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谷智轩】

就在本周,最新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台剧在英国开启预演。莎士比亚的剧作,在我们这边的流行文化中没什么存在感,但这一次却赚足了流量。什么原因呢?想必不少朋友已经听说了——英国人这次选了黑人女演员弗朗西斯卡·里弗斯(Francesca Amewudah-Rivers)来扮演朱丽叶,男主则是当红小鲜肉“荷兰弟”(Tom Holland)。

因为这事,这两天中文互联网上可热闹了,各种造梗,什么罗密欧与朱古力、罗密欧与忽必烈、罗密欧与猪刚鬣……还有人脑洞一开,干脆把剧照中的女主P成了铁血战士。大家看乐子归看乐子,也不要执着于对这位女演员的外貌羞辱和人身攻击,她并不是我们的敌人。

有人要说了,你也搁这儿装圣母是吧?真不是。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表达我肤浅的审美偏好,他国的政治正确更是对我无计可施。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就经常“不小心”打破周围美国人的禁忌,看到他们面露难色,我只要搬出我的外国人身份,最后总能相安无事。要理解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差异嘛,正确!


外国网友锐评 图片来源:X

当我以为欧美人这次依然“正确”的时候,我“失望”了。国外社交平台上,对“黑人朱丽叶”一事,也是压倒性的负面评论。

首先,对女演员的各种种族歧视和梗图攻击,咱们就不去二次传播了,天下喷子是一家嘛。在那些理性讨论的评论中,我看到大量少数族裔的发声,他们并没有因此获得身份认同感。不少网民直言,关于黑人的优秀文艺作品不在少数,本色出演不好吗?大可不必演什么朱丽叶。

好吧,退一步讲,换个肤色搞点创新,也不是完全不可行,但我们有大把“迷人的年轻黑人女演员”,你们偏偏找了一个“不好看的”,几个意思?还有一种论调,我觉得才是戳中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这个女演员应该拒绝接这个烂活,明面上被捧到台上,实际上被推进火坑,沦为戏剧公司、文化产业的工具人,顺理成章地变成被网暴的对象。

当然,她的黑人兄弟姐妹没有忘了她,在卡司公布以后,超过800名女性或者“性别不详”的演员,联名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声援她。公开信强烈谴责了那些在网上扣字的键盘侠,并轻描淡写地批判了影视行业在演员面对“种族虐待”时的不作为。而对于她能出演朱丽叶一角,这些“兄弟姐妹”表达了“爱和祝贺”。

我只能说,咱可不可以不全都要?

这部剧现在还没有正式开演,没有什么剧评可供参考。我们假设她的演绎技巧和舞台表现无与伦比,靠硬实力撑起了这部剧,但这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这种别有用心的选角,从幕布拉开的第一秒,不但足以让大多数观众出戏,更是把剧作本身引向了政治。

一段时间以来,欧美社会对部分少数族裔的“结果均等”待遇,在影视行业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对少数族裔的二次奴役。因此诞生的一系列奇奇怪怪的作品,我就不在这里列举了。

1996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图片来源:IMDb

当下的一个死局是:西式政治正确的诸多荒诞成分,你知我知他知,但总有人能从中攫取源源不断的利益,有上层的王者,也有底层的耗材。这股风气一步步从流行文化领域蔓延到了更深的文化层面,现在是伦敦西区的剧院,以后会是哪里?我作为隔岸观火的人,内心只有唏嘘。毕竟,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英语文化的重要基石,是你们的根啊。不要小看一个“黑人朱丽叶”,要说这敲响了西方文化的丧钟,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最后,我们再说回《罗密欧与朱丽叶》本身,这部伟大戏剧的内核在于揭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在于弘扬人文主义理想的高尚情操,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浓烈的爱情。对于他们爱情的起因,解读起来非常复杂,但你要刻意回避“身体魅力”对剧情的推动,那便是对爱情极大的不尊重。莎士比亚对朱丽叶的外貌描写虽然并不详尽,但大家可以通过文字来脑补一下,我把原文中第一幕第五场,在凯普莱特家中厅堂,罗密欧第一次见到朱丽叶时的台词翻出来读了一下,给大家念几句:

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

她皎然悬在暮天的颊上,

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

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

瞧她随着女伴进退周旋,

像鸦群中一头白鸽蹁跹。(pián xiān)

我要等舞阑后追随左右,

握一握她那纤纤的素手。

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

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

所以,你心中的朱丽叶,到底该是什么模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