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15日至18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应邀对澳大利亚进行正式访问。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提前在《澳大利亚人报》刊文表示,澳方欢迎中方的到来,希望以此访为契机,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并期待印太地区“所有国家都能为维护地区稳定发挥作用”。
然而,恰恰是美国牵头下、针对中国的排他性军事集团“奥库斯”组织,不断在亚洲搞阵营对立、释放扩员信号,严重冲击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在前任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澳大利亚正是“奥库斯”的主要成员国。
澳大利亚的案例证明,用贸易力量遏制政治妖风是有效的,但比例原则却要注意。中国应该如何处理与澳大利亚的关系,平衡这个比例?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带来他的解读。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弘】
目前,一些西方国家的“泛安全化”趋势正愈演愈烈,任何议题都有可能会被扣上“安全担忧”的帽子,所谓“安全问题”正在被高度工具化与武器化。诸如电动汽车、新能源电池、关键矿产都被强行与安全挂钩。“国家安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打压竞争对手的一个抓手。
在这种氛围下,西方国家内部从民间到公共人物、政治人物,包括知识分子、智库学者等,只要一涉及到安全议题,往往噤若寒蝉,不加质疑。事实上,在所谓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政府采取的任何行动可以不做任何解释。
因此,泛安全化问题正被高度政治化、阵营化,正在引起人们的警惕。在某些政治势力的操弄下,西方国家一些政府部门肆意张贴安全标签,正在严重冲击正常的贸易投资、社会活动、科技合作、和文化交往。目前,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不断以莫须有的借口,在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领域对中国挥舞“安全”大棒,这种态势正在破坏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信任。
当地时间2024年2月20日,澳大利亚珀斯,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视觉中国)
对中国而言,贸易从来不应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中国坚决反对美国为维护和扩大自身的霸权地位,无理蛮横发动贸易战的恶意行径。政治问题应该由政治途径来解决,不应制造所谓“贸易逆差”“产能过剩”之类的罪名,将经贸活动变为政治斗争的武器。
当然,政治与经济之间也存在着关联性。当两个国家间的政治关系遇冷受挫时,政治氛围势必会影响到双方的消费者、营商人士对对方的好感,或导致营商、投资信心下降,从而影响双边贸易和投资活动。
在安全问题泛化上,有一个典型案例颇令人啼笑皆非。2019年,中国蒙牛集团出资6亿澳元向日本麒麟控股株式会社收购其旗下的澳大利亚狮王乳品饮料公司。对此,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已经审核并批准了这项收购计划。然而,2020年,时任澳大利亚国库部长佛赖登伯格突然宣布由于“国家安全”的原因,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否决该项收购。中企对乳制品企业的收购居然会威胁到 “国家安全”,这实属天方夜谭式的笑话。更何况这家企业早已被日企控股,换言之,澳大利亚当时的莫里森政府认为日元是安全的,而中国的人民币则是“不安全”的!
这种“滥杀无辜”的行为不仅仅严重打击了中企投资者对澳大利亚营商环境的信心,而且更使当时已经开始恶化的中澳关系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莫里森政府又将经贸纠纷政治化,将中方对一些澳大利亚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扣上“经济胁迫”的帽子,将原本经贸领域的问题复杂化,这样的行径非但不能解决贸易上的争端,反而加剧了两国关系紧张程度。
2022年5月,澳大利亚工党赢得议会选举执政后,旋即同上届政府的反华政策作坚决切割,中方对阿尔巴尼斯政府的建设性态度和行动做出了积极回应,尤其是在习近平主席和阿尔巴尼斯两次会晤之后,双方共同自上而下推进双边关系的改善,短短两年,两国关系实现了方向性的逆转。目前,中澳关系已经基本实现稳定,已经走上改善回暖的正确轨道。
近来,经过中澳双方相关部门的谈判磋商,两国间的大部分经贸纠纷已经得到了解决,包括大麦、葡萄酒等的一些澳大利亚产品重新回到了中国市场。事实上,这充分说明只要回归理性,秉持务实的精神,切实解决经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两国经贸关系就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近来有些人士认为,中方在贸易问题上对澳大利亚让步过大、过多,应该要求澳方做出更多实质性的让步。事实上这样的思维恰恰陷入了美西方将经贸活动“工具化”“武器化”的陷阱。中方所作出的决策显然是基于科学论证和双边磋商,绝非交易行为。经贸合作是双向的,合则两利。事实上,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无穷的潜力赋予中方以更大的主动权。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中国正在为其经贸伙伴经济的复苏和腾飞带来巨大的动能。
因此,正常、和谐的政治气候有助于双方建立有利的营商环境,促进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美西方泛化安全的行为十分短视,既破坏健康的市场规则和秩序,也必将反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