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简述

《登楼寄王卿》诗境新问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唐朝诗人笔下的诗境是否有误呢?(雨天洗衣是否与常识相背?)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这是一首借物咏怀之作,有古诗鉴赏书中称这是诗人为怀念友人王卿所作!但我却觉得不应该这样简单地理解!

书中把首句“踏阁攀林恨不同”,解释为两人年少时情投意契,一起嬉戏,上房,上树,但首句中的“恨不同”却不好解释,即便是自小的朋友,离别也只堪称愁,说恨就有些太严重了!

我以为是两人成长之后的志向和抱负有了分岐,两人的生话境遇有了大的差异,才会形成主观意识中的“恨”。

这种恨,未必有明确的指向,针对某事、某人,也可能只是对于时事的无奈,对于自身的无力的一种嗟叹!

楚,

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七雄之一。熊绎受封于周成王,立国于荆山一带,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周人称为荆蛮。后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王城)。春秋战国时国势强盛,疆域由湖北、湖南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战国末,屡败于秦,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

现在泛指湖南湖北两地。

“楚云沧海思无穷”,这句诗似也不难解释,结合上句的“恨不同”,可以理解为这种离别后的愁绪,那变幻莫测的楚地天空,云海翻涌,就如同我的思念有增无减,激荡无穷!

到了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加入了对声音的描写“数家砧杵秋山下。”这种意象上的拓展在历代诗词中用法并不鲜见,如“更堪江上鼓鼙声”如“几处吹笳明月夜”。这种对声音上的描写,往往使得诗作的意境更深迥,空间层次更丰富!

单独地看这句诗并不矛盾,几家农妇手持砧棒在秋日山下的小溪旁洗衣,间或闲谈嬉笑!这该和现今一些山村生活高度吻合。多美、多亲切的画面啊!

要知道,古时家中是没有自来水的,也没有化学肥皂,洗衣粉,洗衣必大量用水,傍溪而做就是当时的一种常态。当时也没洗衣机,甩干是不可能的,衣服脱水的方法无非就是用手来绞,或其他的土办法。楚地风云变幻,多偏潮濡,衣服洗后的干燥就会很成问题!

可我们的大诗人却偏偏安排这些人在寒雨中捶衣浣裳,“一郡荆榛寒雨中”,与生活中的常识相左,这是否是诗人只为了增加思绪中的意象的深度,而随意填加的呢?

《登楼寄王卿》诗境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