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本周,黎巴嫩发生的寻呼机爆炸事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围绕这次袭击行动,还有很多迷雾笼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攻击手段已不是针对敌方作战人员,就目前以色列的行动来看,其目的也并非军事行动的一部分,而是以引起黎巴嫩民众恐慌为主要目的。
这实际上完全符合联合国大会在1994年以来重申的关于恐怖主义定义的主要内容,即“企图引起公众恐慌的犯罪行动”,按照国际社会此前的共识,应当可以认定为恐怖主义行动。不过作为现代恐怖主义的发源地,如今的以色列自然不在乎这种谴责;但从军事和政治的角度来看,这次行动并不会给以色列带来长远利益,他们迟早要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寻呼机爆炸事件现场之一:在寻呼机响起后,下意识拿起寻呼机查看信息,然后发生爆炸。
首先梳理本次行动的已知信息,就技术而言,以色列的寻呼机炸弹还是有其特色的。目前来看,他们很可能是在寻呼机的电池部分(这款寻呼机外壳为焊接制造,不可拆卸,内部电池容量较大,充满电后可连续工作数十天)安装PETN炸药(PETN炸药本身也是常用的传爆药,比C4这类需要使用电雷管引爆、遇明火只会燃烧的塑胶炸药要容易引爆得多),利用这种炸药在205摄氏度环境下5秒左右就会被引爆(爆炸前部分分解并冒烟)的特点,省去了雷管,这样只需很少几克炸药,就能爆炸;再加上电池本身燃烧爆炸的威力,足以对佩戴者造成严重创伤。
另据报道,以色列还设置了在爆炸前寻呼机响铃震动,显示有信息,使佩戴者将其拿在手中观看,响铃后5秒爆炸;这一过程中寻呼机发烫冒烟,符合PETN被加热引爆时的现象描述。不管是炸伤手部还是头面部,或者直接在腰间、裤袋力爆炸,都足以造成严重创伤,导致佩戴者失能。而极少量的装药反而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即佩戴者受重伤需要救治、但轻易又不会当场炸死,从而给对手制造严重的医疗压力,也对其他人形成心理震慑效果。
后来第二波引爆的对讲机炸弹,也是类似的思路。从爆炸残骸来看,是将少量炸药安放在对讲机的电路板上,贴近对讲机的功率芯片,也可能是改装电路,使得对讲机在收到特定信号时过载功率芯片,产生高温以引爆PETN炸药。这是因为对讲机电池是可拆卸式,要确保对讲机在目标手中或者身上爆炸,就必须将炸药装在对讲机里而不是电池里。
至于黎巴嫩发生的其他爆炸事件,诸如手机、电脑、甚至理发电推子、汽车上的部分设备,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一种可能是以色列通过污染供应链的方式,将一些带有独立接收电路的电池混入黎巴嫩的电器市场,在维修过程中被装入这些设备,形成随机、无差别杀伤以制造恐慌。
另一种可能是,这些零星的爆炸只是由于黎巴嫩电子产品市场并没有严格监管,导致其本身就会频繁发生电池爆炸事件,只不过恰好发生在寻呼机、对讲机爆炸时间点,实际上是过度恐慌。目前我们尚未看到这些零星爆炸事件的统计数据,比如到底有多少起爆炸,是否在同一时间爆炸等,所以也不能排除这些零星爆炸实为意外的可能性。
寻呼机内的炸药含量极小,但威力足以致残,导致受伤者失能,并使当地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
以军此次袭击的目标选择,也值得一说。有朋友认为,这次袭击对真主党军队造成的伤害并不严重,因为主要爆炸发生在贝鲁特及郊区,而真主党的“控制区”主要在南黎巴嫩,那里的爆炸报告相对较少。
这就得说一下真主党在黎巴嫩的政治形态,理论上真主党的直接控住区确实只限于部分地区,但其实际影响力遍及黎巴嫩全境,尤其是在贝鲁特。我们有朋友曾采访过贝鲁特的真主党官员,在《观棋有语》节目里也介绍过相关情况,真主党其实是学习了我们抗战时期的经验,即在“敌占区”建立地下组织,通过一大批能力较强、既能处理民政工作也有精干武装力量的干部,直接做基层工作,相当于我们当年的“武工队”。
袭击这些人势必会造成真主党至少在短时间内失去对黎巴嫩全境的实际控制,严重影响其快速反应能力,也失去动员民众、支援作战的能力。由于在长年斗争中,真主党这些组织都已建立了快速重建能力,所以替换这些干部的能力还是有的。通常条件下,一个干部被以色列“定点清除”后,可以让相邻区域的干部暂时接管,但现在全部基层骨干同时倒下,这个替换过程肯定要更慢一些,造成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可能还真不是一些网友所说的,72小时内以军不进攻基本等于白炸。
真主党的损失是很大的,影响将会是长期的,只不过如果以军没有利用最初的“震撼效果”发起地面军事行动,72小时后真主党应该有能力组织起一套应急班子,虽然效率可能大打折扣,但不至于彻底失能。以军没有发起进攻,确实失去了最佳时机。
真主党在黎巴嫩的基层政权依靠大量类似于当初我党在敌占区开战工作的“武工队”的基层组织,因此这次袭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足以严重削弱真主党对黎巴嫩全境的控制力
从目前报道来看,以色列这次行动据称是从5个月前开始,也就是“阿克萨洪水”事件之后, 逻辑上这似乎是以色列的一次报复,只不过显然不是“合理”范畴内的行动。可见,在以色列眼里,所有反对以色列的人和组织都可以成为他们借机报复的对象,不管是巴勒斯坦的民众,伊朗的高官,还是真主党。
不过采取这种报复手段,与对巴勒斯坦地区的狂轰滥炸相比,反映的不是以色列的强势,恰恰是他们行动手段受到了很大限制。这其中有美国的约束,通过对以色列手中倚重的美国武器的种种限制,使其无法“尽情”使用这些武器对真主党进行攻击。但这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限制以色列打击手段的还是真主党本身的战斗力,由于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的防御体系经过多年经营,不是以色列空军的轰炸和地面进攻能够轻易搞定的,就像我们从目前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作战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攻坚作战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拥有技术上的代差优势和极大的兵力、火力优势,否则一定会陷入伤亡惨重且进展缓慢的情况。
以色列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是没有过尝试,但在此前的地面作战中已经尝到了真主党依托复杂工事体系拼死抵抗的威力。由于以色列的军事力量在规模上有着根本性缺陷,无法实现如同美国人在海湾战争那样一天上千架次这样的打击力度,其实际攻击力度大概就是每天几十发重磅炸弹、几千发炮弹,如果从火力密度上来说,并不比俄罗斯攻击乌军阵地强到哪里去,而以军兵力显然没有俄军雄厚,伤亡忍耐能力也远不如俄罗斯。
以军的作战概念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是尽可能发挥装甲部队的作用,以机械化部队来对付对手,凭借坦克、装甲车辆的防护力来减少伤亡,压制对手。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如真主党这样的反抗武装基本放弃与以军进行装甲硬碰硬的打法,当然这也不是主动放弃,而是他们没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庞大装甲部队,况且1973年的战争已经证明,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密、训练充分、武器先进的以军装甲部队比当时只能得到少量外援的中东国家和反以组织强太多。
所以,真主党、巴解组织在与以军的作战中只能充分利用城市复杂地形,使用步兵反坦克武器、反坦克导弹等装备进行对抗。早在1973年中东战争中就已经出现一个现象,埃及和叙利亚的步兵部队在对抗以军坦克部队时的作战能力要优于他们的装甲部队,因为他们的装甲部队相比以军训练不足,即使装备性能相近,且拥有较大数量优势,真打起来也十分吃亏。反而是挖掘了战壕工事的步兵部队在火箭筒和当时尚属新式武器的反坦克导弹的帮助下,在以军缺乏炮兵火力掩护时,能给以军装甲部队造成巨大损失。
1973年中东战争中已经出现以军坦克部队攻击预设防线的埃及、叙利亚步兵部队时遭受的损失比装甲交战更惨的现象
真主党对以军作战的基本概念就是利用地形和工事尽可能地限制以军装甲部队,然后利用更加熟练的步兵战术给以军制造损失。尽管从伤亡对比来看,很长时间内以军仍然可以做到以一换十,但随着最近十多年里真主党对自己工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积累的大量经验极为丰富的老兵,这种现象已经出现扭转。
以军除了伞兵和特种部队可能还算得上战技纯属,常规步兵部队不仅在经验和技能上远远不及真主党,甚至在单兵装备上也未必比对手有优势,所以只要被从“乌龟壳”里逼出来,很多时候就会伤亡惨重。甚至在此前以军入侵南黎巴嫩的行动中,只有几个人的真主党武装就可以依托村庄工事和以军长时间周旋,并使后者伤亡惨重。
如果仅从传统单兵作战技能来说,按照一些西方专家的看法,真主党可以和当年卢旺达军队里的老兵并称世界一流。当然,这种看法显然过于主观;如果仅从他们自己所处的区域来说,这似乎也没啥大问题。
以军在与真主党武装步兵交手中并不能占据优势,为减少伤亡其战术动作趋于保守,但这就使得对手更容易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最终己方伤亡仍难以避免,如今以军已事实上失去对真主党进行大规模地面战中取胜的能力
这种斗争方式使得真主党呈现出强烈的自保有余、进攻不足的特性,你要说他们主动去攻击以色列,那是要吃亏的,但以色列主动来进攻他们,即使暂时得不到真主党地下政府调度的全国支援,仅凭真主党武装力量本身,也确实不是以色列调动几个旅的进攻就能啃得动的。
这或许才是以色列没有利用对真主党的爆炸袭击造成的震撼效果第一时间发起进攻的主要原因。
此外,虽然如前所述,真主党的基层组织遭到惨重损失,并且肯定会产生长期影响,但以色列之前在黎巴嫩扶植的长枪党的根基现在已基本被真主党蚕食殆尽,并不存在以色列扶植的伪政权利用真主党基层控制力削弱的机会对他们造成后续打击的可能性。
当代世界的物流供应链很难保证绝对安全,以色列的攻击给全世界敲响警钟,当代的战争手段早比当年设想“超限战”时更加隐秘和危险,供应链攻防将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新战场
对于以色列来说,这次袭击除了制造更多仇恨,使得巴以冲突继续持续,给内塔尼亚胡政权续命,确保熬到美国大选出结果之外,似乎真的没什么实际意义。
过去我们经常说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不当人,但在维护本国安全利益方面还是很有决心的,但这次他们将自己置于对手必然到来的报复下,接下来就是检验以色列的安全防范有没有百密一疏的地方了,而这样的地方,我们都知道,总归会存在的。
恐怖袭击一边是给黎巴嫩制造了巨大的恐慌和伤亡,另一边却也让以色列人被迫提心吊胆,更别说还给全世界制造了巨大阴影,真的可谓“全输”,唯一赢家恐怕只有内塔尼亚胡的这一伙人。
以色列这次利用供应链搞袭击也并不是什么特别“高科技”的行动,实际上更多的是传统的情报破坏行动,类似于美国人往胡志明小道上发现的越南弹药箱里“加料”,放进去一些只要开枪就会导致炸膛的子弹。只不过时过境迁,在这个全球供应链、微机电设备普及的时代,他们的手段比以前更花哨了。
但正如上述分析,即使采取如此下三滥的手段,由于以色列和真主党的军事实力对比,他们依然无法实现“铲除”真主党的目标,更不用提铲除巴解组织了。
用技术手段对付游击战,帝国主义者们已经尝试了一百多年,至今也没有成功,因为人民战争、游击战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也可以自我升级,单纯依靠技术优势来实现恐怖统治,这是帝国主义者们永远醒不过来的迷梦。
对于大国来说,中国最近二十年来十分重视把饭碗捧在自己手里这件事,以色列此次行动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要比以往更重视供应链安全。虽然当代世界不可能做到杜绝一切外国产品和零部件,但对于供应链每个环节的安全评估、对于进口产品的检验等,这些措施依然是防止遭到类似袭击的关键。
另一方面,供应链安全又是一个很难保证绝对安全的领域,在这种领域,让对手有所忌惮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不管是网络安全还是供应链安全都是如此,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很遗憾,从今天以后,我们没办法确保任何涉及到复杂供应链的产品绝对安全,只能尽可能让潜在的敌人也不敢保证绝对安全。核威慑给世界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今天的供应链、信息网络的互相威慑,是否能给世界带来同样长久的和平呢?这或许要看以色列此次倒行逆施能否得到足够的教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