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Navigation Page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本周,俄乌战场和中东战场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俄军在库尔斯克成功将乌军逼入角落,同时在东部战线上也已将乌军防御体系破坏。在乌克兰战况风雨飘摇之时,泽连斯基却向西方提出了所谓的“胜利计划”,但没有获得西方国家的积极响应。

同时在中东战场,以色列方面在周末前打死了哈马斯军事领导人辛瓦尔,但以军在黎巴嫩南部的军事行动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尽管声势很大,却无法取得实质性成果。

纵观这两场战争,我们可以发现,军事力量的“存量”和“增量”竞争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俄罗斯的“增量”如何发挥作用

目前的俄乌战场上,俄军正在凭借自身迅速增长的“增量”获胜。一方面是俄军的动员仍在持续,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普京总统已签署法令要求再次扩大俄军兵力,再增加18万现役军人数量,俄军扩大到150万人。如果算上已经征召的预备役等人数,其武装力量总规模将会增加到238万人。

今年6月,普京签署的另一项命令已经明确表示,在乌克兰参与军事行动的兵力为70万。

泽连斯基泄愤式的“和平计划”带来的结果之一,德国宣布不再向乌克兰提供重武器援助

而根据相关数字的合计,俄军今年展开的征兵工作力度依然不小,日均征兵1000人,显然其兵力增长速度要大大超过在前线损失的数字,因此俄军规模得以不断扩大。

不过与西方媒体渲染的“俄军和乌军一个样”不同,俄军并没有将新征募的兵员未经充分训练就投入作战,从而导致大量损耗。相反,俄军一方面将现有的前线作战部队轮调回国,进行数个月乃至半年、一年的整训扩编工作,另一方面继续组织新的作战部队。

而这些新组建的装备训练水平一般、经验水平不足的部队,主要用于在前线填补战线空缺和负责占领、防御任务,而其扩编后的精锐部队,则主要用于发起进攻。当然俄军依然延续“风暴Z”部队,也就是包含大量囚犯士兵和应征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突击队的老传统,在可能遭遇重大伤亡的作战中,优先使用“风暴Z”部队。

可以说这样的兵役制度确保了俄军在其正规军、尤其是精锐部队伤亡较小,能够在长期保持作战能力的前提下,以足够的兵力填满战线,并在一些需要付出大量伤亡代价的场合下获得充足的“可消耗”兵力。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风暴Z”部队的装备会比较差,实际上“风暴Z”部队往往能获得与正规军同等、甚至有时候更好的武器装备,以确保其具备较高作战能力。

相比之下, 乌军今年的征兵进入瓶颈期,尽管征兵人员“抓壮丁”的力度不小,但实际上由于乌军目前没有良好的整训部队,也缺乏各种武器装备和物资,因此这些“壮丁”主要用于弥补前线战斗损失,目前已基本无法组建全新的旅级战斗编制了,因为西方援助的武器装备已经无法满足这个要求。

但这仍然无法阻止乌军规模的缩小。据乌军在社交媒体上的说法,许多较为精锐的作战部队发现送给他们的补充兵员的素质实在过于低劣,无法弥补他们的战斗损失,最终又将许多“壮丁”就地遣散。

实际上这个现象并不奇怪,这表明乌克兰从2014年以来积累的“存量”兵员已经耗尽,现在就地征召的“壮丁”是真正意义上的“壮丁”了。

乌克兰征兵越来越难,首先就是他们的“老兵库存”已经消耗殆尽

战争爆发之初我们就说过,乌克兰与俄军作战的最大底气是2014年来在乌东前线轮换后退役的数十万“预备役”人员,虽然持续的低烈度冲突并不见得能让这些人成为精锐战士,但仍远比从社会上抓来的“壮丁”强得多。

但现在这些人已经耗尽了。

北约之所以为乌克兰培训9个“北约旅”的时候强调使用完全由北约训练的模式,甚至将乌克兰士兵送到北约国家从初级培训开始,很大原因也是北约意识到如果使用乌克兰老兵,很可能导致其“老兵库存”提前耗尽,所以这9个北约旅实际上是按照正常的动员-训练体系养成的部队,事实证明他们的战斗力也还是可以的。

另一方面,乌克兰的“海妖营”、“亚速营”等右翼民团发展而来的部队,拥有自己的训练体系。首先他们的征兵来源是“志愿者”,或者更明确的说,许多都是极端民族主义甚至法西斯分子,他们将这些人集中起来单独组织军事训练,与乌克兰军队的训练组织体系是分开的。

因此这些部队的征兵工作是独立进行的,他们才能在不依赖大量老兵的情况下,仍然维持相对于乌克兰正规军更高的士兵素质。

乌克兰政府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本质上是在依靠“老兵库存”打仗,一旦“库存”耗尽,后面就会非常乏力;但乌克兰政府也“没办法”啊,因为政府本身的行政效率就不高,贪腐问题也无法解决,北约就算援助再多,经过层层“分润”,最后每个士兵头上真正能用的钱就很有限了,这显然不足以将士兵集合起来进行好好的整训,再送上战场。

当然,类似的问题在俄罗斯也并非没有,但至少从程度上来看,要轻得多。最重要的是,乌克兰是一个“互相制约的民主政府”,用我们更熟悉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一个散装的买办政权,所在组织力、执行力这些角度显然没办法和俄罗斯相比。

由于战前没有人预料到无人机会成为这场战争消耗的主要弹药,因此在这个领域双方完全是在进行“增量竞赛”

除了人力增量,俄罗斯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比乌克兰更具优势,其在武器装备和弹药物资上也同样占据优势。

目前俄军的弹药除了本国生产,也从国际上进行筹措。从中近程弹道导弹和远程巡飞弹武器发射数量来看,自2022年至今已发射超过5000枚,而前线每日发射的大口径炮弹也可以维持上万发水平。即便在如此消耗的前提下,其前线部队的弹药储备水平还能继续上升,因此在重点地段能够打出远超过常规水平的火力。此外,俄军的航空火力打击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去年在重点地段每日能投射50枚500千克滑翔制导炸弹,到今年已经提升到200枚左右,这使得他们在攻击乌军重点防御地段时能够得到的空中火力打击效果大为提升。

而在新质作战能力来看,俄军今年成功实现了战役级指挥控制体制和相关软硬件系统的重构,大大提高了火力打击效率,目前其特种部队和无人侦察机已能够直接与“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等远程打击火力直接提供目标数据,使得打击效率大大提升。这背后的数据链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的提升是非常可观的,相当于整体重构了俄军的战役级指挥控制系统。

此外,俄军近期对小型无人机系统的技术提升也很明显,目前在前线已大量使用光纤控制的自杀无人机来解决无人机易受干扰问题。而且最近在无人机蜂群作战、自主作战方面也有了新的尝试,这些技术使得无人机打击的效率大为提升,不再完全依赖大量飞手进行直接控制。因此,也出现了无人机火力准备等新的战法战术,如果这种战法得到推广,将极大改善俄军因缺乏高性能短程自行火炮带来的前线战术行动缺乏直接火力支援的问题。

目前俄军仍然面临着一些装备数量上缺口的问题,比如高性能的装甲输送车、运兵载具缺乏的问题,由于俄罗斯汽车工业相对落后,在此前作战中相关装备大量损耗,即使大量使用老旧的BMP、BTR系列装甲输送车也无法完全弥补这个缺口,而部队的大规模扩编进一步凸了显这一问题。这导致俄军的作战部队机动能力较差,只有少数部队具备机动作战能力。

但眼下俄军也只能是在增量上想办法,主要就是将各种来源的非军用、非制式车辆加以改装或直接使用,目前前线大量出现使用摩托车、小型机动车辆运兵的现象就说明俄军正在试图改善这个问题。

当然这是俄乌双方共同的问题,而且相比之下,乌军的情况更差。乌军尽管有美西方的援助,但其装甲输送车也同样面临数量和质量都跟不上战场需求的情况,而且乌军进攻库尔斯克这个重大战略失误,使其在一个次要方向大量消耗损失这些装备,导致全线缺乏这类车辆的问题更加突出。前线乌军普遍难以进行有效的战术机动,大量缺乏机动载具的作战部队只能依靠工事进行被动防御,无法赶上作战节奏。

乌克兰的人力和武器物资的存量都已接近耗尽,而俄军的增量目前还在继续扩大,乌克兰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随着姗姗来迟的雨季,战线短期内可能不会出现大幅变动,但若干俄军已非常接近、甚至已经到达开始巷战的要点,如捷尔任斯基、库拉霍沃等要地,仍可能在近期内易手。

总总体局面来看,在这个休整期内,由于乌军外援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而俄军前一阶段攻势形成总体有利的态势;乌军仍在死守的前线要点,如库皮杨斯克、斯拉夫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伊久母-红利曼等地,都将因为红军城、捷尔任斯克、弗勒达等地的易手或处于俄军火力控制之下,而面临补给不足的困境。这意味着在这个休整期,乌军的前线防御能力会被进一步削弱,而俄军可以完成若干后方部队整训、扩编之后在冬季将其投入前线。

而随着俄军后勤情况的改善和新质作战能力的投入使用,将可能获得更强的突破和机动作战能力,在冬季的进攻作战中其行动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随着兵力的进一步扩充和乌军反击能力的削弱,俄军还有可能在特定方向上集结较大兵力实现纵深突破,从而使战线出现真正大幅度的变动。

综合而言,俄军的“增量”将可能压倒乌军的“存量”,这将会使得双方的力量进一步失衡。

双方都靠存量的中东战场很难出现重大变化

中东战场的情况与俄乌不同,尽管以色列近期似乎取得了一系列战术成功,对真主党基层军政、民政人员进行重大杀伤,也对真主党、哈马斯乃至伊朗的部分军政要员进行刺杀,但这并不能改变双方力量对比。

目前来看,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进攻仍属试探性行动,背后的重要问题是以色列缺乏足以让其动员大规模作战部队对黎巴嫩南部发动大规模进攻所需的弹药物资。

以色列的现状是,在杀死辛瓦尔之后,内塔尼亚胡集团的“政治生命”稳住了,他们可以宣布自己取得了胜利,或者说至少接近胜利,甚至可以宣布已经消灭了哈马斯。

以色列目前缺乏在黎巴嫩展开大规模进攻所需的弹药物资,是目前他们的主要瓶颈

但问题是,以色列在这个阶段激起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极大愤慨,他们对真主党的袭击客观上使得真主党实现了“换血”,伊朗对真主党的控制力实际上削弱了;而此前伊朗对以色列的导弹袭击使得以色列的反导防御系统基本耗尽之后,真主党手中那些相对较为落后的火箭、导弹也能对以色列进行有效袭击了。这导致了客观上以色列将面临对手的极力报复。

当然,也有些阴谋论者开始谈论以色列“下大棋”,想要把美国引回中东,使美国“在退出乌克兰冲突”后,全面下场和伊朗大打出手。如果认可这个大前提的话,以色列采取的各种行动似乎都有了很好解释。

但我觉得这恐怕是高估了以色列,也高估了松散的“伊斯兰世界”,更高估了美国。

无法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中东战场既没有足够的“存量”,也没有足够的“增量”,当今世界的几个主要大国都不会把这里视为一个好的“破局”要点。

中东问题的要点在于,虽然这里有石油、战略位置也很重要,但在今天国际能源的格局之下,中东石油对于世界上主要大国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了。

美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国,这是其上一个时代战略调整的一部分,这让中东国家失去了使用“石油武器”威胁美国的最重要能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石油进口比例也在变化。2021年,中国84%的原油进口自中东的沙特、伊拉克、阿曼、阿联酋、科威特;但到了2023年,中国石油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地变成了俄罗斯,占比达到19%,比前一年增长11%。马来西亚、巴西、安哥拉、美国这几个非中东国家,进入中国进口石油来源地的前十名之内。而2023年,中东石油在中国进口石油数量占比中的总比重下降至50%以下。

当然,这并不表示中国完全不依赖中东石油了,但表明中国已意识到在自己无法以较大力量参与到中东博弈,也难以在与美国发生对抗时确保漫长的印度洋石油生命线安全的情况下,开始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出现这样的情况,意味着中东在世界“大棋局”中的地位降低了。从前几年美国从中东撤出大量军事力量,就可以看出大家对这种趋势早有预料。如果在这种态势下,美国纵身跳进中东,肯定有人拍手称快。

因此美国在中东的期望是“花小钱办大事”,虽然中东地位下降,但并不表示这里可以放弃,问题是要以尽可能小的投入,维持住这里的基本盘。

这也是为什么伊朗会和美国、以色列产生一些“默契”的主要原因。

我们观察特朗普任期内的中东政策就会发现,他一方面口头上支持以色列,但实际动作非常有限,其主要动作也是向以色列提供武器,而不是让美军卷入冲突。反倒是拜登任内,口头上对以色列似乎颇有微词,但实际上却因为与以色列保持距离的行为促使以色列更加担心美国抛弃自己,从而行为更激进。

换言之,在美国政坛,支持以色列是“政治正确”的前提下,越是表示不支持以色列、要“主持公道”的政客,越会促使以色列采取激进行为;而越是“支持”以色列,反而越能对以色列的行为产生一定限制。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只能说是一种趋势性判断。

总体来说,美国对以色列军事力量是有限制的,主要的手段就是让以色列手里始终没有足够“胡作非为”到把美国在中东的布局彻底打乱的程度的弹药物资存量。

以色列其实拥有相当强的武器弹药生产能力,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专家参观以色列弹药工厂时无不对其自动化流水线生产能力表示羡慕,某种程度上也对我们相关领域的发展有着相当的促进作用。

但问题是,以色列并不是一个拥有充足资源和发达的上下游工业能力的国家,光有强大弹药生产能力却没有展开大规模生产所需的资源和配套产业。

伊朗队以色列的导弹袭击几乎耗尽了以色列的反导系统备弹,这使得真主党的导弹和火箭可以对以色列进行进一步报复

在目前欧洲和美国都感到为乌克兰生产炮弹的主要资源都不足的情况下,以色列更难以从国际市场购买到足够的原料。因此,以色列无法用“增量”的方式来解决目前面临的动员能力不足的情况。

而美国一方面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弹药已经影响了其自身的总体武器弹药储存水平,事实上降低了在东亚和其他地区应付“突发情况”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美国不惜继续降低其军队的战备水平,完全有可能给以色列提供足够的武器弹药,只是这件事的可能性显然不大。虽然很多人都说犹太财团控制了美国,但这种控制并不是令行禁止,如臂使指,以色列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的政策,但无法避免美国对其采取“口惠不实”的态度。

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中东的基本局面应该很难发生颠覆性变化。双方必然要维持某种平衡,前面也说过了,以色列采取行动的回合差不多结束了,接下来就该轮到伊斯兰一方采取行动。

长期以来,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新月的打法就是以“增量”对“存量”,依靠强大的再生能力和源源不断的伊朗援助,能与以色列维持某种平衡。如今以色列采取了一些战术行动使得什叶派新月受到表面上的打击,但又没有没有真正产生巨大的伤害,那么肯定会促使他们对以色列采取更多的报复。而伊朗在此时却希望他们不要“过度”报复,由于以色列行动的客观效果使得伊朗对真主党的控制力削弱,这就会导致接下来的形势产生更多不确定性。

不过真主党的实力大家也基本有数,报复以色列主要还是要靠火箭导弹袭击以色列,不可能是正面进攻。如果以色列不采取地面大规模进攻,就不会产生太大效果。对于以色列来说,如果出现一整个营级部队被真主党消灭的情况,就是很严重的军事失败。以色列目前在黎巴嫩投入的作战部队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客观上也没有被防守反击打出重大损失的可能。

至于对以色列本土的导弹攻击,应该说以色列已经在伊朗导弹袭击的时候展示了作为一个时刻处于军管状态的国家,其管控能力还是很强的。如果以色列需要,它可以把这些袭击的效果淡化到从舆论上几乎看不出的程度,尽管实际已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中东地区双方的增量都很有限,因此通过计算双方的存量之后就可以得出双方都很难打破平衡的结论,而他们各自也都清楚这一点。因此这个地方虽然很热闹,但还远不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东亚地区“可怕的”增量竞赛

说过两个战场,目前最安静的东亚地区就值得一说了,在这里,守成大国的存量优势依然存在,而新兴大国的增量优势也同样明显;由于东亚地区并未实际开战,增量并不会被战场消耗“吃掉”,因此增量会转化为存量。

在守成大国看来,这种增量竞赛是很可怕的,因为它已经在一处地方大量消耗自己的存量,而新兴大国的存量不断增加。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典型的靠增量竞赛决出胜负的战争。一方面是各方低估了大战的烈度和持续时间,结果战前存量在很短时间内消耗殆尽,各方也都是以消灭对方存量为主要目的展开战争初期的行动,结果就是陷入了长期的消耗战。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军事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战争初期的“存量”迅速显得过时,双方真正作为主力的武器装备都是在战争过程中紧急生产出来的。

而今天我们似乎也走到了这样一个节点,乌克兰战争已让各方看到,即使是冷战时期巨大的军事库存,在一场高烈度的持久战中也会被迅速耗尽。同时,军事技术变革方兴未艾,许多老旧武器已经面临过时问题,这使得很多“存量”突然间变得不重要了,比如我们之前一直提到的短程火炮问题,由于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俄罗斯和北约双方都守着自己庞大的105毫米、122毫米弹药库存,在战场上实际消耗却不多,主要消耗的是无人机,最后变成了双方的无人机增量竞赛。

虽然这事有一定特殊性,但我们确实不能忽视技术进步的影响,小型无人机万能论不可取,但它的重要性也同样不可忽视。或许很多时候,什么事都想明白了再干是不可能的,就和历史上所有新技术一样,只有先干起来,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它真正的优势和弱点,从而找到更合适的定位。

当然这是细节问题了,从战略角度说,东亚发生冲突的主要风险在于战略误判,而目前美国对中国实力的误判仍然严重。当然,这不是说双方专业层面的误判,不管是军事还是科技,真正的内行其实对这个问题是清楚的,那就是中国拥有若干非对称优势,美国在这些方面几乎没有跟上;而在传统的对称对抗领域,中国的增量优势从长期来看最终会使得美国失去存量优势。

问题就在于美国现在拒绝承认非对称优势领域的劣势,从政治外交层面来看,我拒绝你的优势,确实你的优势可能就不存在了,毕竟这是谈判桌上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一旦发生冲突,这些非对称优势不会发挥作用。

那么,这些非对称优势是否能够抵消掉美国人对称对抗领域的存量优势,至少从公开层面上来看,双方的评估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对美国实力的过分自信。可能是米尔斯海默等人依然鼓吹从中东和欧洲收手集中力量应付中国的主要因素

不仅是美国人,也包括一些脑子仍停留在冷战时代的老学究们,依然认为美国的存量优势明显,中国还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优势;而这些人又高估了美国在这些新技术领域的进步能力,一厢情愿认为美国可以很快在这些领域发力赶上。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双方的战略误判危险期,时间可能并不长,也就是几年时间,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危险期内经常会发生意外。

这时候就要说到美国的政治问题。美国的左翼,或者说民主党,至少从拜登政府情况来看,嘴上说起来似乎是讲“规矩”,但实际行为极为冒险大胆,经常会抱着他们脑子里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行动,比如逼迫俄罗斯开始俄乌战争,他们做出这个战略决策的原因就是对于俄罗斯“脆弱性”的幻想。同样,他们对中国也存在着类似幻想,以为中国经不起一场战争,经不起重大的危机考验。

而更进一步加剧问题的是拜登本人的无能,他对内无法约束各个小团体出于小集团利益而采取的行为,对外无法约束以色列、乌克兰乃至台湾当局的行为,最终导致目前严重的国际危机。而目前看来,哈里斯并不会比拜登更有能力。

相比之下,美国右翼的行为模式反而看上去更像正常人,特朗普虽然在国际外交上很不讲规矩,但其行为模式反而容易捉摸,从实力出发,追求最大利益,也就这么回事了。

所以某种角度而言,今年的美国大选对于未来几年内国际局势的走向,恐怕还真的具有相当大的意义。美国到底是会点起一把大火,最后把自己也烤焦,还是回到相对安全的状态?我们目前也只能说,等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