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干货分享

5000字讀懂瘋狂的「ICO、區塊鏈、比特幣」


       ICO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完全沒有監管的眾籌、融資平台。

  最近,有一個概念非常火,叫做ICO。突然之間,ICO好像變成了一個暴富平台,無數人蜂擁而入;但是這幾天,網上有文章說它是詐騙,接著又說監管將ICO定性為非法集資。那到底什麼是ICO?區塊鏈、比特幣又是什麼呢?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區塊鏈、比特幣、ICO這三個東西,相互關聯,但又非常不同。我假設你是不懂金融,也不懂網路,更不懂數學加密演算法的讀者,我爭取用最通俗的語言,一個一個來講明白,它們到底是什麼。

  區塊鏈

  區塊鏈,簡單來說,就是一套「加密的分散式記賬技術」。 「加密」是數學概念,「分散式」是網路概念、「記賬技術」是金融概念。你不用背住這個所謂的「定義」。如果你理解了「中心式記賬」,自然而然就會理解「分散式記賬」了。

  什麼是「中心式記賬」?中心式記賬,這是當前金融行業廣泛採用的記賬系統。

  舉個例子,我們的資金是存放在銀行的,比如我在XX銀行有5000塊錢,這在銀行其實表現為一條數據,銀行是用一個中心資料庫來存儲這個數據的,為了防止意外和災害,它還建有備份的資料庫來存放這個數據的副本,這種記賬方式就是中心式記賬。

  我對這筆資金的所有操作,都需要通過XX銀行做身份認證和修改授權,才能完成。

  這樣的中心式記賬有很多好處,但也有兩個你未必重視過的問題:

  第一個就是如果中心(比如銀行)出現問題 ,例如黑客攻擊或者系統錯誤,導致記賬數據被篡改或損壞,就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危機甚至崩潰。 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第二個就是這種運作模 式因為賬本的唯一性,依賴的是中心的信用 。即銀行的信用,如果這個「中心」的信用出現問題,比如銀行擅自篡改數據,那麼客戶的權益也會受到侵害(例如已經發生了很多起的銀行職員利用職權盜用儲戶資金的事件)。現在的辦法是依靠嚴格的監管 。但所有的監管都不完美,都會存在漏洞,導致人為事故。

  區塊鏈的出現,則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們剛才說,區塊鏈是一個「分散式記賬技術」,也就是說,我有5000塊錢這件事,不是記錄在「中心」(比如銀行)的資料庫里的,而是記錄在全網所有的計算節點上的 ,也就是這5000元錢屬於我,是獲得全網所有計算機確認的。

  這聽上很神奇,也很讓人費解。很多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安全嗎? 比如,既然我的電腦上,也有「你有5000元」這條記錄,那我把這5000元改成我的,行嗎?

  幾乎不可能。這就是「加密」兩個字的含義了。這個「加密的分散式記賬技術」中的加密演算法,導致如果你想要篡改數據,需要「說服並修改」「素不相識」的全網50%以上計算節點。而如果系統中計算節點數量足夠多,這基本上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這個聽上去怪怪的「加密的分散式記賬技術」,有什麼用呢?

  本質上,它就是建立了一個「不需要中間人的信用體系」。 在沒有中間人(比如銀行、證券交易所、投票站等等)的情況下,所有的交易依然可信,甚至更加可信。

  這個「不需要中間人的信用體系」,理論上,可以用在很多「中間人」並不能被100%信任的地方 ,比如股票交易、資產轉移、選舉、合同公證,比如,數字貨幣。

  比特幣

  於是,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比特幣了。比特幣,就是基於這套「加密的分散式記賬技術」的,「不需要中間人的信用體系」的數字貨幣。或者簡單來說:比特幣,就是一套去央行、去中心化的貨幣體系 。

  這也是比特幣讓很多人費解的地方。沒有央行,那這個「貨幣」是誰發行的呢?

  2008年10月31日,一位自稱中本聰的人,向幾百位密碼學家發送了一封郵件,宣稱他研究出了一個新的電子現金系統,「完全是點對點的,無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郵件附了一個鏈接,通向一個九頁的白皮書,其中描述了一個新的貨幣系統。同年11月16日,中本聰放出了比特幣的先行版本。

  要講到央行和貨幣的關係,就要稍微講一點點歷史了。

  二戰之前,很多國家發行貨幣都是基於本國的黃金儲備的,即發行貨幣總量等於本國黃金總量,國際間貿易結算使用黃金,因此又叫做「金本位」 。

  直到羅斯福時代,由於經濟的發展,黃金儲備的量已經不足夠支撐紙幣的發行,於是放棄了金本位制,改用國家信用為擔保來發行貨幣。

  這種以國家信用為擔保來發行的貨幣,給了央行調控經濟的權力和工具,可一旦國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來發行貨幣,就有可能導致貨幣超發。這樣,在國家信用破產的時候,貨幣價值兌換不回等值的黃金,貨幣的價值也會大減,甚至一夜之間趨向於零。

  那到底是金本位好,還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發行貨幣好呢?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中本聰的比特幣體系,就選擇了效仿「金本位體系」。

  這種效仿,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儲量有限。

  中本聰把比特幣發行總量設定為2100萬枚,只有這麼多了,演算法決定了比特幣絕不超發。這就像黃金在地球上的總儲量有限一樣。

  第二,越來越難挖。

  比特幣的儲量,在第一個四年,可以被挖出大約一半。然後每四年減半,難度越來越大。這就像黃金一開始可以在地表撿到,後來要掘地三尺,再後來要到深海才能找到。

  就連這個名字「挖」比特幣,和挖比特幣的計算機,被叫做「礦機」,都是模擬黃金的。

  這個「挖」比特幣的邏輯,簡單來說,就是每10分鐘就會有一道數學題被扔到網路中,大家比賽,看看誰算得快。算得最快的計算機,就會「挖」到一定數量的比特幣。

  真實的挖礦,是一個複雜的數學邏輯。如果沒有數學背景,你簡單地這麼理解就可以了:計算機的算力,就相當於挖黃金的體力。體力越多的人得到越多黃金;算力越多的計算機,得到越多的比特幣。

  所以,你現在理解比特幣了。比特幣,就是互聯網世界的虛擬黃金。 既然毫無實際價值的黃金,可以作為貨幣,大自然就是黃金貨幣的發行者,那麼比特幣,理論上也可以作為貨幣,演算法就是數字貨幣的發行者。

  黃金,和比特幣的發行,都不需要央行。

  下面就帶來一個問題,黃金之所以被選為貨幣,是因為人們接受。 有同樣屬性的銅、鐵、錫,最後沒有成為貨幣,是因為人們沒有選擇用它們交易。最後,銅鐵錫只能是商品,而金銀因為人們的選擇,成為了貨幣。

  那麼,人們一定會選擇「比特幣」作為貨幣嗎?如果我發行一個「張三幣」,你發行一個「李四幣」,憑什麼它成為了今天價值幾萬元一枚的「貨幣」,我的就一文不值呢?怎麼才能讓我的「李四幣」也和比特幣一樣值錢呢?

  最初比特幣也是沒有任何價值的,第一筆獲得市場流通的交易是2010年5月22日,一名程序開發員用1萬枚比特幣,買了兩份披薩,按照今年最高點價格,這兩份披薩價值4000萬美元,這天被比特幣愛好者稱為「披薩日」。

  但是比特幣後來慢慢值錢起來,是因為有人用,有交易場景。用得人多了,比特幣才真正開始值錢起來了。

  比特幣的去中心化,使得它天然具有匿名、無監管、跨國等特點,加上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受到了某些特定人群的青睞。比特幣最開始,是在很多跨國交易和黑市交易中流行起來的,比如毒品交易和跨國洗錢都喜歡使用比特幣。

  同時,由於它虛擬資產的特性,又逐漸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有了穩定的價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它作為規避金融監管或者避稅的工具 。比如一些國家的富人,通過購買比特幣來實現財富的轉移和傳承,以規避遺產稅。

  比特幣從傳統定義上來看,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目前全球主要國家都對比特幣持觀望態度,但是,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開始至少承認它的「數字資產」的身份。否則,避稅、轉移資產等問題,無法解決。

  比特幣的成功,使得市場開始期待下一個比特幣。於是,就出現了很多其他類型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例如以太幣、瑞波幣、未來幣、狗幣等。甚至,還有很多傳銷公司,發行各種完全不著調,沒有交易場景的數字貨幣。用比特幣的暴富效應作為誘餌,用傳銷的手段,出售註定一文不值的各種「傳銷幣」。

  去判斷每一種虛擬貨幣的未來價值,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對大多數讀者來說,除非你是專業人士,除了比特幣之外,其他虛擬貨幣,最好非常謹慎地對待。

  還要解釋一下,我們把比特幣稱為「數字貨幣」。但是「數字貨幣」這個詞的意義非常廣泛。各國央行提到數字貨幣時,大多指的是「不以現金為載體」的傳統貨幣,比如無現金的美元,無現金的人民幣,並不是指比特幣,或者其他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

  區塊鏈,以及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的火爆,引發了無數人對區塊鏈的巨大熱情,和「區塊鏈還能幹什麼」的更多想象空間。對這些應用的想象,直接導致了ICO這個概念,在今年上半年突然變得炙手可熱。

  ICO

  什麼是ICO?I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的縮寫,它跟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不但看起來類似,意思也差不多。IPO是首次公眾發行,ICO則是首次幣發行。

  ICO是一種為區塊鏈項目籌集資金的方法,它不是把公司股權拿出來發行,而是把區塊鏈項目的數字貨幣用來發行,收取的也是通用的數字貨幣,通常為比特幣或者以太幣。

  舉個例子。我今天想基於區塊鏈技術,做一個「去中心化的公證處」的項目。我覺得這個項目,在未來大有可為。於是,我組了個團隊,但是缺錢怎麼辦呢?

  以前我們創業融資,需要經過一個複雜的評估過程,通過各種指標來確認項目的可行性,最後才有少部分項目拿到天使投資、風險投資(VC)的錢。你想到股市上去融資,那就更複雜了。

  你需要嚴格規範你的經營行為、提供非常多的報表、甚至主要負責人要承擔一定法律責任,以防止你作為經營者,相對於股民、中小投資者,掌握了更多不對稱的經營信息,可以很隨便地侵害投資人的利益。

  比如,你用高價從親戚公司買不值錢的東西,利益就轉移了。所以,國家對投融資這件事情,一直管得非常嚴。

  但是,在ICO平台上,你融資,簡單到讓很多專業的金融人士完全看不懂。你連一個公司都不需要註冊,可能只是隨便幾頁項目白皮書,有時候甚至連白皮書都沒有,只有一個項目願景,發行一個「張三公證幣」,出售一小部分,就能夠換來價值幾千萬甚至上億美元比特幣或者以太幣。

  這些投資人傻嗎?這些投資人,大概有三種。

  第一種,是投資人。 這些投資人,真懂區塊鏈、真懂投資。他們真相信這個「張三公證幣」是能解決真實問題的,這個團隊最終是能做得非常好,賺到大錢的。對他們來說,他們投的是項目,只是以前投美元、投人民幣,現在投比特幣,投以太幣。

  第二種,是投機者。 這些投機者把「張三公證幣」當作股票,把ICO當成IPO,把發行「張三公證幣」當成打新股。反正只要有人用更高的價格接盤,我就能賺到錢。這個「張三公證幣」是騾子是馬,未來能不能賺錢,我不懂,更不關心。

  第三種,是跟風者。 他們什麼都不懂。甚至是被投機者算計的,是被傳銷組織騙進來的。他們中有些人在享受著「張三公證幣」,「打新股」式的增值,體驗一種自己都覺得不真實的快樂。

  投資人、投機者,跟風者的扎堆,吸引了行騙者大舉進軍ICO。 無數的騙子,加班加點地製造完全不可能有未來的項目,上ICO平台融資,用自己的「李四幣」、「王五幣」,交換比特幣、以太幣。再把比特幣、以太幣賣掉,換成美元、人民幣,再跑路消失。

  由於交易中ICO使用數字貨幣,融數字貨幣,所用到的雙邊都是數字資產,所以目前一直處於監管的真空之中。

  你可以把ICO當成是一個完全沒有監管的眾籌、融資平台。 加上國內投資渠道有限,散戶投資熱情高漲,所以這種沒有門檻、沒有監管的投資渠道,就成為了各路資本熱捧的對象。

  因為ICO的交易者必須使用比特幣或者以太幣,這又進一步推高了比特幣的價格,這樣不斷循環,導致今年以來比特幣從1000美元漲到4000多美元,漲幅達4倍。

  比特幣又多了一個使用場景,這進一步加強了數字貨幣的願景,形成正向激勵,導致數字貨幣雞犬升天,各種暴富神話充斥坊間,ICO投資迅速過熱,亂象叢生。這種缺乏監管又瘋狂的場景,特別像兩年的P2P。

  小結

  我想用這篇文章,幫助沒有金融背景、網路技術背景、數學背景的同學,系統性地理解區塊鏈、比特幣和ICO。希望你能擁有一雙慧眼,看透這些瘋狂中的風險,更要看到這些瘋狂中的機遇。

  用三句話來總結一下:

  1、區塊鏈是一個網路技術 ,它在一些應用場景之下是顛覆式的,未來會帶來大量新的機會,比如智能合約、供應鏈金融、投票等;

  2、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應用 ,本質上是基於分散式記賬技術、去中心化的記賬工具,目前被認可的身份是數字資產,能否成為貨幣還需要看金融體系的態度。它今天最大的價值,是用於炒作的資產;

  3、ICO是一個通過「幣買幣」的方式避開監管的、低門檻的眾籌、融資平台 ,上面會有好項目,但也一定騙子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