在上海举行。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上海区域中心正式启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

IMF在中国设立机构已有一定历史

上海中心是IMF在全球设立的区域中心之一。截至2024年,IMF已经在全球设立了20个区域中心,旨在加强IMF与亚太地区经济体的交流与合作,就新兴市场和中等收入国家关注领域开展相关研究,为区域内经济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支持,维护全球和区域金融稳定;此外还致力于专题研究、同行合作和沟通,以及相关知识的分享。

可以注意到,这次不是IMF第一次在中国设立工作机构。

早在2017年,IMF就和中国合作在北京建立了联合能力建设中心(China-IMF capacity development center,简称CICDC)。当年IMF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在“一带一路”项目的背景下,将原本在大连的联合培训项目升级成了CICDC。CICDC目前的主要功能还是在中国提供经济金融的相关专题培训。

而这次IMF在中国新设立的区域中心,除了向中国传递一些外部的经验之外,也表明了IMF和中方都有进一步加强高层沟通的愿望。

IMF的举措适逢央行表态积极深入改革利率市场

今年陆家嘴论坛开幕,除了IMF在上海宣布这一消息之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相继发表主题演讲。这一系列重磅讲话更值得我们注意。因此有必要把IMF这一举措放在这三场讲话的大背景之下。

首先看与IMF建立最直接工作联系的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的讲话。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作主题演讲(图/中国人民银行)

简单来说,这次他的发言的核心观点强调了加速构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向国际主要央行接轨。

例如潘功胜指出,从货币供应量的统计看,我国也需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举一个大众经常听到的经济学概念——狭义货币M1。我国现行的M1统计口径是在30年前确立的,而随着金融服务便利化、金融市场和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

国际上对M1的计量,只有统一的概念,但是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几大经济体如美欧日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区别。但总体来讲,中国M1统计口径窄于海外。主要是因为中国M1测算不包括居民的活期储蓄,而是将这部分计入M2统计,而海外普遍包括;其次则是中国不包含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活期存款,而其他国家或是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性存款。

目前经济的结构相比三十年前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网购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的普及,个人活期储蓄联动第三方支付平台规模不断扩大,早已具备“具有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这一央行对狭义货币的定义。因此很有必要将其纳入M1的统计之中。

而统计口径的变更也必须慎重,变更前后往往会伴随着具体经济指标的大变动,因此这时和IMF进行有效沟通就显得必要。一方面,可以从其他国家不同的统计口径设置中了解其所以然,形成最适合我国目前经济特点和货币市场的新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国际经济界、金融机构充分沟通,让外界正确理解和解读中国经济指标的变化和统计调整。

不必担忧的是,中国会在积极参考、借鉴外部经验的同时,保持自身政策的稳定性、独立性和延续性。向外学习不等于照抄国外。

这次潘功胜的发言也强调了对利率市场改革的观点和具体着手点。他强调了7天期逆回购利率(短期政策利率)的重要性,淡化MLF(中期政策利率)等利率的政策指引。这方面,以短期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工具也是国际央行的普遍做法,而我国目前MLF的政策指引重要性,要显著大于7天期逆回购利率。

此外,潘功胜表示,央行会继续加强利率市场化,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一般用央行常备借贷便利(SLF)——超额准备金利率作为利率走廊宽度,这个宽度可以理解为市场利率波动的空间。我国利率走廊宽度目前是245 bp,远远大于国际主要央行25-50BP的利率走廊宽度。相对较大的宽度往往让市场对央行的利率调控合意区间不是特别明晰,因此后续或将通过更多下调SLF或强化7天逆回购利率作为隐形下限等方式收窄走廊宽度,向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

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向普遍的国际金融市场靠拢,参考世界主要央行的做法。同时潘功胜的讲话也清楚地表达了中国不会轻易照抄外国的QE政策,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

体现了中央希望上海进一步发挥金融和国际保险业中心的作用

除了整个经济层面的交流和相互学习,IMF在上海设立了区域中心,也显示了国家和IMF双方对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视。

比如这次IMF宣布成立区域中心的新闻公报里提到了,未来建立在上海的区域中心将会和CICDC在同一地点一起办公。这就意味着CICDC为此将从北京搬迁到上海,和新成立的区域中心深入协同。这一搬迁,显示了不仅仅是IMF,也包括中央层面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视。

虽然上海长期被认为是中国内地的金融中心,但上海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际的金融资源和人才真正聚集的中心。因为各种原因,国内金融机构的总部大都设在北京;那些在上海的金融机构中掌握的金融资源的规模,远远低于北京。

比如,据统计,2024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29.6万亿元,四大国有银行累计超120万亿,而它们的总部无一例外都在北京;排名前十的银行总部也有7家在北京,在上海的只有两家。

这次金融论坛上,中国经济三大核心部门(央行、证监会、金管总局)的一把手集体在上海讲话,无疑显示了中央对发展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视。

除了在狭义的金融银行业务之外,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其他领域,也具有和IMF相当的合作空间。

可以注意到除了潘功胜代表央行的讲话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的讲话里,也回顾了上海在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作用,表示将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而在IMF的工作重点中,加强风险管控、对灾害风险融资就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横跨丰富多样的气候与地质带,自古就要经常面对几乎所有常见的各类自然灾害。可以说我国历史也是一部和自然灾害斗争与不断灾后重建的历史。虽然在很多灾害面前人类依旧渺小,要阻止灾难发生甚至预测灾难发生,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下依旧很难(例如地震),但是我们依旧能够利用巨灾保险和巨灾债券等工具,来尽可能地分散风险,平抑大规模灾害对于地方经济的冲击,减轻公共机构在救灾赈灾和灾后重建上的经济负担,更可以进一步提高各地相关方在防灾减灾上的主动意识。

这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就制定灾害风险融资的金融工具和战略提供建议。这包括探索利用再保险和巨灾债券来转移和减轻与自然灾害相关的风险。此外,IMF还倡导建立公私合作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可以利用私营部门的专业知识和资本,提高再保险市场的能力。

在数据与研究的经验分享上,IMF可以开展和传播关于灾害风险管理最佳做法和再保险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稳定经济的作用上的研究。这类研究可以为中国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提供有价值决策依据和数据。IMF也可以促进中国与其他拥有先进再保险市场的国家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这有助于中国在保险业采用行之有效的战略和创新。

此外,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IMF可以提供紧急资金援助,帮助稳定经济。这种支持可以帮助减轻灾害对经济的影响,支持灾后恢复工作,维护整体经济稳定。

结语

总体来说,中国在金融领域和国际贸易领域还有很大的潜力,未来发展还会进一步加强和世界经济的连接,因此中国依旧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整体国家战略。

在金融和经济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建设成绩。不过,当前在这些领域也存在很多新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并不是在中国才发生的,有很多外部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也有很多方法和案例值得我们参考。

比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模拟显示,中国和世界有大量机会推进彼此融合。中国和世界之间经济联系的发展方向将对全球经济价值产生巨大影响,到2040年,在消费、服务业、金融市场全球化和协作解决国际议题等五大领域,经济价值或可高达22-37万亿美元,相当于15%-26%的全球GDP。

因此继续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借鉴外部信息,对接全球化市场,是中国解决短期问题和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