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Navigation Page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交汇的重要节点。各民族同胞团结友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随着新时代推进“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进一步构筑了我们美丽的共同家园。

在东方卫视6月25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节目组走进新疆喀什,在这里感受文化的交融,感受新疆同胞的热情好客,也看到了“一带一路”、对口援疆工作取得的许许多多的成果。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院长张维为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吴新文教授和喀什地区巴楚博物馆的馆长吕燕,一起将视角聚焦中国新疆的历史与现状,与大家分享中华民族融合的故事,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繁荣和发展。

《这就是中国》第238期

吴新文:

大家都听过《爱我中华》这首歌吧?歌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今天在新疆喀什听到这首歌更是感触良多,可以说它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声。

1902年,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标志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以中国为国家认同和文明认同的民族实体,正式登上世界舞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全国各族人民在救亡图存、共御外侮、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高涨。

如果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代以后才出现的,那么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自然的历史存在,则是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出土刻符陶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各族群的祖先就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从多源头、多族群、多区域,经过西周封建制大一统、秦汉郡县制大一统、隋唐和元明清的混合制大一统的不断整合与提升,而最终形成的。“多元”是指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或族群组成,“一体”则是指各民族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彼此融合、相互学习、不断中国化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一体化趋势。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奠定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这种共同性和一体化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和巩固。

新中国建立以来,关于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的考古和历史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苏秉琦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六个文化区系,包括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它们就像“满天星斗”一样分布于中华大地,汇聚成了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灿烂星河。

在古汉语中,“华”与“花”同音,含义也相通。严文明先生提出,中国远古文明是一个整体,中原地区是花蕊,其周围从里到外依次分布着多重花瓣,中华文明就像一朵花,很早就形成“重瓣花朵”格局,具有稳定的结构。

随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华大一统国家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这种巨大的规模不是通过对外扩张完成的,而是通过中华文明对周边族群的吸引和凝聚而实现的。赵汀阳用“旋涡模式”来形容这个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文明就像一个有着巨大向心力的旋涡,它不断吸纳、包容周边各个族群、各个地方、各个文化,逐渐形成一个规模巨大且内涵丰富的政治经济文明复合体——中国。

显然,无论是用“满天星斗”、“重瓣花朵”,还是用“旋涡模式”来描述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大家的基本共识是: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中的各民族或族群很早就形成了共存共荣、“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格局。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并扎牢维系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各民族在经济上的交往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众所周知,新疆出产的玉石很早就闻名于世,我国夏商时期就有“昆山之玉”的说法,《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的名句。这里的“昆山”“昆冈”都是指新疆的昆仑山,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有了一条“玉石之路”。

而来自中原的陶器、铁器、漆器也在春秋战国时就传入了新疆。随着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内地与新疆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开始大规模影响新疆地区,西汉的五铢钱曾在新疆地区被广泛使用,陆续在新疆的考古遗址中被发现。新疆尼雅的东汉遗址中出土过绣有汉字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万事如意”织锦,而原产自新疆或以西地区的高粱、棉花、芝麻、大蒜、黄瓜、西瓜、胡萝卜、葡萄、石榴等农作物和瓜果蔬菜,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内地。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 图片来源:资料图

到了隋唐以后,随着全国范围的商业网络日益发达,经济交往显著增多。内地为边疆地区提供粮食、茶叶、丝绸、瓷器、铁器,而边疆地区为内地提供马匹、牛羊、皮毛和各种经济作物的模式成型。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茶马古道”“茶马互市”,成为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经济交往的见证。

各民族绵延不断的文化交往织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成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百花园,各民族的文化都在其中竞相绽放。在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民族融合较早形成的华夏族和后来的汉族及其文化,逐渐在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必须强调的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汉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

正因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大一统国家的独特性,近代以来,每当中国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企图把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搬到中国来,用以指导中国的国家建构时,很快就会发现这些理论水土不服,会给中国带来分裂、混乱和动荡。

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民族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无论是美国的“熔炉”论、欧洲的“文化多元”论、澳洲的“融入”论、中东和南亚的“分治共存”论,还是西方普遍流行的“普世价值”论,都未能消除种族主义和形形色色的民族歧视、民族隔绝、民族压迫。

资本主义的选举民主、认同政治、极化经济实际上在不断加剧不同民族之间的疏离、对立乃至冲突。有鉴于此,我们要倍加珍惜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

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正处于攻坚克难、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国家的统一,维护人民的团结,爱护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添砖加瓦。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欢迎巴楚博物馆馆长吕燕老师演讲。谢谢大家!

吕燕:

大家好!巴楚博物馆是我县重点文化润疆项目之一,也是上海援疆项目之一。

巴楚博物馆共三层,内有五个展厅,分别是“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汉唐巴楚丝路华章——巴楚历史文化陈列展”“南疆沃土水墨绿洲——巴楚乡土文化记忆展”“巴楚百年——巴楚近现代社会生活展”和“梦回古城——托库孜萨来沉浸式展厅”。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博物馆新馆 图片来源:中建集团

巴楚是巴尔楚克的简称,意为:“一切皆有”。西汉时属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尉头国,三国、北魏时受龟兹管辖,隋时属疏勒,唐代为安西都护府下属的尉头州。唐时此地十分兴盛,一度是疏勒,也是今天的喀什地域的重要城市,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大站。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中段,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十分重视治理和开发新疆。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从此,西域纳入中国版图,“丝绸之路”畅通。

现今新疆境内出土的大量中国历代王朝发行的钱币便是重要的佐证。1959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巴楚县托库孜萨来古城发掘出五铢钱范,是新疆出土最早的圆形方孔式样铸币,说明了(西汉)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在巴楚现保存的烽燧遗址有14处,是古代重要军事设施。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传报军情,如遇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信息。汉朝对西域的管辖,为历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唐朝建立后,国力强大、疆域辽阔,成为当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强盛大国。巴楚在唐代时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巴楚境内的穷吞木烽火台就是当时唐朝接待各国使者的谒者馆。

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始于先秦时期。到汉代,汉语已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是当时新疆地区文化繁荣景象的写照。同时我馆还收藏有龟兹文木简、龟兹文单耳陶罐、图木舒克出土的文书、婆罗米字母文书残纸等,以上事实充分说明巴楚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印证了新疆地区既是新疆各民族的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

公元6世纪龟兹文木简 图片来源:中国文字博物馆

朗世宁为乾隆皇帝所画的画卷中的其中一幅——“呼尔满大捷”,这幅画讲的就是发生在巴楚县的一场抗击侵略的战役。清乾隆二十二年,大小和卓波罗尼都和霍集占发动叛乱。次年,定边将军兆惠率1000余人马由阿克苏直趋叶尔羌城。攻城受挫后,清军被围于黑水营,也就是现在的泽普县。

乾隆24年正月,阿克苏参赞大臣舒赫德、定边右副将军富德率援军赴叶尔羌,与小和卓霍集占所率5000骑兵相遇,激战10余次,持续5天4夜,大败叛军,大和卓波罗尼都腋下中枪。

这场战役称呼尔满大捷,战后援军长驱直入,解黑水营之围,振旅还阿克苏。这幅画不仅展现了清军的英勇更体现了我们锦绣的河山、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守护的。

我们巴楚博物馆秉承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成为“文化润疆”的会客厅、增强“五个认同”的大课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激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内生动力。谢谢!

【圆桌讨论】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话题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繁荣和发展,刚才吴教授在演讲当中也说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来写就、共同来创造、共同来捍卫发展的。吕馆长也通过巴楚县博物馆的种种展品的介绍,给我们来了一场非常丰富的博物馆之旅,提供了许许多多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路走过来的实物印证。在演讲中吴教授说到一个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种真实的共同体,想听一下张教授的观点,怎么来理解这个真实的共同体?

张维为:因为西方很多国家,在建立自己民族国家的时候,由于历史传承很少,所以它不得不依靠想象来建构,通过有比较接近的语言,比较接近的文化、风俗、习惯,建构想象的共同体。

而中国,就是前面吴老师提到的,我们作为一个自在文明和自觉文明的进程,作为自在文明它早就存在了,数千年延续着,自觉的文明意味着我们意识到我们同属于中华民族。我们自在文明的历史非常长,而自觉文明更多始于1840年以后,外敌入侵之后,甚至到日本要灭掉中华民族的时候。从那以后,我们开始进一步成为一个自觉的文明,形成一个自觉的中华民族,一个非常真实的共同体。

新疆博物馆展出的出土文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主持人:我们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它完全不是一个陌生的理念、概念,是厚植于我们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历史文明当中,应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

张维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说56个民族,这就是多元,我们说中华民族,这就是一体,56个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1949年建立新中国,1950年国庆一周年的时候,在北京举行了一个文艺表演庆祝这个节日。毛主席看了演出,特别是新疆歌舞团的表演,写下了诗句“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这个“万方乐奏有于阗”就是新疆歌舞团表演了许多民族的舞蹈,它体现的也是多元一体,所以中华文明中多元一体无处不在。

主持人: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历史中。现在我们说有那么多的考古文物,有那么多的文博展出,就是会让大家从更厚重的角度去理解这一点,吕馆长你们那边提供的这么多实物的展出,是不是就非常真实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个什么概念?

吕燕:是的,你看我们巴楚博物馆,我们巴楚县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托库孜萨来遗址,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唐王城”,我们这里出土的文物非常非常多。1959年,考古学家李遇春先生当时在那考古就发掘出来4000多件文物,这4000多件文物里面涵盖我国佛教的、纺织类的、文书类的、陶瓷器等多方面器物。

这里面包括出土了有很多的汉文的文书,也有龟兹文的文书,也有婆罗米文的文书,这些其实可以看出,当时在我们巴楚县,就是在我们新疆,它是一个各民族聚居的一个地方。从汉朝开始,可能更早开始,我们就是一家人。

吴新文:关于“共同体”这个概念,我还想再补充两句,因为这个“共同体”最近讲得比较多。我觉得“共同体”首先应该强调“共同”,就是这群人有很多共同的东西,比如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关怀、共同的理想,但非常重要的有一点,要共同应对很多困难和挑战,这一点也是“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的东西。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是不断生长出来,所以是非常现实的、很具有生命力的这样一个“共同体”。

张维为:为什么我们现在经常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它有一定的针对性。就是我们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主体,它就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山东叫齐鲁文化,古代就是齐国、鲁国,四川巴蜀文化,古代有巴国、蜀国,我们江浙的吴越文化,古代有吴国、越国等等,这个历史的积淀整合非常深。不分你我,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但也有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还需要加强。

主持人:张老师说到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讲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它是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铺垫的,那么我们现在说发展、繁荣中华民族共同体,还有哪些事是要做的?

张维为:实际上像吕馆长的博物馆工作,就是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学术界、考古界、历史学界,通过扎扎实实地研究,从理论上,历史事实上把这问题说清楚。

前面你提到的,从过去的钱币到我们今天参观的莎车老城记忆博物馆,里边的各种建筑,包括老城原来的牌楼等等,这些都说明民族交融是非常密切的。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防止过去由于分裂主义势力的各种各样的宣传、破坏,所以我们还有工作要做。

主持人:分裂主义在做破坏的时候,其中一个做法就是把你的历史解构掉,把你的历史虚无掉,所以我们的许多考古的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他扎扎实实地把历史故事、历史脉络讲明白了之后,大家就发现你虚无不了了,解构不了了,它就是真实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吕燕:习总书记有一句话,也是作为我们文博工作者牢牢记住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一定要做好“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我们的文化是没有断的,我们的这些文物,其实就已经是非常真实地把自己的事情讲清楚了。那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以前的事,把它讲清楚,讲给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听,讲给下一代人去听,让他们知道我们文化从哪里来。

主持人:我们之所以拥有现在,就是因为历史是一路这样走来的,刚才吴教授也说我们还要开创未来。所以再听一下吴教授您的观点,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还要做些什么?

吴新文:首先我们在认知上还要进一步深化,在当下强调这个“一体性”,认识这个“一体性”的重要性非常重要。另外一个我是觉得要在实践上,强化这个“一体性”,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现在各个族群之间的交往要扩大、要密切,让更多的我们沿海的人到新疆来,也让更多的新疆的人到我们沿海那边去看,包括每年各个民族的歌舞团、访问团到内地去表演,这个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看到的十二木卡姆,就是要多去内地表演表演,美轮美奂。

2023年4月12日,新疆喀什,非遗十二木卡姆表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主持人:您说到十二木卡姆,我都非常有感情,在2012年,上海广播电视台曾经做过一部纪录片,叫《喀什四章》,这是第一部全景展现喀什地理人文历史风貌的纪录片,一共四集。我给这部纪录片配音。就在那部纪录片里面,我就看到了十二木卡姆这个艺术,看到了我们莎车还有泽普,还有巴楚,整个喀什地区下面的许许多多的跟文化风貌有关的故事。后来我还配过一部纪录片,叫《喀什传说》,这两部纪录片让我深深地爱上了喀什。

所以今天我们节目组来到喀什做节目,我本人是带着深深的感情过来的,所以我也用这样的一段很感性的认识来回应刚才吴教授说的话,就是要多交流、多认知,这样大家就会发现,我们共同的地方太多了,我们中华文明一直说“和而不同”,我们先“和”,然后再来看我们如何把不同的、个性的东西协调在一起,但归根到底还是要为“和”再来做贡献。

张维为:我再补充个例子,莎车是十二木卡姆的故乡,最终把它汇总成一个完整的作品,是维吾尔族的一个作曲家,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逐步逐步地失散了,已经很不完整了。后来中央派了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汉族老师,在莎车整整呆了九年,把它全部整理出来,所以是汉族和维吾尔族同胞一起努力,重新恢复了这么一个伟大的作品。

主持人: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它流传到现在,这里就有我们各族艺术家共同的心血。就好比刚才吕燕馆长一开始介绍巴楚县博物馆的时候就说这是上海的援建项目,这样的一个博物馆、文博项目,也是凝结了上海、新疆喀什两地人民的深厚感情。我们现场也有很多年轻的朋友,我们一起来交流。

【问答环节】

观众:我是莎车老城景区管委会的副主任依力亚斯。同时也是一名自媒体博主。我坚持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去发布一些有关新疆喀什的一些美景和美食,来喀什的、来莎车的游客朋友们也都会问我,去哪里品尝美食,去哪里玩。我的问题是,未来我可以怎样更好地运用自媒体,发挥好自己的这个桥梁作用,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新疆、喜欢新疆?

张维为:首先就是新疆吃得好,现在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你还可以把这个记忆进一步地加深,新疆的水果也好吃,肉也好吃,干果也好吃,就是同样的东西在其它地方长得就没有这里的好吃,这是大家共同的感觉。你可以通过你的途径把它做得更好、影响更深,吸引更多的游客,让新疆美食走遍全中国,下一步还要走向世界,我觉得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也许你们可以请一些外国博主来新疆,跟你对话,一起品尝,一起传播,这样就更精彩了。总之,光是新疆美食就好多文章可以做。

吴新文:一方面展示我们新疆人民真实的生活,这个我们大家都是非常有兴趣的。另外一方面,我是觉得也要发挥您的特长,您是长得很帅气,声音也很好听,在节目里面多给我们能够唱点歌,新疆的很多歌都是很好听的,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有吸引力的。我觉得我们维吾尔族兄弟姐妹这种唱歌跳舞,这样一种生命的激情,就是如何过一种非常有活力的、很有精气神的这样一种生活,我是觉得这个对大家是很有借鉴。

主持人:对,我们不一定要从宏大的切口,生活中有那么多小切口,每个切口切进去可能都是一片天地,都有许多故事好讲。

古丽娜孜小朋友全家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观众:大家好,我叫古丽娜孜。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我们表演十二木卡姆,我去了北京,我去了上海,我还想去很多的地方。请问老师,怎么让大家喜欢十二木卡姆?

张维为:我建议你那个叔叔,把你跳的舞蹈拍成短视频,放到网上去,一定会火。

吴新文:我觉得首先有一点,就是在你不影响平时上课的时候,能够抽时间尽量多到全国各地表演,大家一定会非常喜欢的。然后我是觉得木卡姆,像这样一种节目能够找到一些资金让它就像西方人把歌剧在全世界演出那样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演出、推广。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剧目应该建立一种良性机制。

张维为:大概是两个方法,一个是往高走,我们把十二木卡姆以创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做出高级感。另外一种是普及化、通俗化、通过网络传播,这也非常重要,你看为什么河南电视台最近的一些节目比较火,它是从春晚表演《唐宫夜宴》开始的,本来就是舞台上的一个节目,他们让年轻人做成短视频,在短视频上火了以后,他们更加意识到我们中原地区有这么好的文化遗产,大家兴趣都调动起来了,现在他们也非常自豪,到处都能够看到他们的作品。

观众:几位老师好,我是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电气系的一名学生。刚才也聊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那么我想问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发挥怎么样的一个积极作用?

张维为:我觉得从各个角度都可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你是一个学机械的学生,又在喀什,现在大家都在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推动新质生产力,新疆做这一工作,也有巨大的空间。你可以从你这个专业的角度切入,做些独特的工作。

你也可以利用你的区位优势,这个区位优势中国很多地方都没有的。喀什是“五口通八国”,任何一个领域可能都有机遇,只要你愿意做的话,用心去发现,总有意想不到的机遇,然后尝试去做。

主持人:是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扎扎实实地把手上的事情做好,新疆的产业发展如此迅速,它会有许许多多的工作的机会,我们年轻人把这个工作做好,然后能带动周围的一批人,把自己的相关的工作、产业做好,这个就是对共同体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了。

吴新文:对,我是想补充一点,除了前面讲的对内之外,往往有一个对外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喀什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一个重要的一个节点。我认为现在我们中国需要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代表我们中国、代表中华民族,然后去和世界其它国家的这些人打交道。现在我们中国的机械在世界上已经比较强了,中亚那么多国家,我们需要向其它国家去出口、去辐射自身的影响力。这种人员的需求量我觉得是非常大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事业里面,我觉得也是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做的一个非常大的贡献。

观众:各位老师好,我是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我来自山西省太原市。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就一直有一个教师梦,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来到了喀什地区莎车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从事教师事业有8年多了,我所带过的科目有数学、语文、道德与法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刚才听到老师们一直在说中华民族共同体,那么我想问的问题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通过教育去培养年轻新一代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张维为:有一个具体建议,也许你可以参照我们《这就是中国》,在这边做个类似的节目。这个节目不一定一模一样,但是可以结合你们自己的特色。这样可以一起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大,推动中国话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我们都是教师出身的,现在也还是教师,我们把我们的节目就看作是一个大课堂。我想以你对新疆的了解,能不能考虑在新疆做一个《这就是新疆》节目,要做得有品位、有学理、有温度,有温度很重要,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主持人:张老师刚才这个建议,我也有感受,因为我们这个节目到现在播出已经将近240多期了,240多个议题,在5年多的时间来,一个一个议题,扎扎实实地一路说过来,当然有的议题它可能是来自于同一个领域的,我们可能一块一块领域地都这样说过来,所以就像张老师说的,您可以把您想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按照您的维度来列几个议题,然后在这个议题当中找几个小切口,找一些故事来跟你的同学、学生一起来分享,也许这也是一种教育的渠道。

吴新文:山西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您在喀什这边教书,我是觉得您可以做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多介绍一下山西。 把山西的文化、山西的历史多向他们做介绍,然后又把我们新疆这边的这些文化、风俗、人民的精神风貌这些带到山西去,这就是一个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做的一个非常实实在在的一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