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洪中】
大众汽车准备关闭德国本土工厂的风波还在继续,根据9月11日报道,德国最大的产业工会IG Metall(德国金属行业协会)已于当日开始集体谈判,要求为该国汽车、电气和金属行业近400万工人加薪7%。
这件事情带给德国的经济影响目前还无法有效估计,不过关注德国经济的读者都会注意到,“去工业化”这个词在德国媒体和公众场合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那么,德国正在“去工业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吗?
这还要从最新一届德国政府的构成说起。
2021年12月,以朔尔茨为总理的德国新一届联邦政府上台。这届联邦政府由社会民主党、绿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组成。在德国的政治版图上,通常用红色代表社会民主党,绿色代表绿党,黄色代表自由民主党,所以这一届联邦政府得到了一个外号:交通灯政府。
交通灯政府。从左到右:经济部长哈贝克,总理朔尔茨,财政部长林德纳。图片来源:德国《世界报》
社会民主党是当今德国政治党派中最年长的,起源于1864年成立的“国际工人协会”,即我们常说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第一国际”。社会民主党经济政策的重点始终在于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简言之以“均贫富”为己任。
绿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8年受到毛泽东思想影响的德国学生运动。1980年绿党成立时的参与者,主要是环境保护者和反战运动人士。最近几十年,绿党的经济目标是大力推动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弃核能,去煤电”。
自由民主党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奉行公民自由主义的政治党派,坚持最大限度地限制国家权力。自由民主党的经济政策是减少国家干预,反对国家无上限的举债,力挺“稳健预算”。
基于这三个执政党的政治理念,交通灯政府目前的经济政策的焦点是扩大福利开支、补贴能源转型和限制国债增长。由于这三者经常处于矛盾状态,结果是执政三党争吵不断,互为掣肘。
交通灯政府上台执政才三个月,俄乌战争就爆发了。朔尔茨总理在联邦议会发表了高亢激昂的演说后,德国政府打破了不向冲突地区输出武器的传统,大规模军援乌克兰。由于财政预算限制,联邦政府不得不削减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开支。同时,俄乌战争初期,能源价格大幅上扬。尽管如此,绿党经济部长哈贝克仍然一意孤行加大推动能源结构转型,转嫁到德国企业身上的转型成本与日俱增。
面对交通灯政府的经济政策,德国工业界开始反弹,首先发难的是化工巨头巴斯夫。董事会主席薄睦乐在2022年10月公开宣布,巴斯夫不会继续在德国或欧洲投资。他声称巴斯夫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复杂繁琐的环保政策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他说他在德国和欧洲看不到有能赚钱的地方。巴斯夫登高一呼,同行纷纷响应,朗盛、科思创和赢创等化工大佬相继作出了减少、推迟或完全停止在德国本土投资的决定。
德国企业迈上“去工业化”的长征之路。图片来源:Kettner Edelmetalle
除了化工行业,如此“用脚投票”的还有汽车行业的一众跨国企业。德国四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采埃孚、舍弗勒和大陆全部宣布将投资重心转移到海外,主要目的地是美国和中国。
众所周知的是,除了面临和化工企业同样的挑战外,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还不得不接受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的未来不在德国的事实。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在今年5月对下属143家零部件供应和车辆改装企业就其今后投资意向进行了一轮调查,只有1%的企业表示会继续在德国投资。德国三大著名整车厂奔驰、宝马和奥迪的策略则略有不同。他们在德国的投资明显倾斜到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但从整体上讲,这三家整车厂在美国和中国的投资力度明显超过了德国本土。
机械制造行业是德国工业的“三驾马车”之一。与化工和汽车行业不同,机械制造行业企业众多,产品覆盖领域广泛,因而展现的画面不像化工和汽车行业如此单一。
德国普华永道在今年4月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说:超过一半以上(56%)的被调查企业对德国经济今年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这个百分比超过了新冠期间的悲观程度,达到了普华永道以往历年对机械制造行业调查结果的最高水平。
根据被调查企业对本企业今年销售收入的预计,与去年相比,今年将平均下降5.1%,创造了近三年来的历史新低。将近一半(4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生产成本在今年下半年会进一步提高。德国联邦统计局今年7月发布的数字表明,德国机械制造行业在2022年一共在全球投资了69亿欧元,远远低于新冠前的2018年超过80亿欧元的水平。德国机械装备工业协会日前调低了对今年产值的预测,从-4%调低到了-8%。
企业调整其投资方向和力度是基于企业对未来的判断。随着德国营商环境没有好转,企业不得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以图眼前的生存。巴斯夫2023年全球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1%,息税前利润和销售额之比下降到5.5%。尽管巴斯夫从2022年就开始大力降低成本,董事会主席薄睦乐在今年4月的股东大会上承认减支的力度远远不足以使企业走出困境。巴斯夫只是德国众多陷入困境的工业企业的代表。
德国企业减支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两种:削减销售和管理费用以及裁员。削减费用的幅度是有限的,所以几乎所有企业降低成本的方案中都包括裁员。德国《图片报》近日发表了一张德国裁员地图,记录了2022年以来德国企业公布的裁员状况,令人印象深刻。
来源:德国《图片报》
但是在德国,企业只有对违法乱纪的员工才有解雇的权利,而且一般要在三次书面警告无效之后,所以德国企业裁员的主要方式是鼓励员工提前“退休”。由于德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7岁,男女都一样,企业必须出“重金”才能让60岁上下的员工同意提前离开。用这种方式“裁出”的员工已接近退休年龄,对劳动市场不会造成冲击,但也不能在短期内真正减轻企业的负担。《图片报》的这张裁员地图上,大部分裁员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图中标红色),只有少数企业是因为倒闭而真正实现整体裁员的(图中标黑色)。
当然,德国企业合法裁员还有一条道路,就是关厂停产。但是,大多数想裁员的大中型企业都对工会承诺不在德国本土关厂停产。化工企业赢创工业集团计划在德国本土三年内裁员1500人,但早先承诺工会到2032年不关厂停产,所以还是只能鼓励员工提前退休了事。
所以,当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主席奥博穆日前宣布要大规模削减德国的生产成本,不惜对工会背信弃义,计划关闭一到两个德国工厂时,才会在德国社会引发“地震”,因为奥博穆这次要的是整体裁员,即真正意义上的裁员。如果大众汽车集团管理层这次阳谋得逞,肯定会有不少企业紧随其后。企业可能因此得救,但整个德国社会必然更加动荡不安。
大众汽车集团的这次动作太大,以至于交通灯政府不能坐视不见。社会民主党籍劳工和社会保障部长海尔呼吁管理层和工会共同担起社会责任,务必避免关厂停产,政府愿意伸出援手。绿党籍经济部长哈贝克决定重新对购置电动汽车作为公务用车实行税收优惠。唯有自由民主党籍财政部长林德纳坚持原则,反对政府干预,企业的问题企业自己解决。显然,交通灯政府的这些举措不说是无济于事,至少是杯水车薪。当然,交通灯政府三个党派对大众汽车公司危机也有看法一致的地方:欧盟是造成大众汽车公司危机的罪魁祸首。
波士顿咨询公司和德国经济研究所受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委托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20%的德国工业产值受到威胁,造成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昂贵的能源价格,繁琐官僚的合规要求,光纤电缆建设的滞后,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不足。专家们认为,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和缺乏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意愿,阻碍了德国工业企业的运作。
不管大众汽车公司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德国跨国公司投资重心移出德国本土是短期内不会改变的一个趋势。不管大众汽车公司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德国企业在德国本土的裁员计划会一浪高过一浪。不管大众汽车公司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德国中低端制造业在德国本土的产能会进一步萎缩。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罗斯沃姆9月10日在柏林的一次演讲中证实,德国企业的“用脚投票”已经导致了部分领域出现去工业化现象。
假如说,上世纪美国的去工业化是主动行为,是推动全球化的代价,那么本世纪德国的去工业化则是被动行为,是交通灯政府政策错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