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简述

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我与地坛》


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我与地坛》

文/林则徐则林

有些事情,就这么在你身上发生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也不管你能不能接受的了,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给你任何准备的时间,这就是生命的无常。让人无奈的是,无常本就是生命的一种常态。你愤怒也好、你抗议也罢,反正,你是无论如何也奈何不了它的!除了接受,还能做什么?

《我与地坛》里,史铁生在一个人最美好、最狂妄的年纪双腿突然残废,我想无论换做是谁,谁也接受不了。但这件事情就这样发生在了史老身上,他和很多人一样。起初,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他也愤怒,也觉得不公平,为什么是自己?当他知道一味地埋怨并不能改变什么的时候,在房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好像只要不出去,自己的残疾别人就不会知道。

那段时间,一直都是母亲在陪着他。母亲不敢走的太近,因为他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动不动就发脾气。也不敢离的太远,就站在门口默默地守护着。因为母亲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需要他,她因此时刻准备着。

对于史老来说,那段时间无疑是黑暗的。他曾经说过,那段时间总是一连好几个小时想着关于死亡的事情。还好,他没有,不然世界将会少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终于是渡过了心理接受期,他开始试着从黑暗里走出来,去观察自己的周边。他发现母亲在他面前,就像个做错事了的小孩,战战兢兢,颤颤巍巍。他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可恶!

阳光适时地照进了房间。母亲看到儿子的状态比之前好了一些,她终于“斗胆”试探性地问了一句:今天,天气很好,要不我推着你出去走走吧?他说好,母亲的脸上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笑容。

母亲在后面推着他,两人来到了离家不远的地坛公园。他没想到,在偌大的北京、在繁华的都市里,竟有一处如此静谧的好去处。他觉得,这里很适合像自己这种情况的人长时间地待着。是自己以前没注意到吗?还是注意到了,却没有往心里去。毕竟,年轻人都是向往走南闯北的生活,喜欢去海阔天空的地方。大多只有上了年纪和恋爱的年轻人,或小孩才会来这种地方吧!如今,于他而言,走南闯北是不太可能了,海阔天空更是难,他连像平常人一样走都不行。所以,这里将会成为自己以后经常来的去处了吧!

而后,母亲经常推着他来这里。推着他,他不说话,母亲就说,她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家长里短怕他烦,高谈阔论她又不会。她就说些有的没的,但总是小心、小心、再小心,她生怕自己说的话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

再后来,母亲生病去世,有时候妹妹会推着他来,妹妹没空,他就自己摇着轮椅来。从妹妹的口中,他知道了在那段时间,其实母亲已经病的很严重了。这件事给他的心来了一次迎头痛击,若是没有母亲,他不可能从那段黑暗的日子里走出来。若不是因为自己,母亲也不可能心力憔悴到走的那么快。

母亲的去世和自己突然残疾的那一天,我作为读者,看到这里时,不知道两者给他的打击哪个更重。但我知道,这一波接一波的打击,足以摧毁一个坚强的人。

他在书里写道: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收,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是母亲用无私的爱唤醒了他,让他对生产生了依恋,让他拥有了敢于与命运作斗争的意志。是母亲带着他来到了地坛,给了他一个既可以不被打扰、又能够与外界接触的好去处。在这里,每天都有人和他一样准时出现在这里,他们是一个喜欢通过散步思考人生的陌生人、是一对相携相伴的老夫妇、是一位下班顺便路过的女老师、是一个来这里练声的歌唱青年、是一名曾经辉煌过的长跑运动员、还有一位天真烂漫的弱智小女孩。女孩的哥哥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他妹妹玩到哪,他就不远不近地跟到哪,有危险他就出现,没危险的时候,他就在一旁看着。

即便有些人,他们从来不说话,连个招呼几乎都没有,却已经像是认识了许久的老朋友。他无数次地从他们的眼神里感觉到了对方的鼓励,他们无心中为他创造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生命之林,在这片充满了生命力的森林里,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从母亲带他来的那一天开始,他的一生就仿佛与地坛粘在了一起。往后,数次搬家都是围绕着地坛在打转,没有更远,反而是越搬越近。而这地坛好像是在等他,像是宿命轮回一般。

在地坛,他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地坛里的花草树木让他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在这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对于几乎每天都来的人,这里的一草一木的变化,他都知道。这也是为什么在史老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此细腻的景物描写。

比如:“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宁。”

草木生长只用肉眼去观察,是感觉不到它的生长过程的,相对而言它是静态的。而史老在后面加了“响动”和“窸窸窣”,草木生长的过程变成了动态的,整座园子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这是要用心才能感受得到的。

作为一个与命运作斗争多年的斗士,他对死亡的理解比其他人都要真实许多。他写死亡总是那么的一针见血。

比如:“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写作于史老而言无疑是一次生命的拯救。如果不是忽然残疾,他也不会这么坚定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可能会去干别的,那么我们也就看不到这本《我与地坛》和他更多的作品了。史老的忽然残疾,于他是一种磨难,于读者却是一个“福音”。我知道这样说,对史老是不公平的。

可有时候,命运根本就不会跟你讲什么公不公平。厄运当头,说一句都是多余!

生命只有一次,而且短暂。在这颗生命之树上,会有风催雨打、会有虫咬蛀蚀,这些我们避免不了。而开什么花、结什么果,也早已注定。我们能做的就是活下去,只有活下去,唯有活下去,我们才有资格去谈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