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娱乐资讯

《大世界》首日票房不足百萬,現實題材國產動畫好時代沒有到來


摘要:ACGN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產業新媒體訪問三文娛網站3wyu.com查看產業必讀文章現實題材動畫在國內遇冷,入圍柏林電影節、斬獲金馬獎的《大世界》也沒能例外——這兩天的票房均不足百萬,甚至遠遠低於已經上映

ACGN 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產業新媒體

訪問三文娛網站3wyu.com查看產業必讀文章

現實題材動畫在國內遇冷,入圍柏林電影節、斬獲金馬獎的《大世界》也沒能例外——這兩天的票房均不足百萬,甚至遠遠低於已經上映了五十多天的皮克斯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

作者:阿右

去年年初,一部國產動畫電影《好極了》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放眼亞洲,本世紀上一個獲得此獎項的作品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這也是中國動畫電影首次入圍三大電影節(柏林、戛納、威尼斯)的主競賽單元。

2017年11月,《好極了》正式改名《大世界》,並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片,評委會給出的評語是「《大世界》反映當代生活及社會問題,錯綜複雜的關係與縱橫交織的慾望,展現極為犀利的批判視野。」

2018年1月12日,作為國內首部現實題材的動畫電影,《大世界》正式上映了,但首日2.3%的排片率,81.33萬的綜合票房和86.6萬的累計票房(數據來源於貓眼專業版),或許說明現實向國產動畫電影的好時代,其實還未真正到來。

《大世界》里的小人物

《大世界》是導演劉健第一部國內院線上映的動畫電影,影片有著強烈的現實主義和黑色幽默風格。演員徐崢在看過首映后曾評價說「畫面、角色塑造、配音都相當出色,帶來的衝擊不亞於真人電影。很多電影都說自己是黑色幽默,我覺得只有這部才是真的黑色幽默」。

《大世界》黑色幽默預告

故事背景設定在中國南方城鎮,工地司機小張搶劫了一袋100萬元巨款,在他逃亡時,得知巨款消息的餐館小老闆、殺手、民間科學家、衚衕里的文藝小青年等各路來客,紛紛捲入對這100萬的追逐中,在一番啼笑皆非的交手和碰撞后,等待著他們的,卻是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局。

《大世界》首日票房不足百萬,現實題材國產動畫好時代沒有到來

精彩的故事背後,是劉健一個人一個繪板,花費三年時間創作近80000張原畫的辛苦工作。在短短七十七分鐘的時長里,他勾勒出了一幅屬於小人物的浮世繪,每個角色身上,都有讓人會心一笑的底層智慧:有人認為人生應該擁有「在菜市場隨意購物的自由、在超市隨意購物自由、和清空購物車的自由」的三重自由論,也有人秉持實用主義觀點,並不在乎信仰,而只是覺得「上帝和佛祖誰更有用我就信誰」

在劉健看來,「慾望、選擇、命運,是《大世界》設立的關鍵詞。」故事裡不同人物都有各自的願望和渴求,但無一例外的是,這些渴求都寄托在金錢的基礎上。由此衍生出的種種故事,則無一不折射出現實社會荒誕和魔幻的一面。

在《大世界》的故事裡,舞台屬於生活在城鄉結合部的小人物們,這也是劉健導演長期觀察的社會群體之一。對於他來說,城鄉結合部的地區的魚龍混雜,呈現出社會的多重面貌,但因為它具有不確定性和流動性,存在著更多掙扎和碰撞的可能。

現實題材難獲投資者青睞

這部有著超前意識和獨特審美的作品,在國外電影節廣受好評,但最初的融資之路卻走得極為不易。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在2007年創作《刺痛我》時,為了籌措70萬的製作費用,劉健賣掉了一套房子,向家人借了錢,還被好友們笑稱是自己投資自己。

直到《刺痛我》入圍了法國昂西電影節等多個動畫電影節,並被視頻網站土豆網買下版權,這種狀態才逐漸改變。在創造了100多萬點擊量后,劉健「意外」地收回了成本。

當時還在北京電影學院就讀的楊城,在參與了一次《刺痛我》的放映后成為了劉健導演的粉絲。當2013年,劉健開始嘗試為《大世界》尋找合伙人時,在朋友聚會上逐漸熟悉起來的兩人決定一起合作。

《大世界》首日票房不足百萬,現實題材國產動畫好時代沒有到來

製片人楊城與導演劉健

但《大世界》的融資過程頗經歷了一番波折。由於《刺痛我》沒有票房依據參考,且超現實的動畫風格在國內來說過於超前和大膽,投資人們普遍保持謹慎態度。

這個項目跟著製片人楊城輾轉兩年,換了兩家公司,洽談過程中,接到的反悔消息,總是比願意投資的消息要多。直到楊城成立自己的公司,才以公司獲得的部分天使輪資金,投入了《大世界》項目。

《大世界》上映首日排片僅有2.3%

作為一部反思社會,略顯尖銳和批判精神的作品,很多影迷可能都沒想過《大世界》會在國內院線上映。

從去年年初入圍柏林電影節后,《大世界》的製片方一直在為國內公映努力。經過10個月的溝通和努力后,他們最終獲得了電影公映許可。

但從1月12日具體的票房數字來看,實際票房收益可能並不理想。

截止1月13日晚上20點31分,根據貓眼電影專業版數據顯示,《大世界》在今天上映的中三十四部電影中,票房排名第十三位,累計票房122萬,而排片佔比從首日的2.3%下滑至1.6%,上座率從9.5%下滑到6.6%。(1月13日,國內上映51天的迪士尼皮克斯《尋夢環遊記》,票房近350萬)

《大世界》首日票房不足百萬,現實題材國產動畫好時代沒有到來

對此楊城表示,「目前排片的情況很不理想,場次比較少,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檔期,我們的宣發策略也不是沒有問題。」

根據此前其他媒體報道顯示,在10個月的申請公映期間,為了內容不斷調整,《大世界》或許錯過了許多比1月12日更好的上映時機。

與此同時,楊城也對三文娛補充說道「比起具體的票房數據,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大世界》能在國內公映和大家見面,《大世界》的上映其實也是對國內動畫市場多元化的一個拓展。」

國產現實動畫機遇在未來

《大世界》以PG-18的分級和海報上「建議成年人觀看」的標語,開闢了新的現實向成人動畫的電影品類。

《大世界》首日票房不足百萬,現實題材國產動畫好時代沒有到來

不論《大世界》此次成績如何,作為國內現實向成人動畫電影的開拓者,劉健並未停下自己的腳步,他向三文娛透露,目前已經完成下一部作品《上大學》的劇本創作,即將進入畫面製作階段。這會是個關於八十年代青春生活的故事。

對於現實題材對於動畫創作者的意義,他認為「任何好的電影即使是科幻題材或者是動畫類型,也一定是根植於我們在現實中的生存感受生存經驗,不存在完全脫離現實的好藝術。因為我們生活在現實中。」

對於動畫人來說,劉健認為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是創作的技術門檻在降低,市場也越來越多元。最大挑戰肯定是創作上的,這是創作者永遠需要面對的。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製片人楊城的認可,「優秀的內容其實不難融資,動畫人還是要找到自己獨特的風格,其實真人電影也是這樣,只有做出差異化的內容來,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同時,他也認為現實題材的成人動畫作品還在實驗和探索階段。「隨著市場的進化,未來空間應該會越來越大,市場會越來越需要更多元化的作品出來。」

三文娛專訪《大世界》導演劉健:

Q:之前這部作品定名為《好極了》,此次改名為《大世界》是否有別的考慮?

A:片名是作品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反覆在構思。「大世界」和電影本身非常貼合,首先有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的意思,其次和影片中小地方小人物對廣闊天地的嚮往有關,三是戲仿一種本土化的趣味,中國很多娛樂場所喜歡用「大世界」作為名稱。

Q:感覺從《刺痛我》到《大世界》,您特別注重對場景的細節還原和對錶情神態的刻畫,您平時會對這些細節特別敏感嗎,如何積累素材呢?

A:敏感和敏銳是做藝術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我覺得不需要刻意積累,只要你在生活,你所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素材,都可能產生靈感。場景是我特別重視的,等同於影片中的角色。刻畫人物表情時,我喜歡用最少的動作實現精準的效果。

Q:從《刺痛我》到《大世界》,其實您對各階層的人物角色塑造和他們談論的話題都很有意思,比如特朗普、耶穌佛教之爭。這些人物原型都來自於哪裡?好的人物其實是動畫的靈魂,您對人物塑造是否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A:這些台詞大部分都是我自己構思的,有一些是我聽到看到的。但即使是我構思的,顯然也來源於生活。要塑造好人物,首先要會觀察人物、理解人物,這是根本,其他的都是技術化的細節。

Q:《大世界》除了有個好故事,在畫風、色彩和動畫語言的運用等方面都讓人耳目一新,有您自己非常鮮明的風格特徵。您是如何逐漸確立屬於自己的動畫風格的?中間經歷過哪些不同階段的摸索和調整?

A:我沒有專門學過的動畫。動畫的風格應該是製作《刺痛我》時確立的,中間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包括技術層面。最重要的還是動畫語言的確立,就是如何「動」才能符合電影主題的要求。

Q:您的故事背景大都設置在當下中國,而部分動畫導演更多選擇自己價值觀的架空世界,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您覺得現實世界最吸引您或者說最符合您審美的部分有哪些?

A:因為大部分人看到的動畫電影太單調了,所以有很多對動畫電影的誤會很流行。動畫只是一種表達方式,可以表現任何題材,這一點上和真人電影是一樣的。任何好的電影即使是科幻題材或者是動畫類型,也一定是根植於我們在現實中的生存感受生存經驗,不存在完全脫離現實的好藝術。因為我們生活在現實中。

Q:其實部分場景可以看出《刺痛我》和《大世界》的背景設置都在您生活的城市南京,您覺得南京這座城市給您的創作帶來了哪些方面的影響?

A:我在南京讀的大學,然後一直在這裡生活,南京是有人文氣質的城市,也有包容性,生活在這裡有不著急的狀態,這對安心創作是很有利的。它的一些特質也給了我很多創作上的營養。

Q:相較於前作《刺痛我》,《大世界》更多模糊了時事特徵的背景,而是更多關注芸芸眾生和對人性慾望的探討,對這一說法您怎麼看?相較於《刺痛我》來說,《大世界》做出了哪些新的調整和嘗試?

A:慾望、選擇、命運,是《大世界》主題上的的關鍵詞,這些東西都很普適,它們存在片中每個人身上,也存在電影之外的每個人身上,包括其他國家的人。

《大世界》的創作思維和製作手法和《刺痛我》基本一樣,只是由於兩部作品表現了不同的主題,講述了不同的故事,所以在美術風格的設定上有些差異。大概而言,《刺痛我》是比較硬朗的寫實,而《大世界》則突出了故事本身的荒誕性和超現實的魔幻性。在製作上,《大世界》更趨完善。

較之《刺痛我》,《大世界》在影片結構和敘事方式上的確有些新的嘗試,比如留白的地方多了一些。我很樂意在作品中不斷做有意思的嘗試和添加新鮮的元素,而這一切都是圍繞著藝術性和當代性來實現的。

Q:其實可以把《大世界》看作一部風格強烈的犯罪類型片,您偏愛的動畫或者電影風格或者導演有哪些?或者一個動畫導演該如何確立屬於自己的動畫風格呢?

A:樸素和簡約是我喜歡的藝術風格,所以像科恩兄弟、伊斯特伍德這樣的導演我非常喜歡。動畫電影我看的比較少,今敏、押井守是我比較喜歡的。我覺得如何確立屬於自己的動畫風格特徵不是一個可以簡單概括問題,因為它不是一個點子或想法能解決的問題,你所有的積累、趣味、創作能力,創作條件,共同決定了的風格。風格也還要為主題服務。

Q:之前有媒體提到,您選擇每天都工作八到十個小時,這其實是很考驗耐力和創作狀態的事情,您是如何持續保持創作精力和創作熱情的?在狀態不佳時,您會如何調節?

A:這個問題沒那麼複雜,只要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就會有精力和熱情。反之就說明不夠喜歡。狀態不佳時就多休息、放空,等待,以及汲取點別的營養。

Q:像您其實不是科班出身,但創作出了個人風格強烈的動畫作品,之前學中國畫、玩樂隊,個人經歷非常豐富,這些經歷對於您審美體系的建立有什麼樣的影響?您覺得對於動畫創作者來說,能創作出一部好的動畫作品的影響因素是什麼?

A:任何人的經歷對自身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整體性的。創作出任何好作品的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你對生活、對現實、對藝術的理解,不光是動畫作品。

Q:目前下一部作品《上大學》的籌備情況如何?仍然會以一人的工作形式完成嗎,還是會重新考慮團隊合作?

A:已經完成成了劇本創作,即將進入畫面製作階段。主要還是我一個人進行畫面的創作工作,希望能找到合適的助手和搭檔。

Q:從《刺痛我》張小軍跳下城牆(當然也有人解讀為回頭拿錢)結局到《大世界》結尾提到充滿希望的春天,到籌備青春題材的《上大學》,您通過作品表達出來的狀態,似乎在逐漸變得柔軟,您怎樣看待這種變化?

A:是的,兩部電影的結尾其實都是開放性的。我希望我的電影是樸素簡約的,但背後一定要有情感。這種情感我希望是克制的,但是有力量的。不管我做什麼題材、什麼類型,在這一點上都是一樣的。雖然生活的變化會給創造帶來潛移默化的變化,但我的電影觀念已經確立。

Q:這幾年陸續有優秀的動畫電影出來,但整體上成人向的動畫在國內市場還在一個實驗和探索的階段,您覺得對於動畫從業者來說,這樣的市場環境存在哪些機遇和挑戰?

A:機遇是創作的技術門檻在降低,市場也越來越多元。最大挑戰肯定是創作上的,這是創作者永遠需要面對的。

《大世界》首日票房不足百萬,現實題材國產動畫好時代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