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翻译

王绍光:现代化道路上,西方敢不敢回答这三个问题?


文/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王绍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两条现代化道路:掠夺起家还是和平发展?”。只有通过对比,我们才能更清楚地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

我们可以用博物馆的发展模式类比国家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比较两个国家博物馆:一家是世界最著名的大英博物馆,一家是中国的国家博物馆。

从创立时间来讲,大英博物馆始创于1753年,而我国的国家博物馆在1926年才建立,直至近十几年才真正开始发展。

从展示面积来讲,中国国博的展示面积在很长时间里比大英博物馆的面积小得多,直到近十年来扩张之后才反超后者。

从藏品来讲,大英博物馆有800多万件,中国国家博物馆只有140万件。

从藏品来源讲,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来源于世界各国,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基本全部来自中国。

从参观人数来讲,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在超过了大英博物馆。

最重要的是,从起步方式来讲,大英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本质的区别:前者以掠夺起家,后者则立足本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两国国家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可以作为两国现代化历程的类比。

王绍光在发言中对比中英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图源:观察者网)

大英博物馆的发展和殖民主义是分不开的。大英博物馆的起源是这样的:1753年,有人将其在殖民探险中获得的71000件“藏品”捐给了英国国王,议会于是通过法案,建立了一个公共博物馆以安置这些藏品,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博物馆由此诞生。

从时间上来说,英国的博物馆发展比中国早得多,建馆时间正好就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步时间。但是,大英博物馆也承认,从1500年到20世纪中叶近五百年间,以英国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建立了海外帝国,这一段殖民历史对大英博物馆的历史和藏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前不久,一位大英博物馆的负责人辩解称“并非每一件藏品都是抢来的”,这一表述侧面体现出,大英博物馆的很大一部分藏品都是抢来的,其馆藏的十万余件埃及文物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有人说,大英博物馆应该被称为“全世界上最大的赃物展示馆”。

大英博物馆并不是个例。法国、德国、瑞典等其他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也都和殖民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试问,如果没有掠夺,大英博物馆会是什么样?进一步问,如果没有掠夺,西方的博物馆会是什么样?再进一步问,如果亚非拉国家索赔成功,取回了被西方掠夺的文物,西方的博物馆会是什么样?它们还会保持“先进”的状态吗?

中国与西方博物馆的不同发展历程,可以作为中西方国家现代化不同过程的类比。

西式的现代化理论中不常提及西方的丑恶历史。比如,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增长阶段”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要走过几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阶段是“起飞预备”和“开始起飞”,继而,经济的现代化导致社会现代化,最终进一步导向政治的现代化。该理论一度对中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很多人知道罗斯托的增长阶段理论,但很少有人知道,罗斯托本人就同美国政府、美国情报机关、美国心理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济增长阶段》的副标题名为“非共产党宣言(反共产党宣言)”,可见该学说并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旨在指出一条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不仅罗斯托如此,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美国的很多其他现代化理论大家也都同美国政府、情报机关及美国的心理战有所关联。他们提出的学说或者说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冷战的工具。

真实的现代化过程与罗斯托等人的描述截然不同。从十六到十九世纪,西方开始崛起,而西方的崛起首先表现为大西洋沿岸西欧的崛起——在殖民运动开始之前,西欧与中东欧、甚至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并没有很大区别;而在殖民开始后,深度卷入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奴隶制度的西欧国家迅速腾飞,尚未卷入殖民主义的中东欧国家则没有立刻崛起。由此可见,在“起飞准备”阶段,地理、文化、种族、制度都不是决定性的,殖民主义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