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种探索均陷入困境,各种共产党力量不断衰败,力量越来越弱小。与此截然相反,国际“毛主义运动”却呈现出力量不断蓬勃增长的“奇观”。越来越多的反抗力量转向了对解决第三世界的农民土地问题、民族解放问题、民主革命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非常有吸引力的理论武器——“毛泽东主义”。如今,南美的秘鲁、哥伦比亚,东南亚的菲律宾,西亚的土耳其,以及整个南亚地区都存在毛主义政党领导的“持久人民战争”。其中,南亚地区的毛主义运动规模最大,力量最为集中。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负面后果的必然回应。资本主义全球化在二战后尤其是在朝鲜战争后逐步进入新殖民主义阶段,而世界毛主义运动则是新殖民主义时代最显著的反抗性力量。南亚新一轮毛主义运动承继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印度“纳萨尔巴里运动”为里程碑的第一波毛主义运动,其直接世界背景是中苏大论战。苏联解体后,新自由主义席卷全球,南亚成为重灾区。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由于尼泊尔革命的直接带动,21世纪南亚地区的毛主义力量重新整合,掀起了新一轮运动高潮。对南亚乃至全球毛主义运动的来龙去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研究、国际地缘政治研究及中国全球战略研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星星之火——南亚毛主义运动的历史溯源
冷战时期,作为重要的地缘政治枢纽,南亚地区曾客观上受惠于美苏的争霸,例如,印度在美苏间左右逢源,获得了来自双方的不少经济援助。然而,由于没有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南亚的土地问题、种姓问题等传统社会的沉珂深深地阻碍着南亚的发展,因此从50年代初开始,不少南亚共产主义力量就主张借鉴中国革命模式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第一波南亚“毛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分裂大整合的产物,进而又极大地影响了南亚乃至整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版图。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大论战”中,南亚共产党几乎全部分裂为“莫斯科派”和“北京派”。“莫斯科派”主张通过和平改良和议会斗争,渐进地实现社会主义,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北京派”则仍然坚持从马克思到列宁的暴力革命路线,主张借鉴中国革命经验,坚持武装斗争,即所谓“毛主义道路”。
各国共产党中的“北京派”,即今日毛主义共产党的前身,领导了当时南亚各国的毛主义运动。在原有的深受苏联共产党影响的南亚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分化出了实力强大的毛主义力量,一大批共产党干部和知识分子开始扎根基层农村和工厂,夯实自己的阶级基础。这一波毛主义运动席卷了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其中,印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的毛主义运动均对所在国政权造成强劲冲击。
恰蒂斯加尔邦,印共(毛)的一次集会(图源:Northeast Now)
然而,这一波毛主义运动后来基本上都走入了低谷。六七十年代高潮过后,由于领导毛主义运动的各毛主义政党内部的意识形态分歧和组织问题,各党分裂频仍。
印度的“纳萨尔巴里运动”
1967年5月,在西孟加拉邦北部大吉岭县纳萨尔巴里地区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这场斗争很快席卷全国,并成为南亚毛主义运动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时任印度首席部长兼内政部长的阿乔伊•穆克吉(Ajoy Mukherjee)马上派出1500名警察协助地方治安部队围剿起义者,仅两个月的时间,政府逮捕了1300人,其中包括此次起义的大多数高级领导人。由于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中央坚持议会道路,中途收回了对“纳萨尔巴里运动”的支持并在印度中央政府围剿起义时采取了默许的态度,1967年9月,几个邦发生了脱党事件,统称为纳萨尔巴里派的革命党人在安得拉邦和西孟加拉邦大批地退出了印共(马)。1969年4月22日,激进派组建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宣告成立,当时印共(马列)在全国有2~3万名党员,并在大学生和城市中等阶级中吸收了活动分子。1972年,轰轰烈烈的纳萨尔巴里运动转入低潮,但纳萨尔巴里运动的影响此后在印度乃至南亚地区绵延了几十年,改变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态势。
尼泊尔的“贾帕运动”
尼泊尔毛主义运动是在印度“纳萨尔巴里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出现的。1971年,在“纳萨尔巴里运动”的鼓舞下,尼泊尔东部特莱平原地区的贾帕县尼泊尔共产党青年党员成立了尼泊尔共产党柯西区域委员会(后改称尼泊尔全国革命委员会(ML))。1971年5月16日,这些青年激进派在贾帕县的吉米尔噶边村(Jymirgadi)发动武装起义,后起义遭到残酷镇压,大批党员牺牲。“贾帕运动”即尼泊尔毛主义运动的前身。
斯里兰卡的毛主义运动
锡兰共产党成立于1943年7月3日。历史上斯里兰卡的共产主义运动一度十分富有生机。1963年,锡兰共产党决定“通过议会实现社会主义”。党内激进派领袖N•桑穆加塔桑(N.Shanmugathasan)批评认为,“建设议会团结阵线的策略不过是一种幻想,也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只有通过不屈不挠的武装斗争来反对新殖民主义,才能得到胜利的果实”,并在党内开展了一系列抗议活动。1963年10月28日,桑穆加塔桑发表声明说:“我被以非民主和不合乎党章规定的方式开除出了这支我参与创建的党。”
1964年1月21日,桑穆加塔桑领导的反对力量召开3天大会,从原来的锡兰共产党中分裂出来,成立了一支新的锡兰共产党。该党拒绝原书记的领导,并选举了中央委员会。为了与原来的锡兰共产党相区别,外界称这支党为“锡兰共产党(北京派)”。1964~1978年间,锡兰共产党(北京派)在斯里兰卡南部、东北部以及高山地区领导了革命武装斗争,这些斗争深深影响了当地的工人、农民、贱民、妇女以及年轻人等受压迫民众。
但后来几经波折,该党经历了数次分裂。最重要的一次分裂是罗汉•维杰韦里(Rohana Wijeweera) 从锡共(北京派)中分裂出来,另组“斯里兰卡人民解放阵线”(JVP)。 维杰韦里曾任锡共(北京派)下属的锡兰红旗青年联合会组织书记,由于其号召立即执行更为激进的军事武装斗争政策,而于1966年4月被开除出党。随后,他组建了游击队组织——“斯里兰卡人民解放阵线”。该组织曾于1971年4月和1986~1989年间两度对斯里兰卡政权造成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60年代锡共(北京派)的一支力量曾经在泰米尔北部地区组织群众武装斗争。但这些运动很快就由日益高涨的泰米尔分离运动所替代了。尽管“民族解放斗争”口号最早是毛主义者提出的,但是没有任何一支泰米尔独立武装运动是毛主义式的,除了一支很小的、很短命的,叫做“泰米尔独立国家解放阵线”的组织,但其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孟加拉国的毛主义运动
1966年,东巴基斯坦共产党分裂为“莫斯科派”和“北京派”。在“纳萨尔巴里运动”的带动下,1967年斯拉吉•斯卡德尔(SirajSikder)带领一批青年共产党人组建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1968年该“中心”转变为“东孟加拉工人运动”。1971年6月3日,在“东孟加拉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诞生了“东孟加拉无产阶级党”。
这支激进的毛主义政党曾对刚刚从巴基斯坦独立出来的孟加拉国产生重要影响,该党主张通过武装斗争,发起二次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东孟加拉无产阶级党在理论上、军事上和组织上成为了执政党孟加拉国人民联盟的最大挑战。
但在1972年“一大”之后,东孟加拉无产阶级党内部陷入矛盾纷争,外部持续遭受执政党的严酷镇压。1975年该党领导人斯拉吉•斯卡德尔被捕并惨遭杀害后,东孟加拉无产阶级党陷入危机,开始分裂并持续衰落。
阿富汗的毛主义运动
1965年10月6日“青年进步者协会”的成立是阿富汗毛主义运动的起点。该组织高举马列毛主义旗帜,拒绝“议会呆小症”和资本主义政策。该组织创办的刊物《永恒光辉》(Sholaye Jawid)在塑造成千上万阿富汗青年人的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激进青年、知识分子以及相当数量进步工人的支持。
但由于外部遭受所谓“假共产主义”、“正统伊斯兰势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打压,以及严重的内部分歧——内部接连遭受“冒险主义”、“右倾主义”的挑战以及著名领导人阿卡拉姆•雅日(Akram Yari)身患重病等事件打击,“青年进步者协会”在1972年解散了。尽管“青年进步者协会”解散了,但毛主义者们仍继续留存在阿富汗不同类型的左翼政治组织中。
被伊斯兰党杀害的阿富汗人民革命组织和阿富汗解放组织领导人法伊兹·艾哈迈德(Faiz Ahmed)(图源:阿富汗解放组织)
巴基斯坦的毛主义运动
历史上的印度共产党支持一个独立的巴基斯坦,将其看作是穆斯林群众的自决运动。巴基斯坦与印度分割之时,一场非正式的分割也开始在印共内部进行。一些重要的穆斯林党员得到指令,移民巴基斯坦,协助创建巴基斯坦共产党。
然而,巴基斯坦共产党命运多舛,几乎遭到巴基斯坦历届政府的严酷镇压。1951年,巴基斯坦政府总理里亚库特•阿里可汗(Liaqut Alikhan)宣布政府挫败了一起共产党人及其同情者推翻国家政权的阴谋。与此同时,政府对左翼政党和组织的活动限制进一步加深了。
然而,共产党人和亲共知识分子继续在巴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1953年巴基斯坦共产党在地方大选的成功刺痛了巴基斯坦政府。巴基斯坦政府再次宣布巴共卷入了推翻政府的阴谋,并于1954年7月推出一项禁令,宣布巴共为非法组织。与此同时,与巴共有关的组织,比如全国学生联合会、进步作家运动和铁路工人联盟也失去了合法地位。1958年,全巴基斯坦农民协会也被禁止。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共运发生大分裂。由于巴基斯坦在政治和军事上将印度视为最大的敌人,而苏联采取各种方式对印度进行支援,因此,在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巴基斯坦的政治修辞中,亲苏被视为“不爱国”,“亲中”则相反。这一时期的毛主义政党和组织被允许发展,但必须限定在较小的组织规模。
1968年,“巴基斯坦工人与农民党”成立,这是一支注重农民问题的毛主义政党,是亲苏联政党“国家人民党”分裂的产物。之前,国家人民党中的一些左翼党员同时也活跃于“农民委员会”,但是该党的地主成员反对该党党员加入农会组织。于是,1968年5月1日,一部分党员脱离了国家人民党,成立了工人与农民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基斯坦工人与农民党领导了西部边境省份的农民起义,但运动遭到了地主私人武装和政府军队的双重镇压。1978年,由于内部意识形态分歧和组织问题,巴基斯坦工人与农民党再次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