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當老先生遭遇10萬+


葛劍雄先生不適用手機,更不用說微信了。但是,他同樣可以準時抵達任何他想到的地方。在成都參加「大家之選――騰訊大家・天府文化年度文化沙龍」的時候,從餐廳到書店的路上,葛劍雄先生大步走在前面,轉眼就沒了蹤影,一批經常寫10萬+文章專欄作家跟在後面,他們不得不依靠手機導航。

沙龍來了300人。你很難區分,這些聽眾是沖著流沙河、葛劍雄還是沖著張明揚這些新銳專欄作家們來的。流沙河和王笛對談成都文化,用的是本地方言。老先生嗓子不好,聲音很低,工作人員不得不更換了一個話筒。三百來人坐在台下,他們異常安靜,沒有錯過任何老先生任何一句精彩的話,常常因為流沙河先生的一句小幽默,聽眾都會心地笑了。

當老先生遭遇10萬+葛劍雄教授、流沙河先生,攝影:韓傑
當老先生遭遇10萬+流沙河先生、王笛教授,攝影:小甩工作室

但是,如果你認真看現場的照片,你會發現觀眾們都拿著手機。他們在聽老先生講話的時候,沒有耽誤拍照和發朋友圈,這就是我們的時代。在流沙河面前,著名歷史學家王笛仍然像個孩子,流沙河和王笛的父親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朋友,他親切地稱王笛為「王老二」,這是個很俗的外號,但是在這個外號中,我們卻發現了「文脈」之所在。從流沙河到王笛,再到那些台下耍手機的年輕人,都處在同一個氛圍之中,這就是文化。

當然,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葛劍雄很喜歡成都,他來過幾次,就可以完全聽懂流沙河的方言演講,但是那些從外地趕來的年輕一輩的專欄作家,儘管同樣來過很多次成都,卻很難體會老先生講話的妙處。他們來成都,聽到的更多是普通話,見到的更多是這個城市現代的一面,而葛劍雄則更熟悉這個城市的過往,那時,說方言的人也更多。

當然,當年輕一代在台上討論在專欄作家是否應該追求10萬+的時候,坐在台下的葛劍雄先生同樣茫然。作為全國知名的教授,葛劍雄先生的微博有一百多萬粉絲,他也經常和粉絲互動,但是他卻從來沒有為所謂流量寫作過,有人聯繫他要在微博上打廣告,也被他拒絕了。他雖然也經常涉及類似「一帶一路」這樣現實性的主題,在寫作的時候,更重視說理和文章本身,很少看文章後面的閱讀數――他基本不用手機。

當老先生遭遇10萬+活動現場,攝影:韓傑

這就是變化。不同年齡的作家,對寫作的理解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對讀者而言,他們都已經習慣通過手機閱讀。他們在手機上看流沙河講《詩經》的視頻,看葛劍雄的公益演講,即便是在書店,他們仍然被手機所控制。當初從樂山乘船的少年郭沫若,十幾歲就能寫出不錯的舊體詩,甚至已經能熟練使用典故。如今十幾歲的少年,已經很難體會郭沫若的世界。

這就是這次沙龍的意義所在。「大家之選」是騰訊大家的編輯部開放計劃,讀者的點擊量將決定哪些作家可以繼續留在頭條。這是一種新型的「作者―讀者」關係,接受美學的提倡者已經注意到讀者在闡釋文本時的作用,但是只有在「大家之選」這樣的活動中,讀者才真正掌握了權力。這是編輯部的創新,但某種程度上也是時代的必然。本次沙龍的場地,也體現了這一點。書店用來搞活動的空間,觀眾的座位居高臨下,俯視著嘉賓。「台下」比「台上」還高,這種設計靈感也許來自體育場館,那些花錢買票的觀眾,是消費的主人,這種風格的空間,在成都就不止一個。

當老先生遭遇10萬+活動現場,攝影:韓傑

這從這次沙龍一個環節的主題也可以看出來,「新媒體時代的寫作,作家如何養活自己?」對參加這次沙龍的作家們來說,養活自己並不是什麼問題。「大家之選」的大贏家張明揚,更是因為單篇文章的稿費達到3萬,而被稱為「三萬哥」,但是,「養活自己」也許並不僅僅是一個錢的問題,而是一個主導權的問題。在新媒體時代,作家必須直面讀者的選擇,從讀者那裡獲得讚賞,「大家之選」本質上也是靠讀者讚賞,閱讀量、點贊數和漲粉數,都決定著頭條作者的命運。

讀者永遠是對的嗎?對經典作家來說,是作家在塑造讀者,作家在寫作的時候,只是在表達自我,他們困惑的只是如何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內心。而對今天的寫作者來說,則必須思考是否需要取悅讀者以及如何取悅讀者的問題。像咪蒙這樣的寫作者,某種程度上已經重新定義了寫作,她靠痛罵一部分人來取悅讀者,並且獲得了驚人的收益,但是對參加這次沙龍的專欄作家們來說,「你很像咪蒙」是斷然不能接受的侮辱。

自詡為少林派的「冰川思想庫」,仍然笑傲江湖。他們提供了某種團隊化寫作方式,大家一起討論選題,文章寫出來后相互駁難,反覆修改。在不改變自己初衷的情況下,反覆揣摩那個虛構的讀者群會喜歡什麼。這些從傳統媒體一路走過來的評論員們,都以理性自稱,但是他們身上依然有著戰鬥熱情,讓人感受到新聞理想的餘溫。

當老先生遭遇10萬+活動現場,攝影:小甩工作室

不管怎樣,「大家之選」都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這可能是到目前為止,人們能夠達成的為數不多的共識。這種開放性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它至少能夠打破專欄作家寫作的圈子化傾向。不斷有新的作者加入和新的聲音出現,這對讀者來說絕對是一種利好。

這次以「為了讀者名義」進行的新實踐,至少在成都被證明是成功的。近300人的沙龍現場,4個小時的演講和對談,讀者和作者有著良好的互動。笑聲和掌聲,對作者們真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勵。

10萬+只是冷冰冰的數字,只有在這樣的場合,你才會感知到數字背後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