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李鴻章尋求復興之道,俾斯麥給了一條建議,為何李鴻章立即否決?


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讓李鴻章在政壇上失勢,只留下一個文華殿大學士的虛銜。

1896年,因為日本在東北迅速擴張,引起沙俄的注意,於是沙俄借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之機,邀請李鴻章出使沙俄,更重要的是,沙俄想與李鴻章討論如何限制日本在東北的行為。

藉此機會,李鴻章做了一次環球旅行,順道訪問了俄、荷、比、法、德、英、美等國。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李鴻章已經74歲,為了防止不測,隨行的還有一副楠木棺材。



在西方列強之中,與1896年中國比較相似的是曾經的德國,當時德意志也是列強的遊樂場,但最終成功崛起。在這一過程中,俾斯麥居功至偉。因此,當李鴻章來到德國之後,就想問計鐵血宰相俾斯麥,如何才能復興中國!

而且,在國際舞台上,李鴻章素有「東方俾斯麥」之稱,來到德國之後,自然要見一見真正的俾斯麥。

1896年6月17日,李鴻章與俾斯麥見面了。李鴻章身穿黃袍馬褂,俾斯麥身穿德軍制服,彷彿象徵著兩個國家的現狀。更為重要的是,俾斯麥出生於1815年,李鴻章出生於1823年,但看上去李鴻章卻蒼老的多得多。



兩人經過一番外交禮儀式的客套之後,李鴻章打開正題,核心對話如下。

李鴻章:「此次前來,有一事請教。欲復興中國,何道善之?」

俾斯麥:「承閣下相問,可惜兩國相隔太遠,我對貴國政務一無所知,實在無法明斷。」

李鴻章:「何以圖治?」



俾斯麥:「以練兵為立國之基,舍此別無良策。兵貴在精而不在多,五萬足矣。」

李鴻章:「挑選五萬精兵絕非難事,然我國缺乏教授軍事之人。三十餘年鴻章處心積慮建設國防,哪知甲午一戰全軍覆沒,真好生慚愧!」

最終,李鴻章否決了俾斯麥的建議。

那麼,俾斯麥的建議,到底有沒有道理?



客觀的說,俾斯麥的建議非常有效,維持中國的確不可能只靠5萬精兵,但有了這5萬精兵,卻可以改變中國的現狀:一是遠道而來的列強,無法隨意欺凌中國,因為中國至少有5萬能戰之精兵,二是5萬精兵是種子,在練兵以及練成之後,可以散播到全國,帶動中國整體軍事實力的上升,日本、德國等並非開始擁有數十萬雄兵,而是從點滴之間做起。

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時,開始兵力僅8000餘人,但最終北洋兵力卻數十萬。另外,別看不起袁世凱的北洋軍,這不僅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開始,而且各種規章制度、練兵作戰等影響了中國幾十年,包括抗日戰爭。

因此,如果李鴻章練就5萬不下於列強的精兵,輔以一些老式兵力,那麼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可能就不會發生。所以說,俾斯麥建議李鴻章先定一個小目標,練就5萬精兵,首先能夠自保,不受列強隨意欺凌,此後再圖發展,這是一個正確的戰略。



既然如此,李鴻章為何否決俾斯麥的建議?

歷史沒有給出答案,但筆者看來,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李鴻章沒有看透俾斯麥的建議,二是李鴻章否決是因為別有隱情。筆者不太相信李鴻章看不透,應該是李鴻章遇到了客觀困難。

至於李鴻章的難題,說來就很多了:清政府(滿洲貴族)對李鴻章的不信任,在用人、用錢上設置障礙;國內保守勢力太強,在清朝做事太難;甲午戰爭把李鴻章打的一蹶不振,數十年努力一朝全毀,內心沮喪可想而知;李鴻章已經70多,沒有精力再慢慢發展了……..最終,李鴻章無奈否決了俾斯麥的建議,或許如果年輕20歲,李鴻章會有信心慢慢練兵發展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