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干货分享

據說拖延是因為「不想面對困難」,那為啥喜歡的事也會拖延?


身為一個當代人,你應該對以下這些日常操作都很熟悉:

微信公眾號推送已經積壓了十幾篇,看標題都蠻有興趣,就是懶得點;


收藏夾里囤了很多視頻,但總也提不起精神打開;

拿到一張購物優惠券,發現還有兩個月才到期,「時間還很長嘛」,最後徹底忘了這事;

攢了幾本電子書打算睡前讀,然而躺下來的第一件事依然是摸手機。

以面對的事情難度來分的話,拖延症有兩種:一種是因為遇到了過不去的坎兒,進而進入「做不出,不想做」的死循環;另外一種就是上面這些,明明是自己並不排斥、甚至相當喜歡的事,執行起來竟然也很不積極。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有些人可能並不享受這些體驗(比如不喜歡旅遊),所以不想參加。研究者也考慮到了這點,所以另外針對旅遊問題做了個對比測試:排除掉不愛旅遊的那部分人,觀察其他受訪者的景點參觀頻次,結果依然是相似的:在目標地點停留太久的話,人們造訪的景點數量並不會增加,而是出現了明顯的降低——翻譯過來就是,因為覺得「反正有空,遲早都會去玩」,大家反而沒那麼熱衷旅遊了,即使他們其實都是「想去」的。

論文作者之一、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市場營銷學副教授 Ayelet Gneezy認為,這種情況大多是出自一種叫做「資源鬆懈(resource slack)」的心理,即,「因為感覺資源充裕,所以習慣性懈怠」。資源在這裡不僅指實體物品,也可以指時間,我們經常說的「書非借不能讀」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當你買回一本書之後,因為幾乎擁有無限制的時間資源,對它的熱情往往還不如到期要還的那些。

這個洞察看起來好像稀鬆平常了點,但它在消費領域,其實是個相當好使的小技巧:同樣是優惠券/限時特價,為了讓消費者們別忘記使用它們,商家往往會把有效期設置得比人們的心理預期稍短一些,還會酌情給提前使用的人提供額外獎勵;從消費者角度看也是一樣,當你提醒自己「這個視頻如果現在不看,很快就會被刪掉」,你就會更傾向於當下花時間把它看完,而不是 mark 過了就隨手丟進收藏夾。換句話講,所謂的「衝動購物、即時消費」實際上也都是有前提的,當人們意識到資源過度充裕的時候,自我催促的衝動就會隨之消失。


如果說這種拖延症跟我們平時理解的那種有啥區別的話,可能就是它並不怎麼讓人焦慮,就這麼耗著也還挺開心的;但反過來想想,如果你因為拖太久而忘記或錯過了最終期限,那種得而復失的懊惱,其實也是難過加倍的。這樣看來,哪怕是這種「快樂拖延」,你恐怕也還是別拖太久為妙。

題圖來自:Giphy SLOTHILDA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