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鹏】
2023年初,博索纳罗支持者发动的一场严重暴乱震惊世界。巴西最高法院1月15日宣布调查前总统博索纳罗涉嫌鼓励右翼暴徒对巴西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府的冲击事件。
过去10年间,巴西一直处于一种扰攘不安的局面。2013年,该国爆发20年间最大规模抗议活动。2014年以来,“洗车行动”以空前力度揭露腐败丑闻,震撼该国政商两界。由于选民对政党和政治人物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极右派政治人物博索纳罗出人预料地赢得2018年总统选举。2022年,该国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总统选举,两位候选人以该国历史上最小的第二轮得票数差距决出胜负,卢拉当选。
凡此种种现象都折射了巴西面对的政治困局。该国何时能够走出动荡、迎来变局?这仍然是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
博索纳罗支持者1月8日骚乱现场。图/Victor Moriyama
博索纳罗何以实现政治崛起?
2018年,极右派政治人物博索纳罗出人预料地当选巴西总统,引发世界范围的关注。他所以能够取得这场选举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该国民众的强烈反建制情绪。
巴西经济在2014年以来陷入低谷,大众的生活水平随之出现倒退,新兴的中间阶层担忧自身的经济脆弱性。“洗车行动”暴露的腐败丑闻尤为强烈地引发大众的受挫感,导致他们在选举中投下“愤怒票”,以示“反对某事”而非“支持某人”,用选票惩罚建制派和发泄不满情绪。
博索纳罗连续7次当选联邦众议员,却一直是巴西政坛的边缘化人物。他敏锐捕捉社会心理的变化,作为一个小党候选人参加总统选举。政治边缘人物地位和极端保守立场使博索纳罗能够轻松地与政治阶层形成切割,给自己披上“局外人”的外衣,依靠反民主体制、反左派、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挑衅言论进行政治动员。
博索纳罗借助社交媒体与选民保持直接互动,迎合那些对生活状况不满、痛恨政治阶层的选民,一路提升自己的选举影响力。最终,他在不被外界看好的情况下以显著优势赢得总统选举。
反建制是竞选的利器,却是执政的缺陷。博索纳罗2019年就任总统之后,强调实行财政紧缩和市场化改革,但取得的经济改革效果有限,国家的经济表现依然低迷。他声称自己的政府是“零腐败”,但他、他的子女和政府部长屡屡爆出涉腐丑闻。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博索纳罗绝采取一些重大防护措施,导致巴西沦为因疫情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他依靠各种极端言论动员选民,打造了一批核心支持者,却导致整个国家的民意变得愈加分裂。
随着国会弹劾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博索纳罗越来越多地依靠与“中间派”政党做交易稳定自己的地位,也就是重拾他曾誓言反对的“旧政治”。此类政党长期在国会活动,以投票表决向总统换取利益回报。
巴西媒体在2021年5月揭露,博索纳罗设立总额数十亿雷亚尔的“秘密预算”,交给一批有影响力的国会议员使用;作为交换,他们同意阻止那些针对博索纳罗的弹劾案。
2022年总统选举是巴西几十年来最为两极分化的一次总统选举,从一开始就呈现两强争霸的格局。此次选举的核心驱动力是是否允许在任者连任,形成一场博索纳罗反对者和支持者之间的决战。
前总统卢拉组建十党选举联盟,形成一个包含左派和中间派的广泛阵线,在选战中全力狙击博索纳罗,最终使其沦为巴西再民主化以来第一位谋求连任失败的在任总统。
博索纳罗不会就此从巴西政坛消退。他的政治崛起和持续影响力折射该国社会的“向右转”趋势。这种趋势源于再民主化以来新老政治精英竞争的加剧。新千年以来,以左派政治人物、工会领袖、社会运动代表为主体的新政治精英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现阶段,传统精英迎来回潮,主张更多考虑工商业、金融界、军队和官僚的诉求。
1月8日,巴西圣保罗的游行队伍打着横幅,上面用葡萄牙语写着“我们是民主政治”。
这种趋势也源于崛起之中的中间阶层及其精英统治倾向。该阶层成员倾向于认为,下层民众应当为其贫困承担责任,政府的众多社会福利项目是在让下层民众无功受禄。此外,网络媒体的发展成为“向右转”的催化剂,为散布传播的相关言论看法提供了便利条件。
建制派缘何遭到反对?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拉美经历历史上最广泛和最持久的民主化浪潮。巴西的再民主化是这一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再民主化的到来,巴西开始定期举行各类选举,政党政治呈现空前活跃之势。
再民主化以来,巴西逐渐形成左右两大阵营对垒的政党格局,左派的劳工党和右派的巴西社会民主党成为其中的两个“极”。在1994年以来的总统选举之中,两党候选人都是主要争夺者。从1995年至2002年,连续2届总统都来自巴西社会民主党(卡多佐);2002年至2016年,连续4届总统都来自劳工党(卢拉和罗塞夫)。
连续4届总统选举(1994年至2006年)的第一轮投票统计结果表明,两党通常能够赢得超过80%的选票。巴西民主运动党在赢得1985年总统选举之后未能再次通过选举赢得总统选举,但能够凭借自身控制的众多国会席位和州市长职位而多次进入执政联盟,从而能够成为关键性的“第三党”。
上述三大政党都是现状的受益者和维护者。政治上,它们致力于维护现行民主体制;经济上,它们维护“增长+再分配”的发展模式。这些做法保障了巴西的政治稳定和宏观经济稳定,并带来社会发展状况的改善。
另一方面,三大政党都无力破解制约巴西经济增长的瓶颈。研究显示,严重的不平等和民主体制的组合意味着,巴西不得不面对较低的短期和中期经济增长率。再民主化以来,巴西的经济增长表现平平,其2011年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不及1%。
如果说近年持续的经济低迷是民众不满的基础,腐败丑闻则是点燃反建制情绪的导火索。巴西司法机构在2014年实施“洗车行动”,由此揭露有史以来“困扰一个民主国家的最大腐败丑闻”,三大政党的许多重量级人物都牵连其中。
2015年11月,劳工党人德尔西迪奥·阿马拉尔因牵涉腐败而沦为1985年以来第一位被捕的在任巴西参议员;巴西民主运动党人爱德华多·库尼亚因涉腐而在2016年被迫辞去众议长职务,后被定罪入狱。前巴西社会民主党候选人阿埃西奥·内韦斯涉嫌多间腐败案,在2017年两度被暂停参议员职务接受调查。
总统和国会的声望受到严重的损害。特梅尔被控牵涉腐败,在2017年沦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位遭到刑事起诉的在任总统。大量的国会议员卷入腐败案件之中。2017年媒体报道显示,40%的巴西国会(2015-2019)议员不得不回应联邦最高法院的某种形式质询。
极为严重的腐败丑闻严重损害了民众对巴西政治人物、政治体制、尤其是政党的信任。“拉美晴雨计”的调查(2017年)显示,巴西人对政党的信任度在拉美18国之中最低(仅为7%),远远低于地区平均值(15%)。在2017年进行的一项民调表明,59%的巴西人希望看到一位不属于三大党的候选人当选总统。这种状况无疑为博索纳罗的崛起打开了政治空间。
联盟总统制:碎片化的政党格局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拉美民主化浪潮带有浓厚的保守色彩。向民主体制的转型主要以自上而下方式进行,也就是由执政者而非反对派主导,政治精英发挥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通过交易达成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