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翻译

袁野:英国脱欧后会拥抱中国?我们还是乐观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袁野】

英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下周二,也就是1月15日,议会将就脱欧协议进行投票表决,如果协议未能过关,无协议脱欧的噩梦就恐将成真。根据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去年11月底向议会提交的报告,无协议脱欧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英国GDP萎缩8%-10.5%、英镑暴跌25%、房地产价格腰斩,失业率也将从目前的4%上升至7.5%。用英格兰银行总裁马克·卡尼的话说,如果真是无协议脱欧,那么英国就将迎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萧条”。

在这种困局下,英国理应急于寻求支持,而中国将成为大不列颠的救命稻草,伦敦会迫不及待地拥抱中国——英国脱欧之初,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都是这样预期的。虽然特蕾莎·梅不再像前任卡梅伦那样言必称“英中黄金时代”,但她还是有十足的理由巩固与中国的友谊。

这种想法在2018年年初特蕾莎·梅访华期间达到了高潮。英国首相带来了豪华的商业代表团,并多次提及“黄金时代”的重要意义,表示愿利用此访进一步提升进入“黄金时代”的英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提升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战略性、务实性、全球性和包容性。2018年7月,英国外相杰里米·亨特访华,双方再度就巩固双边关系“黄金时代”达成共识。

但是总体而言,两年多以来,英国脱欧对中英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同此前的设想还是存在差别的,一些乐观的估计更是遭遇了比较大的落差。脱欧不仅未能推动英国加速拥抱中国,还多少减缓了双边关系此前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中英关系同预期有落差

这种落差首先体现在中英经贸关系上。英国对于同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政治意愿并不是特别高涨,谈判进度远远落后于英美、英澳自贸协定。

例如,在2017年1月首次访问美国时,特蕾莎·梅便提出把确保英美经贸关系稳定、开展自贸协定谈判放在优先位置,双方当年7月即开启了非正式谈判;梅上任后首次出访的欧洲以外的国家是印度(2016年11月),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在为英国脱欧后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做准备。但直至2018年1月访华时,她才首度公开表态称支持中国的倡议、启动研究英国退出欧盟后与华建立自贸区的可能性。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到访上海,偕夫游览豫园学剪“福”字。@视觉中国

英国政府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不进反退。一方面,英国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2017年5月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时表示,英国是“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英国不仅支持中英贸易,而且支持中方提出的诸多主张。2017年年底,哈蒙德参加第九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时不仅同意加强“一带一路”上的合作,而且期待“进一步加强官方交流与对话”。但另一方面,特蕾莎·梅本人在访华时却没有签署支持“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还提出了对“国际标准”和“透明度”的质疑。

许多人还记忆犹新,特蕾莎·梅上台后第一时间叫停了中英“黄金时代”的标志性项目“华龙一号”核电站。近期,这种对中国的不友好行为甚至增多了,英国在5G等不少问题上追随了美国。2018年12月底,英国最大的上市电信公司英国电信集团(British Telecom,BT)确认正在将华为设备从英国国内应急部门核心架构中撤出,并将华为排除出其核心5G网络设备供应合同的竞标名单,以后将只在其重要性较低的部分使用华为设备。12月4日,英国军情六处负责人亚历克斯·扬格警告说,相较于俄罗斯,中国的新技术主宰在未来构成更大的安全威胁。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英国政府通信总部(GCHQ)下属的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发言人说,11月下旬的华为同英国监管方的会谈“因为紧张关系没有结果就结束了”,英国官员“愤然离席而去”。作为“五眼联盟”的重要一员,英国在西方各国抵制华为行动中的角色也很暧昧。华为连资助英国大学都是错的:12月14日,英国议会下院外交事务委员会的议员敦促大学接受华为资金时要“特别小心”,华为同英国顶级学府的长期合作关系“令人不安”。除了经贸领域,安全领域的挑衅行为也在增加。2018年夏秋,英国海军舰艇两度闯入中国南海,伦敦还计划把尚未正式服役的新航母部署到亚太。12月30日,国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宣称英国可能在南中国海和加勒比海新建军事基地,真正发挥“全球作用”。

伦敦对中国内政多嘴多舌的老毛病又复发了。“香港人权、自由和法治状况”话题死灰复燃,央视记者孔琳琳怒斥港独分子,却遭英国当地警方出尔反尔的起诉。这种借“法治”之名扯虎皮做大旗之举,简直堪为加拿大“配合”美国拘押孟晚舟的“先驱”,不知这三个英语国家是不是交流过耍流氓的心得体会?

(二)既是态度问题,也是能力问题

面对脱欧的寒冬,英国不仅没有抱紧中国取暖,还轻轻推开了友好的手。对关心两国关系的人来说,这既意外又不意外。

遥想2015年,卡梅伦首相淡化意识形态、专心经贸合作,开启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让两国人民欢欣鼓舞。但必须看到,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在西方并不常有,即使是常被称赞“冷静睿智”的英国,也有大批的政客至今没有走出冷战思维、始终以自由民主的卫道士自居,将中国视为西方的挑战,对中国的崛起存有戒心。虽然特蕾莎·梅多少继承了卡梅伦的政策衣钵,但威望不足、势单力孤的她显然更容易受到不同声音的摆布。现实而理智的人物因脱欧不幸退场,政冷经热的局面又没有根本改变、意识形态分歧依然存在,双边关系的降温自然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