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最佳評論贈書 | 認同、文化與地方曆史


最佳評論贈書 | 認同、文化與地方曆史

  這是「最佳評論計劃」的第3次評選

  本期支援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供書:《認同、文化與地方曆史》

  往期入選留言中的5名獲選者及評論

  最佳評論

  月半君:

  之前看過一篇論文,主要思考的是,三次升學教育分流所形成的累積效應造成高等教育獲得機會的不平等,感覺很有啟發。本文以改革開放為時間節點,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個人認為不能忽視高等教育的另一個時間節點:90年代初的擴招政策。它對於高等教育獲得機會影響更大。另外關於本文的最後一點,城鄉身份的區別,真的太重要。我們國家的多少問題,大概都根源於此及其所帶來的資源差距吧。——《底層翻身, 精英退卻? 被誤讀的高等教育革命|文化縱橫》

  華子:

  人文和科學是一體的,不可分割也不可能分割。哪個科學家不是人文知識分子?沒有基本的基礎的人文知識能搞科學研究?能寫論文?能整數據和做各種實驗?科學家是專業於某實用技術領域某行業或精於某行業某技術領域的研究工作探求人員,本身就是人文知識分子。純粹的人文知識分子,也是科學家,是純粹於人文學科領域及行業中的探求研究工作人員。——《陳嘉映: 人文知識分子如何輸給科學家?|文化縱橫》

  王連生:

  學校教育絕對沒有說的那麼簡單,個人覺得教育本質上應該是幫助孩子順利實現社會化,培養健全的人格,然而,學校、家長和學生都偏離了這個目標。教育演化成了一種投資,成績成為最重要的操作化指標,教育開始出現以社會資本為基礎的分層。不被重視的個體,被忽視的角落,消極情緒的傳染,非理性的反應,共同導致整個基礎教育的混亂。這些危機並非基於青少年常見的叛逆,但往往攪在一起。說實話,我沒有能力解決這些,所以覺得自己說這些話也很無恥。只不過,從我完小到高中,一直都在經曆文中的種種細節,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今我碩士也將畢業,再也沒有以前高中畢業時對那些「惡霸」同學們的鄙視和憎惡,只是覺得,我們當時都在被自己的無知與固執玩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更好的基礎教育。——《為什麼留守兒童越被關愛, 卻越陷入規訓和抗爭的痛苦中?|文化縱橫》

  李寬:

  一篇理論研究要包裝在社會熱點的背景下發表以博得更多的閱讀量,小編也可謂是煞費了一番苦心。文中總體評價是中肯的,雖然礙於當前形勢做了一些粉飾,沒有把話說得太白,但已曉大義。有三點值得商榷研討之處:1.對傳統社會國人大一統的社會精神狀態的評述流於極端化。傳統社會中的個人內心法度其實是有一整套頂層設計框架的,並非完全的個體化價值認知;2.對毛時代經濟發展有違經濟發展規律的論斷有失武斷;3.對新時期、尤其是資訊時代的討論不夠深入,所以對熱點問題的切入不夠充分。——《崔馮之爭: 江湖道義為何不敵資本套路?|文化縱橫》

  鳴動九霄:

  遊牧意味著遊徙部落式的基層社會組織結構,所構建的是部落聯合式的鬆散聯盟,中原王朝秦漢以來紮根在農村鄉裡結構上的官僚體系沒法應用於北方草原,相較而言清朝皇帝身上表現出的複雜麵目使得他們在處理周邊民族上更具優勢,他們既是漢人的皇帝,也是草原上的大汗,又是宗教上的活佛——《趙鼎新: 中國遊牧民族為何得以存續?| 文化縱橫》

  《認同、文化與地方曆史:人類學的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

最佳評論贈書 | 認同、文化與地方曆史

  內容簡介

  本書共收錄14篇文章,涵蓋認同政治、文化與地方曆史等方面,既有一般性的人類學理論探討,也有建立在民族志資料上的經驗研究,通過族群與民族的概念辨析、跨國領養與民族識別等問題的討論,揭示了內生的文化動力與外在的能動性力量在社會變遷和認同政治語境裡的互動,展示了一幅跨越時空的曆史長卷。

  者簡介

  

  範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南京大學-約翰斯 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國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規劃專家、中國僑聯特聘專家。

  本書亮點

  範可教授近二十年間的學術興趣和學術探討。

  文化
縱橫

  

  打賞不設上限, 支援文化重建

最佳評論贈書 | 認同、文化與地方曆史

  

  轉載須知

  後台回複「轉載」獲取授權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