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翻译

退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称此举与台湾无关


(观察者网讯)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日前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不少声音揣测这两个波罗的海小国是否要跟随“反华急先锋”立陶宛的脚步,与台湾地区发展关系。不过,两国外交官员近日接受德媒采访时强调,该决定与台湾地区无关。

据德媒《世界报》17日发布的报道,拉脱维亚外交部长林克维奇斯(Edgars Rinkēvičs)就退出合作机制一事表示,该国“不想与中国走对抗路线”,也不打算扩大与台湾地区的关系,“我们决定不再成为该集团的成员,与台湾没有任何关系”。

拉脱维亚外交部长林克维奇斯(资料图) 图片来源:《拉脱维亚日报

爱沙尼亚外交部对外经济与发展合作司司长赛伦塔尔(Jüri Seilenthal)也就此表态:“我们现在没有计划扩大与台湾的关系。”

林克维奇斯还透露,拉脱维亚已及时向中国大使传达了退出合作的理由,也向外交部解释了拉方看法。报道称,爱方则对此类公开表态有所保留。

至于真正原因,林克维奇斯声称,该决定与中国在俄罗斯“侵略”乌克兰这一问题上“没有明确立场”有关。

他声称,10年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刚成立时,许多国家期待更密集的经济合作能促进民主化、带来和平,然而最迟在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半岛后,这样的想法就必须修正,而“现在更是如此”。

林克维奇斯还称,拉脱维亚希望扩大与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贸易,其中也包括中国,但必须“以民主和法治等原则为指导”。

此外,赛伦塔尔进一步在采访中宣称,希望欧盟27个国家面对中国时应保持团结一致,不应让欧盟内部的个别集团单独谈判,也不应在谈判内囊括部分集团内的非欧盟政府。

爱沙尼亚外交部对外经济与发展合作司司长赛伦塔尔(资料图) 图片来源:《爱沙尼亚财经报》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于2012年,波罗的海三国等16个欧洲国家同年加入,与中国共同构成“16+1”。随着2019年希腊的正式加入,合作规模又正式扩大为“17+1”。

去年5月,立陶宛率先宣布退出该机制,并攻击该机制对欧盟构成了“分裂”因素,还声称欧盟应采用“更有效、更团结的‘27+1’模式”来一致应对中国。

本月12日,爱、拉两国也相继发表声明宣布退出,但措辞要比立陶宛温和许多,指将继续努力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务实的关系。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曾应询指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共同倡议成立的跨区域合作机制,符合各方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愿望。机制成立多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各方在推进合作的过程中,一贯秉持协商自愿、共商共建、开放包容的原则。坚持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有益和重要补充的定位,欢迎与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家在合作框架内开展合作。

赵立坚指出,2021年中国同中东欧16国贸易额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背景下逆势上扬,达到创纪录的1335.5亿美元,同比增长32%,远远高于同期中国同欧盟贸易额增幅。事实胜于雄辩。上述成果仅仅是10年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开展富有成效合作的缩影。“这一数据也来源于公开渠道,任何不带偏见的人士都会得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务实、管用的结论。”

至于中国如何是如何看待乌克兰问题的,外交部此前也早已阐明中方的主张和立场。今年3月,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就曾指出,我们始终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表明主张。应该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原因错综复杂。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中方认为,要化解当前危机,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照顾当事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必须坚持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必须着眼地区长治久安,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