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Navigation Page

【文/李龙】

巴黎奥运会体操男子团体,最终以苏炜德三次大失误、最后一项单杠两次掉杠,中国男团在最后一轮领先3.2分的优势下被日本队逆转而告终。

因此,大家最关心的一个话题是:中国体操队究竟是怎么选人的?苏炜德到底是不是关系户被强行塞进阵容的呢?

今天,我就围绕着这个话题,详细地展开谈一谈,中国体操男队究竟是怎么选人的。

首先,在这里先和大家明确的一点是:苏炜德并不是关系户。苏炜德不是关系户的真正原因很简单,那就是:

如果苏炜德真的是关系户,完全可以在一定规则下根据选拔赛成绩名正言顺地入选正选阵容,而不是排到替补顺位坐等主力受伤。

今年的奥运会阵容,是根据全锦赛与队内训练选拔出来的。而全锦赛的比赛对外公开,根据全锦赛的成绩,我的一位体操迷朋友做了以下的一张表格,分析了在不同人选下的得分可能。

下图,为体操全锦赛上几位有可能入选阵容的队员的成绩:

下图,为根据上述成绩,排列组合出的阵容人选与期望得分:

根据以上的表格,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结论:

1.张博恒与邹敬园是阵容的基石,不管如何,中国队的组队一定需要围绕张博恒与邹敬园展开。

2.肖若腾、孙炜、侍聪、兰星宇、苏炜德等队员各有优势,需根据各自的强项进行拼接进行阵容的排布。

3.刘洋因为只有一项可用,所以团体带刘洋会出现拖累团体分数的现象。全锦赛上由于张博恒脚伤自由操计入低分,所以如果张博恒、邹敬园、刘洋一起上,团体得分会非常惨淡。

4.几个上限分数最高的阵容,大都包含苏炜德,其中期望得分最高的阵容为张邹侍肖苏,期望得分最低的阵容为张邹侍兰苏。

5.实际中国派出的阵容(张邹刘肖苏)的上限得分为带刘洋的阵容里最高(263.849),但是下限却非常之低,上下限的差距达到接近五分半,这也与最终实际的结果比较一致。

所以依照全锦赛的成绩来选人的话,苏炜德完全有资本直接入选奥运会正选阵容。如果苏炜德有后台、有背景、有人能给他说得上话的话,那根据全锦赛成绩,他直接入选正选也并不会有太大争议。

事实上,正是因为考虑到苏炜德在先前的大赛上有多次大失误的历史,包括2023年世锦赛上团体单杠掉杠两次,教练组难以承担这样的风险,才在阵容里使用了更加稳妥的老将孙炜,将苏炜德放在替补阵容中。

其实,早在全锦赛结束后,体操队评选阵容时,当时我就预料带苏炜德可能有比较大的风险。以下是我与另一个体操迷的微信聊天记录,其中的“二冰”为体操迷对肖若腾的戏称:

与日本队不同的是,日本队的选拔,所有的运动员都必须比全能。在日本没有单项决赛,他们分析的是运动员的全能能力与补项能力。而在中国,由于单项金牌与团体金牌在领导那里KPI是一致的,因此更加鼓励运动员从单项上予以突破,像东京奥运会一样“打赢翻身仗”,因此运动员会偏向“特化训练”,中国的运动员除了张博恒外,普遍拥有最少一项的短板。

打个比方,日本运动员更像是“全科医生”,来了病人什么病都能看一看,可能这个医生在某个科目更擅长一些。而中国的运动员,则更像是“专科医生”,像有的医生只能看骨科,你来个病人找他看内科,就两眼一抓瞎,完全看不了。

所以,中国队如果要配阵容,比起日本队,就更加需要小心谨慎。因为团体只有五个人,一项要上三个人计入三个成绩。如果某一项上三个人都比较弱,那团体就要计入很低的分数。也是考虑到这个原因,中国队罕见地选择了使用多个替补,包括侍聪、苏炜德、兰星宇、尤浩,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因为运动员里“缺胳膊短腿”的人太多,你不知道谁会受伤,所以只能伤对应的人换对应的人选)。

根据中国队各队员的实力以及在2024年时他们的状态,五个主力加四个替补的各项强弱情况大概如下:

无:压根没有成套,如果上阵成套会计入0分,直接导致团体垫底

菜:有成套,但只限于有成套,基本完成全用于团体。如果有这一级别的成套上团体,意味着邹敬园一个巨分都拉不回来那种,比苏炜德掉杠两次都高不了多少的那种分数

勉:有成套,勉强可用,但是在团体上是拖分的成套,上了一个该级别成套,团体上一个高分基本就相当于白比了

可:团体可以用的成套,但也不能往上拉分,基本算是平均水平,不拉分也不拖分

强:能给团体往上拉分的成套,上了能给团体带来优势。发挥好了可以进入单项决赛,并拥有一定冲击奖牌的能力

牛:团体里能取得大量优势的成套,基本顺下来肯定能进入单项决赛,顺下来就有很大的奖牌竞争力,并且不排除有冲击金牌的可能

神:顺下来就是金牌的成套,团体强势拉分点

(在团体比赛中,菜成套的拖分效应特别明显,大致可以认为菜+神约等于勉+可)

另外,带*的项目,表示该运动员在该项目成套上曾经多次爆炸,有过黑历史,在团体上使用该成套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四位替补的替补位置都是很有针对性的。

如果张博恒或肖若腾受伤,那大概率会换上侍聪来顶这个替补位。因为张或肖基本都是需要在团体上上所有项目的,所以就直接换成替补全能实力最好的人替换总分。

如果孙炜受伤,表示跳马+自由操+单杠空缺,那就需要苏炜德来补这个位置。

如果刘洋受伤,那就需要由兰星宇顶上,来补吊环冲金这个位置。

如果邹敬园受伤,那有可能就会让尤浩顶上,因为尤浩能上的鞍马吊环双杠正好是邹敬园能上的三项,可以比较接近完美地顶替。

所以,简单说:

侍聪是张博恒与肖若腾的后备;

苏炜德是孙炜的后备;

兰星宇是刘洋的后备;

尤浩是邹敬园的后备。

中国男队的安排其实是比较严密的,考虑到了各种比较极端的情况。然而,最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孙炜受伤了,所以,我们确实没什么好的选择。苏炜德只有在孙炜受伤的情况下才有较大可能入选阵容,而这个事情真的发生了,那中国队的无人可用,也就暴露了出来。

所以,对苏炜德来说,本来上奥运确确实实机会非常渺茫。他在比完2024年4月份的全锦赛之后,原本下一场比赛就是2025年上半年的全锦赛,大约有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大部分的运动员会选择调整、养伤、休息、研究新动作,进入了调整期。而对中国队的替补而言,很难让他们保持与主力一样的高强度训练。因为替补上阵的概率,着实不大。

而中国队后备的四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各有各的雷点。

你选择了侍聪,就意味着自由操强制计入一个带有雷的“可”,跳马强制计入一个“菜”(或是考虑承受一个星号上刘洋),选择了苏炜德,那就意味着三个星号的风险。选兰星宇,团体强制计进一勉一菜,最强项吊环又堆了神牛牛强完全是天大的浪费,选尤浩,那团体计入勉菜菜,直接不用比了。

况且,苏炜德存在的训练缺失问题,侍聪一样存在。对比苏炜德,侍聪也有一个很大的黑历史。在2023年世锦赛上,中国队派出了孙炜、侍聪、尤浩、苏炜德、刘洋的阵容,侍聪在预赛跳马冲击5.6的难度失败,之后放弃了剩余项目的预赛,并且无法参加团体决赛。中国队被迫紧急征调参加亚运会的林超攀来支援世锦赛。而无法参加团体决赛的侍聪,进入了双杠决赛,并在双杠决赛中获得了银牌。

所以,在当时对中国体操男队而言,着实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被迫使用苏炜德,也是无奈之举了。

直到比赛中,苏炜德的稳定性也非常值得人担忧。以下微信聊天记录是我和一位朋友在看体操男子团体直播时聊的:

中国体操男团的失利,苏炜德有责任。他掉杠三次是第一责任人,在比赛中暴露出成套不熟练、心理起伏波动大、意志不够坚定的软肋,在赛场外也存在训练缺失,对国家荣誉重视不够的问题。教练组无法保持队员状态,不会临阵调整成套并让队员多储备成套,这都是有责任的。

但是,这不成为苏炜德是关系户的理由。

当前互联网上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不管真相如何,有些网友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只愿意发泄情绪。

想必对某些人来说,如果真的换上了侍聪,侍聪一样出现了大失误,照样会喷我们又不是无人可用,明明替补席上坐着一个跳马单杠自由操都能用的苏炜德,为什么不把他换上?甚至如果张博恒的自由操出现了大失误,全锦赛自由操两天摔四次的黑历史一样可能被扒出来嚼舌。

苏炜德该不该骂?该骂!他摔掉了肖若腾张博恒等人的梦,他连累得其他选手之后压力倍增,他让我们的主将张博恒累成牛马并失去了全能冠军,因为他一个人导致了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苏炜德是这次男团的罪人没的洗,但是,我们得分清罪在哪。

熟悉我的人一定知道,我不是没喷过关系户,在体操场上,同样存在着关系户。

鉴定一个人是不是关系户的唯一标准是:是不是因为他的存在,导致一个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更好的选择没法上场。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我们指责林超攀是关系户。因为张博恒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比林超攀更有价值,但名额却被林超攀挤掉。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们认为邢傲伟是关系户,因为无论是冯敬与梁富亮都既能贡献更高的有效分,又能在团体上为队友减负。

但是,在今年,确实没有一个比苏炜德在这个时候更好的选择。

无论选择谁,我们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比如更高的成功率,都会失去另一些优点。在这种情况下,你很难说苏炜德是因为自己的关系入选,还是因为自己的优势入选。更何况,我们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其他人,更加不靠谱。

甚至,不完全排除一种可能,就是“苏炜德是关系户”这个事情,会不会是某些势力有意带起的节奏,为了掩盖真正的关系户呢?

另外,顺带说一句,有不少人怀疑苏炜德的上肢肌肉明显缺失,其实,这和项目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我们注意到,上述所列的中国运动员里,苏炜德是唯一的一个在吊环这一项上,是“无”的运动员。他不练吊环,没有吊环成套,因此对上肢的依赖就比较小,甚至双杠都没有套。在团体决赛中日两队的十名队员里,苏炜德是唯一一个没有吊环成套的运动员,因此对比一下就格外明显。而中国上一个在世界大赛上没有吊环成套的运动员是邹凯,相比之下,邹凯的二头肌对比队友就欠缺一些。上肢肌肉缺失,是运动员训练重心偏项、不全能的表现,不是运动员水平低下的表现。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了一点。

中国这次的男团阵容,选择的选手,要么拖油瓶(苏炜德),要么平庸(肖若腾),要么缺项(邹敬园),要么压根就是单项(刘洋)。那为什么我们还能竞争男子团体金牌,甚至一度遥遥领先竞争对手呢?

中国男队团体的竞争力,其实最主要体现在我们的主将——张博恒身上。

由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张博恒在六项上,除了鞍马外(鞍马主要是世界高手太多),最起码也是“强”的水平,即使是最弱的鞍马,离单项决赛的分数线也并不算远,在我国依然是前几名的水平。六项可用,六项好用,六项几乎全都能给我们拉分,这才是中国男团真正体现竞争力的地方。

但是,就是这样的基石型人物,却为了国家承担了太多太多的重任。你好用,那你就多用。最有能力的人,我们当成骡子来用,到头来骡子累个半死,能给自己捞到的东西,却寥寥无几。

有人说,在比全能之前,肖若腾也上了11项啊,桥本大辉与冈慎之助也只比张博恒少上了一两项,为什么只有张博恒显得特别疲惫呢?

那是因为,在这个比赛里,张博恒的承压,是最重的。

因为中国的竞争力都在他的身上,这就意味着,别人可以上保守的成套,他不可以。日本队有人比不了了,状态不好,可以上第四人、第五人,因为人家都是全能选手,中国不行。状态不好的运动员可以成套缩水,他缩不了。他要用自己的难度自己的完成去“补其他人的锅”,他作为队长,不能带头失误,还要在队友失误的时候及时帮队友调整心态。

然而,有的人可以只比好自己的单项,无锅一身轻,在失误率最少的项目上表演高分,在自己的单项上拿着金牌拿了最大的荣耀登上殿堂,而张博恒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全队的压力,将所有的事情挑在自己肩上,最有能力的人干最重的活,在最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却只能站在角落,看着果实被其他人摘走。

而这一切,其实完全是可以预见的。

这点很不符合大众的心理,却很符合现在社会的实情。

干活最多的永远是最有能力的人,而最有能力的人却得不到最多的奖励。甚至,因为你有能力,就用不着别人帮你,那自然给你配备的帮手是最少的,给你的承压是最大的,给你的任务是最重的,能者多劳嘛。甚至你还要去付出很多去帮助别人,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到头来,荣誉与光环只会属于领导最看重的那些人。你做出成绩了,那些人也可以蹭到,你没做出成绩,吃亏的是你自己。

这点,很不合情,但是,它却是赤裸裸的现实。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现实?根源就在于,奖惩机制,是否真的合理?

从上面分析了那么多,我们能看出来,带来中国男队的排阵如此捉襟见肘,真正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过于简单粗暴的指标,导致在执行的时候,经过层层转化,最终,掀起了巨大的蝴蝶效应。

问题,又转到了里约奥运会上。

在里约奥运会,中国体操队金牌颗粒无收,高层震怒,下令整改,体操队领导撤职,全国观众也都义愤填膺。而在五年之后的东京,中国队虽然男队女队都在团体上折戟,单项上却获得了大丰收,打赢了“翻身仗”。

中国体操队带着三枚奥运金牌荣耀归国,这时,体操队的领导们发现,团体,看上去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团体金牌只有一块,在领导的KPI上,一块团体金牌,并没有比一块单项金牌重要一丁半点。

有什么,能比一块稳稳的单项金牌,更让领导安心的呢?

所以,在选择男子团体阵容的时候,刘洋的存在,也就格外的重要。他是那个可以让领层吃下定心丸的运动员,是那个即使团体失利、全能体力崩溃但单项依然能给领导挽尊的存在,是中国队这两个周期唯一一个证明了自己能在正面上打爆希腊的皮特罗尼亚斯与东道主的埃特塞德的运动员。

更何况,这届奥运会上,辽宁省有冲金的运动员不多,只有刘洋和王艺迪拥有比较大的夺金把握。而王艺迪由于连续的外战惨败,导致辽宁体育局一定会将几乎全部的公关资源集中到刘洋身上,无论如何也要保刘洋上男团阵容。当然,刘洋也确实有理由上男团阵容,毕竟,稳定的金牌,谁不喜欢呢?

从已有的比赛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刘洋之外,邹敬园与兰星宇,包括尤浩在内,都具备冲击金牌的能力,而这些运动员也都有吊环之外的其他强项,可以在团体上分担更多的压力。但是,其他几人都是希望,没有把握,那从风险厌恶的角度来说,上刘洋,自然成为了领导的最佳选择。

领导不会管你张博恒会被当骡子用累成牛马,领导也不会管你上了刘洋我们就除了苏炜德别的无人可用被迫接受三个星号的爆炸率;领导只知道,上了刘洋了,我保底有金牌了,我安心了。

简单说,我们上了刘洋,团体夺金的概率可能只有40%,但单项夺金率却有90%以上。如果下了刘洋选择更为全能的选手顶上,团体夺金的把握可能上升到70%,但是单项上我们拿到吊环金,也只剩下了六成把握。

更要命的是,在全锦赛上,张博恒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脚伤。然而,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越是张博恒出现伤病,团体需要别人“帮他一把”,为他减压的时候,反而这个时候因为团体更加没有把握,刘洋的这一块吊环金牌作为保底就显得越加重要,刘洋的名额就越发得不可动摇。

日本队的选拔方针是先保全能选手,在全能选手确定之后,再针对性地选择单项选手为其补项。但是在我国,全能选手要为单项选手进行补项,这点在心理上,是让人很难接受的。

因为刘洋和邹敬园锁定了阵容,而全锦赛的全能冠军侍聪没有跳马,能上其他的五项,在全锦赛后,矛盾瞬间爆发。因为团体533,如果这三个一起上,团体跳马凑不齐三个人。如果希望团体凑齐跳马,要么下刘洋,要么下邹敬园,要么下侍陪,要么就团体上一个低难度的弱智跳马拖累一大片分数。所以,能上五项的侍聪必须给只能上一项的刘洋让位,也难怪许多体操迷对此不满了。

有人说,鼓励刘洋这类型单项的话,那未来我们可以出更多的单项高手啊!然而,从实际情况出发,如果这类型单项高手大行其道,未来比起单项高手更早出现的,注定会是大面积的“吃球教”(具体参见:《李龙:“吃球教主”杜思雨诞生记——举国体制金牌战略的逆行者》)。

本周期,其实很多国内选手也早早看出来了,邹敬园与刘洋两人因为稳定的单项能力早早锁定阵容,那所有上不了跳马、自由操、单杠的选手,基本完全没有上奥运会的可能。像杨皓楠、杨家兴、尹德行等希望之星眼见奥运无望,要么是拼命练不擅长的跳自单练到重伤,要么就是躺平弃疗。

后备人才的缺失,势必造成下个周期的越发困难。而国内的小将也越发地迷茫:我该怎么练呢?练到全能的结果无外乎像张博恒那样做牛做马为队友补项,团体牌子还随时可能被队友砸掉;如果去卷单项的话,又一时看不到出路,如果有更强力的单项锁死阵容,那不能补项的也入选不了阵容啊。

遥记得,当里约奥运会之后,国际体联宣布下周期的赛制改为433+2的时候,国内的体操领导们义愤填膺,因为团体只上四个人,明显有利于全能选手,而日本的全能选手众多,表示这个修改对我们不利,改赛制,我们很不喜欢。

而东京奥运会后,国际体联说把赛制改回533,体操队的领导又开始怀念433+2,因为533如果想带单项选手就必须得在五人阵容里让单项选手占一个坑,那队伍势必更难以配置。

有人说,那要不要阵容改成833、933,这样对我们更为有利啊。然而,对体操不了解的观众可能并不清楚,在日本根本不缺少单项选手。像龟山耕平、安里圭亮、米仓英信、宫地秀享、南一辉、五岛誉博这种单项选手,都拥有冲击单项世界冠军的实力。你要是真把赛制给整成了833、933,这些人日本全都能给你一股脑带进团体阵容里肆意拉分,到时候是不是又会有观众觉得名额给的太多了导致人家能带这么多人来团体拉分?

所以,抱怨赛制、抱怨国际体联的人大可不必。问题,根本不出在赛制上。

如何建立一个合适的导向,如何建立优良的奖惩制度,而不是暴力一刀切、外行领导内行只看金牌数目,才是一个项目长久发展的根本之计。

而没有一个清晰的导向,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体操男队引发了无数的乱象。中国队的选拔,最终依据是全锦赛和队测。而队测禁止拍照、禁止宣传、禁止向外透露分数,导致选拔处处透露着不透明。因为上一届奥运会,下面这张队测照片被流传了出去,导致引发了无数的争议:

如果过于透明的选拔,就代表各方势力能够插手的范围变小,想做一些“小动作”就做不了,一些主观能动的范围变小的话,其背后的利益空间也就变小,而这一点并不是体操队的领导希望看到的。

上届的队测既然犯了照片流出这样的“错误”,那么今年的男队队测,也就要“改正”这一点。所以,男队队测之后,流传出无数流言,有人说侍聪连成套都拉不了,有人说侍聪状态还不错,有人说苏炜德有失误,有人说苏炜德比的状态良好,有人说孙炜可以顶起大梁,有人说兰星宇未达预期。

谁知道呢?反正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再这么折腾下去,面对日本队相对公开、公正、敢于面向大众的选拔、通过EXCEL计算通过排列组合的最优解得出的阵容而不是领导拍板的阵容,面对日本队更科学合理的训练机制与导向,不知道还有多少运动员愿意继续练下去。

中国的领导层与教练一直在抱怨体操的注册人口减少,运动员越来越少,好苗子越来越难找,团体越来越难配,我们的天才运动员越来越脆,我们的运动员运动寿命越来越短,我们的团体挑战越来越大,我们的运动员总是“缺胳膊短腿”的不像以前一样耐操又哪都能顶。

这些,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本文首发于知乎,观察者网已获作者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