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Navigation Page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江宇舟】

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将举行发布会,介绍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作为第三季度的开局,在承受了上半年压力之后,大家也对下半年的经济情况格外关注,同此凉热。

从7月中旬揭晓的2024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新动能加快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但与此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目前的经济增长与人民群众体验存在一定的“落差感”,近年来互联网上也一直存在“又被平均了”的观点。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外贸、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数据,以及其中所展现的新旧动能转化阶段的问题,来客观分析当前经济运行情况,以及“落差感”乃至痛感的形成原因,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一、外贸表现耀眼,各省分布更均衡,后续可能承压

近年来,“三驾马车”中表现最为亮眼的无疑就是外贸,在经济结构调整、贸易战和疫情的干扰下依然茁壮,实现了量质齐优。2023年的进出口总额为41.76万亿元,分别是2019年和2014年的1.32和1.58倍。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效益也在稳步提升,2023年顺差规模5.79万亿元,分别达到了2019年和2014年的1.98和2.46倍。

2024年上半年,外贸数据仍在持续扩张,仅半年度的顺差规模达到3.09万亿元,已经超过2019全年近1,800亿元,更是2014全年顺差额的1.31倍。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由2019年的9.2%上升至14.6%。

图1.1 2019年以来进出口总额和顺差规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官方曾用“东部沿海占比高,西部东北增长快”来形容我国不同区域外贸的齐头并进。结合各省近年来的数据分析还会有新的发现。

我国进出口总额大于5,000亿元的省份,由2019年的12个上升到2023年的18个。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的省份数量虽然仍是7个,但这7个“万亿省”的合计规模已从2019年的24.21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1.55万亿元,但占比反而还有所降低,也反映出各省份的外贸分布更为均衡。

图1.2 2019年和2023年各省份进出口总额对比(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各省份统计局,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顺差规模大于1,000亿元的省份,由2019年的11个上升到2023年的15个,2024年上半年已有9个省份的顺差规模突破了1,000亿元。顺差规模在2,000亿元以上的省份,在2019年时仅有苏浙闽粤4省,且苏浙粤三省作为传统外贸大户,顺差规模均在万亿元以上。而到2023年,这样的省份数量增长到了12个,且覆盖了全国东中西部地区,既包括了从山东到广东的全部东部沿海省份,也有鄂、豫、皖、川、渝、赣这样的内陆省份,还有新疆这样的边境区域。

图1.3 2019年和2023年各省份顺差规模对比(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各省份统计局,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2024年上半年外贸继续延续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半年度增幅为6.5%,且进出口增速呈现逐季加快的趋势,二季度增长7.4%,较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别高2.5个、5.7个百分点。

对东盟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增幅分别为10.5%和7.2%,甚至对美国也有2.9%的增幅,出口增幅达到4.7%,这还不包括转口贸易,也再次说明美国对华一系列“贸易战”的无力。

在出口商品中,近六成为机电产品,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继续引领外贸增长,高端制造业产品出口势头强劲。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在外贸领域的引领地位,进出口合计占外贸总值的55%,比去年同期提升2.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也均有相应的增长[1]。

当然,我们的外贸在形势大好的同时,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外需增势并不稳固,主要市场合作的持续性有待观察,地缘政治、贸易壁垒、航运价格、汇率变动等干扰因素增多,企业接单履约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都有受到发达国家行政打压的风险。

另外,部分南方国家由于外汇储备不足,外贸企业出口后的回款效率受到影响。还不能排除部分贸易份额是在对象国关税加征前的“突击出口”。笔者在之前的专栏文中已多次分析相关问题。

此外,外贸的耀眼与承压,还折射出另外两驾马车在转型期面临的挑战,我们将在下文逐一展开分析。

二、投资仍在低谷,根源在于新旧模式转化的摩擦

1. 制造业投资带动效应增强

2024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9%,虽然增长率高于去年年末(2.8%),但依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甚至低于疫情时期的2021、2022年水平。

当前基建、房地产领域依然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为保障发展质量、管控债务风险,上述两项投资在疫情前便已受到调控,增速有所放缓。但在疫情最为肆虐的2022年,为保增长需要,基建投资曾有一波大额投放,增速由前两年不到1%,一跃达到9.4%,系近年来的最高点,随后又开始回落(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分别为5.9%和5.4%)。房地产开发投资则在2022年后每年都下滑近10%。

图2.1 2019年以来固定资产和基建、房开投资增速对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从区域分布来看,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的省份及产值占比仍在扩大。2019年共有11个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其GDP仅占全国的20%多。

但到2023年,已有占全国GDP四成以上的15个省份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至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扩大到17个省份,GDP占比已超过全国一半,达到51.39%。即使是广东、江苏这样的经济大省,也时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象。

图2.2 2019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的省份数量及其产值占比数据来源:国家和各省份统计局,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上述趋势的演变和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依然有待观察,笔者认为,根源还是在于新旧模式转化中的剧烈摩擦,不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地方政企的主观参与意愿,过往“大拆大建摊大饼”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房开投资的大跌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

此外,中央对于地方盲目投资的管控也在收紧。今年初更是下达了《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国办发[2023]47号,简称“47号文”),对于中西部12个重点省份的政府投资项目做了更为精细化的调控,明确除重大投资项目和民生保障工程外不得新建,在管控风险的同时,客观上也会限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民间投资积极性依然有待修复。2018年以前,全国民间固定资产(不含农户)投资额增速多保持在5%以上,甚至超过10%,2019年为4.7%。自疫情开始以后,虽有2021年的短暂冲高,但整体处于加速下滑的态势,到2023年甚至出现了罕见的增速为负的情况。2024年上半年虽然回正,但依然是近年来的次低值。

图2.3 2019年以来全国民间固定资产(不含农户)投资额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上半年的数据也显示出投资领域对于单一政策的依赖度偏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提供的数据,在2024年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4.8%,比一季度提高5.8个百分点[2]。也就是说,2024年上半年投资增长过一半的原因来自设备更新政策,由此可见其他拉动因素的弱势程度。

当然,我们对于投资也不必过于悲观。当前投资的相对乏力主要来自房地产市场,如果扣除这部分投资,2024年上半年的民间投资增长6.6%,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高达8.5%。

此外,上半年固定投资也不乏亮点,首先就是制造业投资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投资在高速增长中初见回报。

今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5.6个百分点。其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7.5%,比一季度提高5.2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主要细分领域中,增长最快的是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幅达到15.8%。这也是对当下消费需求的反馈,整个消费市场并非一些观点认为的一团漆黑。

近年来,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始终保持在10%以上,在目前高技术产业已经颇具规模时,2024年上半年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仍然达到了10.6%,较去年末还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1%、11.7%[3]。而与此同时产业投资带来的产出也在不断增长,且增速还在加快。于是出现了投资增速“高位放缓”、产值增速“持续扩大”的局面,投资回报正在不断显现。

图2.4 2019年以来高技术产业投资和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对比。

剔除疫情特殊阶段的扰动,我们还是能够看到投资与产出整体缩窄的趋势。此外,高技术产业并不只有高技术制造业,还有高技术服务业,但因相关数据未披露,故未纳入图表。如果含上后者,产值规模还将进一步增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2.传统基建投资仍在发挥作用 民间投资也有复苏迹象

即使是传统的基建领域,各区位也都有省份正在扩大基建投资,甚至包括“47号文”列入的重点省份,传统投资仍有空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江浙、京津冀、黑辽、新疆、海南等省份的基建投资增速都超过10%,分布区域涵盖全国。

图2.5 2024年上半年部分省份基建投资增速对比(单位:%)。

在已公布2024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的22个省份中,14个超过了5.4%的全国平均水平,GDP占全国的近一半。数据来源:各省份统计局,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与一些认为“基建到头了”的唱衰观点所不同,笔者曾在前文引用过中国建筑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在房地产下滑时,建筑业产值和厂房竣工面积却出现了逆势增长,甚至出现了“地产投资跌25%,厂房竣工涨25%”的情况[4]。

这只是产业扩张拉动基建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不管是产业投资发展、跨区联动需要、民生工程“补短板”、还是包括疫情恢复和其他防灾设施的提升,其中仍有基建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国家带头以增发国债项目定盘,以重大项目带动,为基础设施投资的平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以投资拉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部分“47号文”列入的重点省份,其基建投资的增速仍然较快,内蒙超过8%、辽宁超过10%、天津更是超过了25%。这也说明相关省份不管是国家安排的重大项目,还是民生设施的改造提升,依然具有相当的空间。何况全国其他地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