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Navigation Page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袁野】

“东南亚”这个词其实出现得相当晚近,直到二战后才成为这片广袤山海的统一规范名称。此前,亚太的这片区域被称为“外印度”(Farther India),因为当地受到印度文明的影响极大,用法国学者乔治·赛代斯(George Coedès)的话说,就是被“印度化”了。

你也许会好奇:明明中国距离这里更近,为何却让印度捷足先登了呢?这主要归因于地理因素。赛代斯就写道:

“想从陆地上抄近道,放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和红河的三角洲都背靠崎岖不平、不宜居住的内陆,有时还会被热带植被挡住去路。只有在飞机出现后,穿越这些地区才变得容易起来。”

由于山河的隔绝,中华文明“姗姗来迟”,而印度则凭借季风扬帆东下,传播了自己的制度、习俗、宗教、语言和文字。所以在今天的东南亚,佛陀、湿婆、咖喱、瑜伽这些印度文化因素仍俯拾皆是。

但如今,中国同东南亚的关系早已沧海桑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并在中国的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自2020年以来,东盟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政治上,中国和东盟在2021年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甚至连地理因素都不再是阻碍:东南亚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国工程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中国大基建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千百年前阻碍中华文明南下的崇山峻岭,一砖一瓦地建构起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没有人比中国更懂修路

大多数东南亚国家都没有能力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导致该区域存在严重的基础设施缺口。中国的投资,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投资,由此成为东南亚经济的引擎和龙头。

事实上,很少有经济体能与中国企业在推动基础设施项目方面相匹敌,特别是那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且需要长时间才能产生回报的项目。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更愿意并准备进行长期投资,在融资方面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不用提不附加政治条件之类的其他优势了。

中国的投资往往还更符合东南亚国家的需要:不可否认,在“软基础设施”方面,比如数字技术、信息通信、公共卫生和能源领域,美国、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目前的东盟国家来说,铁路、公路、港口和桥梁这样的“硬基础设施”才是最急需的,而这恰好是中国的优势区间。

毕竟,中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基础设施链,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望尘莫及。虽然其他地区参与者,如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和日本的“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关系”,都试图在东南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形式的合作,但它们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相较之下,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完成了该地区一些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中老铁路就是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例子。

该项目于2016年开工,2021年正式开通,耗资约60亿美元,全程1000公里,从中国昆明出发到老挝首都万象,最快仅需10小时。截止2024年3月,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3020万人次,发送货物3424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超780万吨。跨境货物品类由开通初期的橡胶、化肥、百货等10多种扩展至电子、光伏、通信、汽车等2900多种,货物运输辐射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我国31个省区市的主要城市,万象至昆明间物流成本较中老铁路开通前下降40%至50%,

中老铁路使老挝从一个内陆国家转变为连接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陆联枢纽,扩大了国际物流网络,大幅减少了运输成本和时间,不仅为中老两国带来了直接和间接的利益,也为周边国家带来了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