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Navigation Page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浔阳咸鱼】

据数据分析公司VG Insights预估,于8月20日登陆全球游戏平台的国产3A首作《黑神话:悟空》,在发售10天后,总销量已达1690万份,游戏总收入已超过8.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5亿)。另有媒体报道,截至目前,《黑神话:悟空》每天最高在线人数仍逾百万。

无疑,这惊人的数据背后,主要来自于华人文化圈的玩家贡献。“孙悟空”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很多玩家心目中的童年英雄。而这爆款游戏代表的就不仅仅是百人团队的四年耕耘,更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璀璨与浪漫,延展了那个已流传千年的历险故事的想象空间,用体验感抚慰了所有人的美猴王情结。

而对于那些非华人文化圈的外国玩家们而言,他们可能未必会了解孙悟空的故事——“这猴子是妖?是神?还是什么超级英雄?”更多的人,会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开始了解西游记的背景故事。

孙悟空在欧美文化圈中,或许比不了超人和蜘蛛侠这些超级英雄角色,但实际上,他的影响力也不小。那么在《黑神话》游戏之前,又是谁曾将中国的孙悟空介绍给外国人呢?别急,且看笔者娓娓道来。

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起源

众所周知,《西游记》故事的起源是唐代玄奘法师西域游历十余年的记录。早先,是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编撰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讲述了玄奘在取经路上的所见所闻,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民族学方面的重要文献。但是,这本书以风土见闻为主,故事性弱。

后来玄奘弟子慧立、彦琮撰写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本书以师傅玄奘为主角,讲述了取经路上的一些神奇故事,当然这些故事的目的性就是为了弘扬佛法。可他们也没料到,正是这些神奇故事,从此打开了以“玄奘取经”为故事线的西游神话世界。

玄奘对于佛教的贡献居功至伟,受到人们的尊崇也在情理之中,他的传说故事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这类传说最初都和玄奘在西域的艰险历程有关,后来内容不断被加工、润色,虽越来越偏离真实,但西游的神话体系逐渐丰满。

南宋时期,出现了三卷《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中的取经故事已经加入了妖魔元素,出现了猴行者(孙悟空原型)和深沙神(沙僧原型)。“猴行者”是一位白衣秀士,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自愿踏上帮助唐僧取经的征程。如今存在于甘肃瓜州境内石窟上的壁画《玄奘取经图》中,也有一位“人相似猴”的人物跟在玄奘身后。这批壁画产生于西夏时期,正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内容相印证。

到了杂剧兴盛的元代,以吴昌龄的《唐三藏西游记》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为代表,出现了保护唐三藏(玄奘)取经的“通天大圣”(孙悟空),这“通天大圣”说“齐天大圣”是他哥哥——“猴行者”又多出个雅号来。

随着元杂剧的发展,《西游记》故事也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各路作家毫不吝啬自己的想象力,杂糅民间故事于西游故事之中。有一说一,元杂剧中的“通天大圣”形象并不好,他更像是一个妖怪,会吃人,还好色。一直到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才一举扭转过来,孙悟空变成正义的形象,在取经路上除恶扬善,多次拯救唐僧于危难之中。同时,也正是这本书,成为后世“西游记故事”的奠基石。

诚然,西游故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故事,但吴承恩作为西游故事的集大成者,成就了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让这段取经故事大放异彩。他笔下的孙悟空是一个充满童心与正义感的英雄——酷爱自由、不受拘束、天性淳厚,仿佛能扛下世间一切疾苦,却又抵不过宿命安排。

此后,孙悟空与《西游记》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甚至可以说,中国的神话故事体系也迎来了新的篇章。

英语文化圈中的孙悟空

明清时期,印刷出版业兴盛,《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得以流传到同为中华文化圈的朝鲜、日本等国,受到人们的欢迎也是情理之中。而在英语文化圈中,则是到上世纪40年代,由酷爱中国文化的英国翻译家阿瑟·戴维·韦利(Arthur David Waley)翻译,这位向英语文化圈传播西游文化的先行者也只选译了《西游记》部分内容,译名是《猴》(Monkey)。

这个译名确实不好,让老外对“孙悟空”的认识直觉更多是“Monkey King”(猴王),甚至简单地认为它就是一只很厉害的猴子,从而不会对这只猴子身上的“人性”做更深的了解。所以说,韦利虽然是吴承恩的“知音”,但懂得还是不够多啊。

他在解读《西游记》时曾说:有趣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吴承恩不断用戏谑、调侃的写法敲打一切庄严,以提醒人们,自主人生的重要性。——我只能说,这段话蕴含的价值观就很西式。

我们中国人当然能够理解孙悟空身上的反抗精神与正义感,他代表了成长,而不是进化。为了让老外们能够理解这一点,以至于现代有网友教老外念“Sun Wu-Kong”——就是要让老外认识到,孙悟空绝不单纯是一只猴子,他有自己的名字,更有自己的个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游记》在海内外皆有着极高的人气和传播力,英译本多达64个,是最早被收入企鹅经典文库的中国古典小说。在英语世界中,知道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的读者,远比知道林黛玉、贾宝玉的多。《西游记》不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还衍生出游戏、影视和动漫等各种形式的产品。而“出海”后的《西游记》也因地域、文化等差异,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

例如在现代两大漫画公司——DC与漫威的超级英雄故事体系中,孙悟空也崭露头角。

漫威世界中的孙悟空是个光头形象,比起猴子,更像是和尚,他的名字还是“Monkey King”,上衣胸口的位置还画着一只猴子。这是把孙悟空当成猴子还没完了是吧?!真不是,漫威的猴王显出本体,居然是一只猩猩!

嗐!还能怎么说呢!就是他们对《西游记》文化不了解,创作也不用心。一会儿猴子,一会儿猩猩,反正一点都不像孙悟空。

而隔壁DC世界中的孙悟空形象就相对用心,因为参考了中国经典的孙悟空艺术形象,“锁子黄金甲”和“凤翅紫金冠”都穿上了,其武力值更是爆表,直接吊打DC最强反派达克赛德,达克赛德的镭射线碰到孙悟空都得拐弯。

但是,DC的创作者还是考虑到这个中式超级英雄与超人、蝙蝠侠放在一起,会显得另类,于是便让孙悟空拔了一根毫毛,在本宇宙创造出另一个分身英雄:猴王子(Monkey Prince)。

得!又跟猴子扯上了!

而且“猴王子”的形象更符合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毕竟是美漫的艺术环境,中国英雄也必然要经过西化才能迎合读者。或者,可以这么想:孙悟空仍然是中国原型,而猴王子更像华裔。

鸟山明与漫画《龙珠》

有人会问,为什么老外总是难以区分“猴王”和“孙悟空”?那是因为“Sun Wu-Kong”对他们来说,第一印象是那位身穿武道服的超级赛亚人卡卡罗特。

当年鸟山明因为喜欢《西游记》,又喜欢看成龙的电影,再加上当时的日本动漫里很流行中国元素,便干脆把这些汇集到一起,创作了一部漫画《龙珠》。一开始的情节是以《西游记》为蓝本,偏向搞笑娱乐,后来因为市场的需求和编辑的引导,《龙珠》才走上热血格斗漫画的道路。

虽然《龙珠》的最终整体走向是不同于《西游记》的另一个故事,但在早期人物设定和一些小情节上仍能看出二者之间的关联,只是到了故事的后期,《龙珠》自成一体的奇幻未来世界观已经成型,《西游记》的元素也渐渐消失。

在《龙珠》中,孙悟空最初也是只猴子,几经修改后才成为现在的“超级赛亚人卡卡罗特”,但保留了一条猴子尾巴。这个孙悟空有爷爷孙悟饭留下的伸缩自如的“如意棒”,还有龟仙人给的“筋斗云”。他也有个4人团队,但不是去取经,而是要收集七龙珠。

别名“小八戒”的乌龙,其性格特征也与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类似:好色、爱撒谎、喜好吹牛。《西游记》中孙悟空第一次见猪八戒是变身高翠兰,然后收服了他,在《龙珠》里的孙悟空初见乌龙时也是男扮女装。

《龙珠》里也有“牛魔王”,只不过不再是孙悟空的大哥,而成了他的岳父。是的,这里的悟空是有媳妇的,这一点并不难接受,只要悟空拥有人类的情感:师徒情、父子情、手足情,就很难避免男女之情。只不过在英雄大义的光环之下,感情线被弱化一点也是合理的。

雅目茶则可以对应到《西游记》中的“沙和尚”,虽然性格有些吊儿郎当。

那么谁对应的是“唐僧”呢?布尔玛。她是除爷爷之外孙悟空遇到的第一个人,并且还要带悟空去找七龙珠,这些都很像唐僧和悟空的相遇。而且寻找七龙珠实现愿望和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路程中都会经历众多磨难,结果都是为了圆满。再加上布尔玛也是团队核心,是需要保护的人,这些特征基本都能对应上唐僧。

日本电视台1978年版《西游记》的巨大影响

为什么漫画《龙珠》中的“唐僧”布尔玛会设定成一个女孩子?这里不得不提1978年开播的、作为日本电视台成立25周年纪念节目的电视剧《西游记》,这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第一部《西游记》剧集。

为了表现唐僧善良、温和及柔弱,唐三藏法师由女明星夏目雅子饰演。夏目雅子塑造的“中性”三藏形象也对日本创新《西游记》产生了很大影响,之后日本再作翻拍时也都沿用了女唐僧这个设定。甚至还影响到很多漫画中,例如我们熟悉的《蜡笔小新》和《哆啦A梦》,在出现《西游记》情节时也分别由美伢、静香来装扮唐僧。

就《西游记》的海外传播而言,日本算得上是影响最大、翻译最早、研究最为深入的国家之一,除了上文提到的作品外,在影视剧方面日本电视台陆续制作了1993版《西游记》和1994版《新·西游记》,富士电视台也在2006年翻拍了电视剧《西游记》。

在漫画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鸟山明的《龙珠》,还有很多相关创作。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自1952年开始创作不一样的孙悟空,并做成漫画《我的孙悟空》在杂志《漫画王》上连载。他所塑造的孙悟空除了神通广大,也很具有人性化。他自称是因为看了中国动画始祖万籁鸣兄弟所制作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才决心将动漫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漫画家峰仓和也所著的系列漫画《最游记》则是一部套用《西游记》人物名称,剧情与《西游记》稍有关联的奇幻冒险系列漫画。它算是一部本土化很成功的作品。

再说回78版日剧《西游记》,日本电视台将这部剧卖到海外,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颇受好评。可以说,该剧替中国人向西方人狠狠地推广了一波东方神话故事,给西方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窗口——虽然西方人未必能分得清中国人和日本人。

不管怎么说,这部日本《西游记》对于70、80后的西方人来说,就是妥妥的童年回忆杀。曾经就有一位英国歌手说,自己还是小学生时,放学回家最开心的事就是打开电视,看这部《西游记》;至今还会模仿里面的台词和动作。在2018年,由澳大利亚官博公司(ABC)制作的电视剧《猴王传奇》(Legend of the Monkey)上映,里面的唐僧仍然是女性角色,由此可见,这帮澳大利亚的编导们都是78版日剧《西游记》的铁杆粉丝。

属于中国人的1986年版《西游记》

因为78版日剧《西游记》带的“好头”,导致这几十年来,西方人都认为,西游记故事就是这日剧里的那些元素,甚至唐僧是女人。而作为故事原创国度的中国人,对此是绝对不会认可的。

就如同当初,78版日剧《西游记》在引入国内后,中国观众就无法忍受剧情和人设被“魔改”,民间乃至官方都一致发出反对的声音,于是此剧被强制停播了。正因如此,央视才立志要拍摄一部属于中国人的《西游记》。

而后,杨洁剧组力排万难,在拍摄条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历时六年,终于拍出了霸屏暑假电视机十多年的86版《西游记》。当时的特效技术也十分有限,做出的特效在今天看来也十分“五毛”,但很多人认为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年年都有人回看。可以说《西游记》是世界上重播率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孙悟空大战小白龙……

对于70-80年代的中国人,这一版西游记就是童年回忆杀,对剧中的台词剧情更是如数家珍。主题曲《云宫迅音》更是深深地刻入每个中国人的DNA中。相信我打出“登登等灯”这四个字时,你一定会自然而然地唱出来。

86版《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是著名艺术家六小龄童,他的孙悟空形象,也更像是从书中走出来一般,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相信他就是不折不扣的美猴王——孙悟空。

他,天父地母所生,破石而出“不伏麒麟管,不受凤凰辖,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学习了72变,会驾筋斗云,一根如意金箍棒使得出神入化。

他和妖怪称兄道弟,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和禺狨王都自封了和“齐天大圣”一样不受上天管束的霸气名头;

他看穿了白骨精的假面,却被师傅责骂,还被设计套上了金箍,即使如此,他仍坚持守护唐僧,保他平安到达雷音寺,修成正果;

他牢记授业恩师菩提老祖的教诲,他有花果山情结,他不恃强凌弱,他嫉恶如仇……

六小龄童将传统戏曲猴儿戏和电视艺术融合,不仅在模仿猴儿时惟妙惟肖,且更加注意使用眼神,表演大气洒脱,为我们成功塑造了融动物、人、神于一体的美猴王形象。

之后也陆续有西游故事搬上银幕,真人版的总有些差强人意,毕竟有“六老师”的悟空珠玉在前,《后西游记》的曹荣、《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张卫健,总是让人产生赝品感,即使是受众颇多的《大话西游》的周星驰扮相,当年上映时也不过是只奇怪的猴子,“好像一条狗”。

中国人要学会讲好孙悟空的故事

西方人热衷于《西游记》题材,一方面是因为它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地位,犹如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作品之于欧洲。另一方面在于它融历史、神话、传奇于一身,里面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和经历,为多角度诠释人物提供了可能;它的战斗场面很多,视觉可塑性强,为现代科技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西游记》的主旨包含英雄主义的经典套路,非常适合好莱坞模式,很对欧美观众的胃口。

2008年的《功夫之王》就是这样一部很欧美的西游幻想记。讲述的是一位白人少年以“如意金箍棒”开启了一场穿越之旅。他是“天行者”,能用如意金箍棒把孙悟空从石化状态解救出来。可为什么会是一位美国男孩来完成这件事呢?!当年无力吐槽的点,终于能在今天的黑悟空游戏中发泄了:我们才是解救悟空的不二人选!

游戏《黑悟空》中悟空的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壁画。另外游戏的背景中还有大量传统古建元素,都是经过实地拍摄和考察得来的,大多来自历史悠久的山西,玩家不禁大呼创作团队有诚意。

让中国玩家泪目的是“悟空拜师”壁画的出现,悟空和菩提老祖之间如父子般的师徒情从童年记忆中涌出,更印证了悟空是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而非冷冰冰的神。还有很网友只认菩提老祖是孙悟空唯一的师傅,唐长老不过是西天取经项目的团队领导而已。

游戏中的壁画名为《盘中谜》,画中老者即孙悟空师父菩提老祖。

随着《黑悟空》上线,《西游记》的热度再次高涨,不仅表现在国内,国外也是如此。外国友人不仅是喜爱孙悟空,还很爱改编,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少年读物《龙珠》,但它是以西游记为灵感的原创。

每个时代的作者都在一边继承一边出新,让《西游记》成了永不过时的经典。事实证明,最大的传统是有创造力的人,而不是前人创造的形式。所以说《西游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要怎样讲好这饱含中国文化的故事呢,每个人的答卷都不同。

作为执导过《军鸡》、《车手》、《杀破狼2》的知名导演,郑保瑞在2014年推出了《西游记之大闹天宫》,集结了一众港台演员,甄子丹扮孙悟空,郭富城扮牛魔王,周润发扮玉帝……2016年又出了《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2018年出了《西游记之女儿国》,但三部西游电影都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只能说太多的特效会削弱想要传递的精神内核。

反观2015年的动漫《大圣归来》,豆瓣评分8.3,得到了广泛认可。一方面是人们对国漫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西游题材不是不好写、不好拍,而是需要和时代共鸣,有诚意的同时也要有新意。

孙悟空是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大IP,他勇敢有担当,他执着地追寻自己,但他又始终充满童心、贪玩、淘气,经历恶与痛的洗礼,他的善更有厚度。

自《黑神话:悟空》上线以来,在受到了绝大多数好评的同时,还是有些评论表示出对剧情设计不满意。这是由于游戏剧情设计是脱胎于腾讯旗下量子工作室游戏作品《斗战神》;而《斗战神》又是取材于二十多年前的中篇小说《悟空传》(作者:今何在);而今何在的创作灵感又是来自于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

好嘛!原来《黑神话:悟空》的剧情并不是直接取材于吴承恩的《西游记》,怪不得在游戏中,会有孙悟空和白骨精相爱的剧情呢。

在大部分中国人心中,孙悟空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而《大话西游》衍生出的西游故事体系,则赋予了孙悟空更多的现代人文元素:悲情与无奈,阴谋与诡计,爱情与得失。这个孙悟空虽然与传统孙悟空大相径庭,但仍然有很多支持者。

笔者当然支持西游记的再次创作,也深以为“六老师”说过“改编不是乱编”应是有条件限制的,就是:理解创作,理解观众新需求,也就是理解一棵树只有开枝散叶才能枝繁叶茂。但是作为创作者来说,必须要把自己的创作定位说清楚,什么是根?什么是枝叶?不允许混淆视听,把改编当成经典解读。

这也就是笔者在前文强调“吴承恩《西游记》是后世西游记故事的奠基石”的缘故。

我们不再是那个只把《西游记》当热闹看的孩子了,不想再看到被魔改到唐僧是女人的剧情了,也不需要穿着中国服饰的外国英雄。除了用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学佳作向外输出,我们还需要有时代标签的、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内容。

如果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激活了孙悟空的经典形象,那62年动画版《大闹天宫》是具象了美猴王,86年剧版《西游记》则生动了这只石猴,《大圣归来》拨动了我们的英雄情结,2024年的黑悟空已经打通了时间空间的束缚,让所有人都为这只猴子发出了一声感叹:“天命所归,舍我其谁!”

中国玩家们曾经扮演过北欧的海盗、日本的武士、西部的牛仔,如今也可以通过《黑神话》,扮演在中国文化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孙行者,用游戏的方式将中国优秀文化向全世界展示。希望黑悟空是中国文化正向输出的开端,未来还有更多内涵丰富的影视、漫画、游戏作品出现,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讲好、讲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