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简述

因为从小被排名次,所以见不得别人好?!


文/吴言有声

因为从小被排名次,所以见不得别人好?!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真实的惨痛案例

这个故事是家里长辈告诉我的:在老家农村的一户人家,有两个孩子,老大不好好读书,并且还经常惹事,让家里人很头疼,经常三天两头就是一顿骂,挨打也是常事。

相对的,他的弟弟是个听话让家人省事放心的孩子,学习不用操心,生活上也懂得帮助家里做做家务。总之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好孩子”,讨大人们喜欢。

面对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孩子,大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自然很明显,孩子自己也看在眼里,默默记在心里。

尤其是他们的奶奶,经常在哥哥面前表扬弟弟,表扬也就罢了,还当着弟弟的面,骂这个“小兔崽子”的不是。

直到有一天,哥哥心中的魔鬼出现了,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弄死了自己的弟弟,亲弟弟。

至于怎么死的,用了什么残忍的手法,大人们没说。只是说后来这个哥哥被公安机关抓走了,因为情节恶劣,影响极坏,所以要判死刑。

后来,还是家里人求情,说已经失去一个娃了,不想再失去一个。哪怕是判个无期,在里面吃一辈子牢饭,至少这样,还能时不时地见一见。

故事是真实的,更是惨痛的!失去了至亲骨肉,失去了长辈眼里多好的一个孩子。想要严惩凶手,但那同样是骨肉。

也许他们的后半生,都将在这样痛苦矛盾的思想斗争中备受煎熬。


也许你也曾有过:“见不得别人好,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这样的心理,在生活中很常见,或是自己看不惯,或是自己成了被别人嫉妒的对象。每一个人,尤其是在进入社会之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体会。

看见别人发了一笔财,在圈子里炫耀,就会觉得别人的钱来得不干净;

看见别人升职加薪,就会认为别人有关系,或者有潜规则;

若是刚入职的员工表现突出,做出了成绩,不免也会招来老员工们的“意见和看法”。

即便不是是因为自己,就连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的成绩好,听话懂事,也拿着孩子撒气,因为现在有不少家长把孩子当做一种炫耀的工具。

其实家长的撒气,与其说是对孩子的不优秀而担心焦虑,不如说是因为自己的攀比心理作祟,看见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优秀,因此产生了挫败感导致负面情绪。

这样的看不惯,即使人们明知不好,明知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但人们还是难以铲除劣根。

各种各样的看不惯,见不得你好,见不得比自己好。对于这样的心理,网上书上的分析已经很多:内心的自卑,心胸的狭隘,以及缺陷带到的敏感… …

这些只是形成“见不得别人好”的原因,那形成这些原因的“根源”又是什么?

直到某一天,我看了国外校园教育的一份学生成绩单,对比我们国内环境下的教育方法,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解读。


小时候论名次排,长大了论资历排

我们都是经过小学、中学一路走来的。所以,对教育制度中的“唯成绩论”深恶痛绝。相信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没有谁喜欢排名次。

并且,从我认识的那些成绩拔尖的同学里了解到,其实他们自己更害怕排名!

这次拿了第一名,但难保下一次还是,如果不是,面子上会很过不去,心理上会很受打击。

所以好学生往往承受着一般学生所没有的无形压力,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往往会很容易挫败并且一蹶不起的原因。

说到排名,这就意味唯一性,好比一山不容二虎一样,只有一个第一,然后就是第二、第三… …

这也就意味着,当你得第一的时候,下面就要有人垫着:第二,第三……因为名次是因对比而存在的,没有对比就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你下面的第二、第三,甚至更多,又怎么能衬托出你第一的荣耀和分量!

换个角度,如果是你是第二,或者第三,并且是个“有野心”的第二第三,那么,当你想要爬到第一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那个他——第一,必须下来,必须要干掉他,才能给你腾出位置。至于怎么“干掉你”,那就取决于当事人的内心和品行了。

有野心是好事,想要力争上游也是积极上进的表现。

但是,这样的心理背后,很可能会衍生出阴暗扭曲的一面。尤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他们人格塑造还没有健全的时候,如果这样的阴暗面开始在心里像苔藓一样悄悄滋生,即使当下没有爆发,那么直到某一天,当他陷入困境,感到无力,被消极的阴暗所笼罩的时候,扭曲的心理就会像阴暗潮湿下的苔藓迅速疯长。

所以说,我们从小被排的名次,虽然是为了刺激鼓励我们,但无形中也让我们从小形成了排他的自私心理。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会缺乏互利共赢思维的原因。

相较于国内,我看到国外(美国)的一份更有温度,也更有激励意义的成绩单:

他们也有排名,但不是第一、第二、第三,他们用的排序是A、B、C、D几个等次,每一等次都是用几个项目综合评定后最终得出的。

ABCD等次排名的好处之所以优于数字排名,是因为数字具有唯一性——不可能存在两个第一名,而等次排名,则可以几个人同时获得A。

其实,国外的学校也很看重学生的排名,并且还是在更大的范围里进行。他们会在成绩单上写上学生本人在全国的百分位——基本上就是很直白地告诉你:“你的成绩击败了全国百分之几的同龄人(即同一年级的学生)”。

因为这样的排名不是拿某几个特定的孩子进行比较,而是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和你不知道的人比较,不相干不在乎的人比较,这样心理就轻松了很多,也就模糊并淡化了竞争目标,不会使学生产生扭曲的比较心态。

并且,学校也不会公布成绩和排名,只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这样也照顾到了孩子小小的虚荣心。

不像在国内,家长之间询问,同学之间攀比,无论是名次在前的,还是在后的,都造成了不好的心理影响。

这样一比较,似乎国外的做法更可取?

其实,关键不在于是否排名,怎么排名,而在于排名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还是仅仅作为学生之间比较的资本?目的不同,产生的心理影响也会不同。

因为从小受到这样的名次排序影响,并且长大后又要经历职场上,社会上的“论资排辈”,人们压抑的内心会开始扭曲,开始用嫉妒的心理,狭隘的心胸去看待别人。


其实,当我们见不得别人好的时候,一定是自己最不好的时候!一定是自己在能力上技不如人,心理上心态失衡,勇气上最没底气的时候。

当我们了解到这样的心理或许是源于小时候被拿来比较,拿来排名次造成的。那么,我们就应该重新定义审视比较排名这件事。

如果你是家长,请不要拿着孩子做对比,你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纠正,告诉他你的关注点全部都是围绕着他,他不用去在意别人做得怎么样。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充满安全感,自信,并且内心坚强。

对于我们个人,我们能做的就是要了解到这种心理背后的原因,不被他人的道德绑架困扰。

收回注视别人的目光,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观照自己内心,让自己变得更有实力,变得更坚强。

并且,要学会双赢甚至是多赢思维,与优秀的人成为朋友,而不是看不惯。甚至,当你能做到和对手合作,一起进步的时候,你的人生格局一定会不同凡响。

在这个时代,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有的,所谓同行是仇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正大光明的“干掉”对手,但千万不要做见不得别人好的小人。

一个人的成就,是和他所能包容的程度成正相关的。能包容的越多,他所取得的,包括能够预见到的将来的成就,就会越大。

21天写作训练营——第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