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翻译

魔王:总理“突然”撂挑子不干了,新西兰还能怎么“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魔王】

1月19日,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突然宣布辞职。

新闻引爆了新西兰乃至国际舆论,我自己的手机也响个不停,同事、朋友、家人乃至卖菜大妈都在议论此事,甚至我听到我上小学的孩子也与他的同学煞有其事地聊道:“你知道吗,总理辞职了,新西兰之后要有大问题了……”

不过从舆论温度来看,新西兰国内外还是有区别的,看新西兰以外的反应多是一脸懵圈的状态,而新西兰国内则是“喜忧参半”。

大起大落的政坛生涯

阿德恩生于1980年,作为八零后的她,2008年成为当时新西兰“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国会议员”,2017年则成为新西兰“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理”,可谓年轻有为。

2019年克莱斯特彻奇市枪击案发生后,她戴着头巾去慰问穆斯林受害者,“一抱”震天下:这种西方白人对“千年宿敌”穆斯林的博爱感动了世界,穆斯林们激动地把她的照片投射在迪拜的哈里发塔上,西方世界也给予了她如潮般的赞誉。

阿德恩“一抱”震天下(Hagen Hopkins/Getty Images)

她因此登上了各种杂志的封面,好莱坞甚至要拍她的电影。而在新西兰国内,她领导的工党支持率瞬间历史性地超过了50%,粉丝们在街头贴出了她的头像,观察家们还发明了一个词——“杰辛达狂热症(Jacindamania)”——来形容这种舆论潮。与此同时,工党内部各派系因拜服而空前团结。

阿德恩当时可谓气势如虹、风光无两,那时候很多人似乎都觉得,阿德恩的辉煌声望将伴随她的一生,而她领导的工党也将因她的声望而长期执政。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4年,工党就面临支持率低迷的困境。如今阿德恩不仅辞掉了总理和党魁职位,甚至还宣布自己今年不会参选国会议员,算是从政坛直接裸辞了。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英年早逝的“麻风王”鲍德温四世,令人感叹人生无常。

在阿德恩的辞职声明中,能够读出一股浓浓的负能量。

她称自己已为国家贡献了一切,自己“油箱里没油了”(“no longer had enough in the tank” to do the job);她还对自己幼小的女儿说“妈妈期待着你今年开学时能在场”,对因国事繁忙而一直无法与之结婚的未婚夫克拉克说“我们终于可以结婚了”。

这种公开的亲情表达,似乎也在透露着某种对时局的不满。

阿德恩的辞职,更像是因沉重的政治压力,而不是心血来潮的淡泊名利。这和2016年突然辞职“回归家庭”的前总理约翰基有些相似,也让很多人感觉,新西兰的总理似乎特别爱辞职和搞“回归家庭”的叙事。

总理这个职业,真的这么“可怕”吗?

阿德恩的负能量,主要来自新西兰正在面临的各种危机。

新西兰的银行利率飙升到了30年来的最高点,伤害了企业主,而物价上涨则伤害着工薪阶层。与此同时,劳动力正快速流失到他国,而国内治安的恶化也逼得向来随遇而安的华人都上街抗议了。

此外,工党过去推行的很多政策,如水务制度改革(三水改革)和土著平权改革(He Puapua),都引发了很大的社会争议甚至导致族群分裂。而工党曾经承诺的很多事情,比如用于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的Kiwibuild建房计划,都仅仅完成了个零头,相当不好看。

糟糕的是,阿德恩的政治盟友们也有所动摇了:党内,2022年阿德恩在中美关系中试图倒向美国时,被党内大佬公开警告“不要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党外,常年当“跟班”的绿党因环保议题的分歧而认为“工、绿跨党派协议”是“有毒的”;而在坊间,阿德恩严格的抗疫政策和减排政策,同样激起了连绵不绝的游行集会。

反对阿德恩抗疫政策的集会者在国会大厦前“长期作战”(图/新西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