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哪是什麼中年危機,這是所有人的危機


2017年12月10日,中興網信員工歐建新打開26樓辦公室窗戶縱身躍下,結束了42歲的生命。撇開傳言不談,歐建新跳樓的直接原因,是被公司勸退,由此,引發了輿論關於中年職場危機的討論。這一不是輿論第一次關注中年職場危機,在此之前,一篇講述中年人在公司合併、創業中艱難掙扎的《人到中年,職場半坡》也熱刷朋友圈。

35-45歲的中年人,慾望、野心,逐漸消散,學習能力,精力也都下降了,而家務瑣事越來越多。與此同時,這是一個新技術不斷湧現的時代。一個人進入職場初期的技能、概念,過了20年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這都使得這個年齡段的人,不管是在意願、體力,還是技能上,都很難沖在第一線,高強度的工作。

出路當然有,那就是轉到管理崗位,不過,職場是一座金字塔,越往上走,位置只會越來越少,不可能人人都升到管理崗。從車間退休的工人,在辦公室幹了一輩子的科員,這是大部分人的職場命運。

這一波中年話題,讓我想起一部電影。在這一代中年人剛出生,或還未出生的1982年,一部名叫《人到中年》的電影紅極一時。電影中,潘虹飾演的陸文婷醫術精湛,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但工作18年仍是住院醫生,月工資只有56元5角。

不過,在中國,職場的金字塔規律,似乎被遺忘了。這是因為,這個現象在中國變弱了。

哪是什麼中年危機,這是所有人的危機

被遺忘的規律

1978年,中國GDP總額為3679億,2016年,這個數字爆髮式增長到765873億,名義GDP增加200多倍,各行各業的規模也相應擴大。更龐大的行業規模,更大更多的公司,都產生出更多的管理崗位。與此同時,新技術出現製造出新的需求與新的行業,並為行業先行者提供更多的管理崗位。從百度、阿里、騰訊、到華為、中興,再到滴滴、餓了么、摩拜,每一個互聯網、通訊、移動的新貴,都產生出更多的管理層崗位。此外,中國還有龐大的,低權利的人口紅利,大量農民進入工業體系,進入低端崗位,替代了原本城市工人,構成職場金字塔的龐大基底,支撐起更多的管理崗位。於是,似乎每一個人都可以變為中層,中國人遺忘了職場規律。

不光是職場規律,中國人甚至遺忘了階層規律。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除了提供職場金字塔中真實的管理崗位之外,還形成一種階層上升的幻像。

現在,一個北上廣深市區的80后,基本不可能再進入紡織廠、鋼鐵廠、或者在工地上做個工人。按照學歷不同,能讀書的,會進入外資、銀行做一個白領,讀書不行,也能在公司混一個初級文員。雖然在上海寫字樓里上班的白領,與他們在紡織廠、鋼鐵廠上班的父母;快遞小哥與種地的父輩,在階層排序上也無差別,但卻獲得了一種階層上升的錯覺。

中國急速增長的經濟規模,給所有人提供了上升空間,那怕對有些人來說,這是一種錯覺。於是,中年職場危機這個詞在中國消失了。

1982年,潘虹因為《人到中年》獲得金雞獎、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那一年王石31歲,褚時健54歲,馬雲18歲,馮侖23歲,柳傳志38歲,不管他們年紀如何,他們令人羨慕的「青春」都才剛剛開始。

哪是什麼中年危機,這是所有人的危機《人到中年》劇照

寒江水冷魚先知

不過,經歷了接近40年的急速經濟增長,中國正在發生變化。而通訊、IT、互聯網行業,最早的感受到了這一變化。

首先,新技術在放緩。從上世紀50-60年代晶體管、集成電路發明開始,這一波技術爆炸已經持續了70年。如今,摩爾定律已經失效。人工智慧雖然方興未艾,但對人的替代與創造新的價值、擴大經濟規模之間,效應還沒有定論。電子、IT行業作為近幾十年的新技術產業,帶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當技術發展步入平穩階段,最先感受寒意的,就是這個行業。

其次,需求也在變。通訊行業的升級,對消費的刺激效應越來越小。某種程度上,現在的技術升級,不再是質的升級,而僅僅是數量的升級,這種升級的邊際衰減非常明顯。簡單的說,從2G升到3G,效用非常明顯,會刺激人們的相關消費,而從3G到4G,帶來的效用就相應變小,而從4G到5G,則會更小,因此,帶來的行業增值也會相應變小。

從應用角度來看,隨著新技術進入進入傳統行業,改造傳統行業,剩下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新技術的應用紅利在慢慢被吃盡。在餓了么、滴滴的快速崛起之後,所有的生活場景,已經無數遍被人拿著手機審視過無數次,所有可以被結合、被改造的場景都已經或正在被結合、被改造。創業變得更加艱難,併購、收縮的新聞比天使投資更多。中高層職位在行業擴張期,會是各方搶手的人才,但一旦進入行業合併期、平穩期,就會遭遇「我們可以接管團隊,但不可能接管一個老大」的尷尬。

這些行業還有一些特別的因素。這類行業中,知識更新更快,更需要高強度的工作,如果說其他行業的中層人員降級之後仍可遊刃有餘的話,這個行業的中層降崗之後,可能會不如自己新崗位上的年輕同事。作為新行業,通訊、互聯網的從業人員的年齡層次會更近。一個人38歲,領導55歲,馬上打算要退休了,這不是中年危機,這是中年機遇。但是,如果一個人38歲,領導41歲,再上一層的領導43歲,升職無望,這才叫中年危機。

這類行業收入豐厚,從業人員對未來的看法積極,生活方式往往是高消費型的,好車、出國游、兩個小孩、妻子全職在家;在資產配置上,往往採取的高槓桿的方式投向房地產,有較高的按揭比例。所以,一旦遭遇職場危機,就會面臨收入大幅度下降,影響生活,甚至資金鏈斷掉。

所以,IT、通訊、互聯網行業的中層員工,是對變化,對職場危機,最敏感,痛覺最高的。媒體中流傳的中年危機故事,都出於這些行業的中年人身上,並不是偶然。

哪是什麼中年危機,這是所有人的危機

所有人的危機

其實,某種程度上,他們只是最早感覺到江水溫度的人。這既是一個年齡話題,行業話題,也更是一個時代話題。

中國經濟的增長正在放緩。中國經濟從1978年到2011年,在長達32年的時間裡保持了年均9.78%的高速增長。近年來,這一增速出現明顯下滑,2016年前三季度增長僅6.7%。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的新常態已經是一個事實。

從供給端和需求端看,中國經濟近年來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技術紅利、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

技術紅利的減弱,最先出現在IT、通訊、互聯網行業。中興全球的手機事業裁減600名員工,相當於該公司手機事業員工的10%。1名中興通訊的高階主管表示,中興的中國手機事業也將有超過20%員工遭到解僱。今年年初,華為也採取了45歲必須退休,大規模派往海外等變相裁員措施。IT、通訊行業,是當下拉動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技術紅利的衰退效應,將從這些行業逐漸向其他行業擴散。

人口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報顯示,2015年年末16―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總數減少487萬,在全國總人口中佔比由2014年年末的67%進一步降至66.3%。人口的老齡化,雖然意味著高端崗位空出,但更意味著推高了勞動力成本,增加了人口撫養比,降低了儲蓄率,給中國經濟下行帶來壓力,導致行業規模平穩甚至縮減。

全球化方面,歐盟、日本、美國相繼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WTO的緊張態勢已眾所周知。除了中國勞動價格的升高,在特朗普的強勢政策下,減稅、貿易戰、視為戰略對手,將可能主導中美關係。以此為發端,西方國家的去中國化,將可能形成趨勢。

這些因素都預示著中國經濟將可能面臨寒冬。

其實,某種程度上,最敏感的人,其實是享受紅利的人。不管如何,這些行業中的中年人,房有幾套,車是好車,家庭幸福,按揭縱然壓力大,但也並不是第一套房,即便潮水退去,也不會裸在沙灘上。

另一些人呢?初入職場的90后,25歲,工作3年,充滿幹勁,直接領導30歲,領導的領導33歲,集團總裁也才40歲。與此同時,新常態下,行業不再膨脹式增長,創業也更加艱難,而房價卻居高不下。比起油膩的,但卻有著一套或者幾套房的中年,他們還未成功,就已經註定被時代席捲。

基於過去的三十年的經濟增長,他們仍對未來充滿希望,而職場半坡的大叔們卻早已嗅到冬天的味道。如果說35年前的電影《人到中年》,是經歷政治危機后,思想剛開始解放,在困惑中迎接時代浪潮,卻充滿希望的話。如今的中年危機,更多的是經濟的,並不迷茫,反而恰好因為可以一眼望到未來而感到恐懼。

所以,中年危機,與年齡有關,更與時代有關。時代席捲而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危機的中年背後,90后又怎能逃脫?

這也不僅僅是這兩代人的危機。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中國比其他國家更需要階層上升的錯覺,更需要經濟規模的飛速擴展,甚至離不開經濟規模的兩位數成長。快遞小哥能夠容忍仍然處於階層排序的最底層,並進而忍受這種最底層面臨的不公平待遇,忍受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讀書,忍受流離失所,是因為他們現在的收入是自己父輩的十倍,並由此產生的階層上升幻覺。但是,如果不能持續提供這種收入上升。快遞小哥,還有他的孩子,就會反過來審視自己所處的階層所遭遇的不公。

所以,這哪裡是什麼中年危機,這是所有人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