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慧、刘骞、张菁娟 编辑/冯雪】随着7月金融数据、国民经济数据出炉,央行“降息”也随之而来。
8月15日,央行公开市场开展4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含对8月16日MLF到期的续做)和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75%和2.0%,均较前次下降10个基点。
这是政策利率年内第二次下调,上次下调是在今年1月——MLF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分别降至2.85%、2.10%。
MLF利率的上调或下调,一般都会传导至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并最终影响贷款利率。目前市场普遍认为,8月LPR报价下调已经没有悬念,尤其是5年期LPR报价下调的可能性很大。
央行突然“降息”传递什么信号?房贷还能再降?楼市有望很快复苏吗?
就在这之前,上周五7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91亿元。在新增信贷、社融规模增量数据远不及市场预期的同时,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再创今年以来同比增速新高。
从M2数据可以看出,现在市场主体不缺钱,只是不想借钱,不敢花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降息”会扭转局面,刺激企业和家庭增加借贷吗?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不久前刚发布的7月份国民经济数据,观察者网对话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深度解读当前的热点经济问题。
观察者网:对于这次“降息”不少人觉得突然、意外,您怎么看这次“降息”,为何央行会在此时选择“降息”,这是在传递什么信号?
张燕生:从二季度到7月份的经济数据基本可以看出,4月份是谷底,5月份开始回升,6月份制造业PMI这一先行指标重返扩张区间,7月份各项指标开始全面回落。这意味着,下半年“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仍面对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货币政策做一下微调在意料之中,也是很有必要的。不必反应过度强烈,也不必过度解读。
过去三年,中国是世界主要国家当中宏观政策刺激力度最小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恢复主要还是靠内生动力支撑。
202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连续突破5万亿、6万亿美元关口,今年前7个月外贸表现还是不错的:四月份增速是0.1%、五月份增长9.5%、六月份增长14.3%,七月份是16.6%,主要靠外需扩张支撑。但是我认为,下半年外需萎缩是大概率事件。
宏观政策的重点是纠偏和精准施策,去年我们宏观政策还是收得有点紧。今年则是把过紧的宏观政策回归中性。精准施策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是一个既定方针。7月28日的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所以,当前及未来,中国同样会坚持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精准施策。
观察者网:上周五的7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91亿元。在新增信贷、社融规模增量数据远不及市场预期的同时,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再创今年以来同比增速新高。您怎么解读这一经济数据?“降息”会扭转局面,刺激企业和家庭增加借贷吗?
张燕生:我认为,这里的核心问题是“稳预期”问题。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前40年高速增长故事告一段落,未来30年高质量发展故事开始起步的阶段。下一步中国经济究竟怎么走,对于企业、金融机构及各市场主体来说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既反映在政策环节上,也反映在舆论环节和社会环节上。所以,这种情况不是单纯的货币政策加息降息扩张紧缩操作能解决的。
但从新增信贷、社融规模增量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市场需求比较弱、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状况及预期比较弱、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特困行业恢复比较弱,不管是在信贷上还是在资金需求上,明显能感受到企业的普遍观望气氛。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做好预期管理,让企业和市场主体真正领悟国家提出来的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究竟怎么走、向哪走。
另外,还要解决非经济因素对人们预期的影响。非经济因素影响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际的;在多重因素交织叠加的当下,企业保持谨慎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最近在货币政策上10个基点的“降息”调整,这不能说是一种刺激政策,只是一种正常调整,不可能靠这10个基点把经济刺激起来。
中国人民银行 图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