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Navigation Page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李平章】

近日,“40元4天3晚桂林低价游”一事引发网民关注。

官方在7月16日的通报中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证据,地接社桂林美好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涉嫌组织不合理低价游,地接社导游李某、黄某涉嫌向旅游者虚假宣传兜售物品……”

官方通报一出,这起事件算是告一段落。有必要一提的是,类似事件仍在别处上演。

购物团,业内又称“赌团”

有过跟团旅游经历的,多少都遭遇过或至少听说过强制要求购物。这一现象已经持续好多年了,我小时候就听过不少购物团坑人的事,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这样子,可谓旅游市场中的一项顽疾。

其实国家早在2013年的《旅游法》里就规定了禁止强制购物:“第九条 旅游者有权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只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相关从业者阳奉阴违,“我不强制啊,我只是不停地劝你。至于空调不开、巴士坏了,这是客观因素,我们表示歉意。什么时候能好?这很难说。”

我因浸淫旅游行业十几年,对购物团直接或间接地有所了解,在此与各位朋友分享一二。

以“大名鼎鼎”的云南购物团为例,人家上来就会先筛选一道客户:年轻人不要,太老的不要;外宾港澳台不要,少数民族不要,老师记者律师不要;男的要但是不能多,孕妇和有疾病的不要;来自河南南阳和广东四会、揭阳的不要。

为什么设置这些门槛?因为:

太老的人没有购买力;

年轻人和男人能闹事,体力强,真要起肢体冲突了,五六个小伙子团结起来,足以把旅行社和购物店一群人打翻;

外宾、港澳台、少数民族的,若闹事,容易牵扯到其他部门,对黑旅行社不利;

老师、记者、律师基本上都懂法且比较团结,不容易被忽悠威逼;

孕妇和有疾病的,怕强制购物过程中出了人命,事情闹大;

河南南阳、广东四会和揭阳是玉器翡翠交流中心,当地人大概率懂一些珠宝知识,不好骗。

除了上述这些,不少店家上来就会先打量一遍客人,他们一眼就能看穿你是不是会搞事的硬茬,然后再决定收不收,这是他们的“业界经验”。

综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目标受众非常明确,就是:中年到老年、贪小便宜、畏惧官府不知维权、老实顺从的底层人。

反过来看,这也是为什么所谓“九块九玩一天送9个鸡蛋”这类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旅行团,仍有不少人趋之若鹜。参与者怎么可能不知道有问题?只不过他们的心态是“熬过几个小时,不花钱不就行了嘛”“忍一忍,最后拿鸡蛋才是重点”。然而,很多最后都没忍住,被连骗带威胁地花了大钱买回一堆破烂玩意。

强迫购物这事,多数会出现在刚成团出行没多久的时候,此时最关键的一点是:旅客之间还不熟悉,难以团结起来凑出一个组织。

人类的天性体现在,参与团体活动出现危险时,第一反应是先观察别人的反应。此时如果黑导游技术纯熟,会直接打断旅客自我组织的过程,那全程就会没人出头,他也就能顺利实现收割;如果旅客形成组织了,那冲突就会变成组织对组织,黑导游几乎无法收割——这也是他们不要老师参加购物团的原因之一,因为老师们多是来自一个学校,真有组织。个别勇士跳出来,以一己之力冲击黑导游及其背后黑店组织的事情,不是没有,但是较少。

强制购物的情况,基本出在地接社上。

组团旅游一般分为组团社和地接社两部分,组团社拉客并派出领队(有时候有导游),地接社出司机、车辆或导游。但是,规模小的组团社和地接社很少会自己出资养全职导游,所以导游基本上是导游证挂靠在某个旅行社,自己到处接活,微信群里喊到谁有空谁就去。自由执业本不是坏事,但问题坏就坏在——旅行社给不了一份体面的报酬,底薪非常低,而接不到单就没有多少收入,于是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捞偏门。(更坏的黑旅行社会自己直接下场,带着导游和黑店收割客人。这类情况对行业的破坏性更强。)

一般情况下,导游拿提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人头数量,一种是按成交量。

具体来看,按照人头数量返点的,购物店不会太黑,因为它们本身也多是景点,需要向旅游局上报接客数量,属于旅游局管辖,手不会下得太黑;而按照成交量返点的,一般情况下会黑的多。毕竟人家导游的收入,基本都是靠骗游客买高价低质的东西获得的——“你不买,我就没钱拿,我怎么可能不骂你?”“就算把你骗了,你回家了连我名字都不知道,怎么投诉我?”

所以,购物团在业内又被叫“赌团”——人家就是抱着开玉石一样的赌徒心态来跟你做旅游的,就是赌你进购物店的购买量。

我做入境旅游的,这一细分领域相对来讲强迫购物的行为会少很多,但同样存在,尤其是疫情前。一方面,语言是个门槛,不是什么黑导游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另一方面,他们倾向于软性地让客人买,反正老外不懂中国行情,这么大个玉器标价20万,最后“仅”花8千就能拿走,岂不是爽歪歪?不懂玉文化的旅客可能还真觉得自己买得值,挺开心。

此外,对于入境旅游的团,一些从业者也会分个三六九等。比如: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团不怎么宰,因为他们真的懂内地购物团的套路,而且如果整出事情来,会有侨办和外事办的来收拾;来自东南亚、日韩、中东、非洲、拉美的,那就骗,骗到一个算一个;到了欧美白人这,他们反倒不骗不宰了,好生伺候,生怕得罪了“高端客人”。

顽疾为何难解

对于强迫购物,不少人的认识存在一点不足:这些黑旅行社和黑购物店,他们违反的不只是《旅游法》,有时甚至涉嫌刑法中的强迫交易罪。

但是,旅游管理部门并没有执法权,警察出警时也可能把锅先推到旅游部门身上,而基层中也不乏有人和黑购物店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性。换言之,这是一条线,背后连着无数张嘴,这才是难下手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就算舆论闹大了,上级部门指导意见下来,暴风骤雨式地清退扫荡,风声过后,相似乱象春风吹又生。

顽疾难消,既是因为对事情的认知不足,也因为掣肘太多。那到底该怎么办?我个人作为一个旅游行业小兵,只能粗浅乱讲几句。

解决思路,总体来看可分为软硬两种。

要么,市场问题用市场方式解决,持续曝光报低价团被宰的情况,消费者看到以后就不去或不报团了,让黑导游、黑店无人可宰,那旅游市场就会清朗很多;过阵子口碑触底反弹,又会出现新的黑导游、黑店,上述情况就又来一遭,直到黑购物团和正规旅游团形成市场均衡。

要么,相关管理部门不轻易息事宁人,转向重拳出击,严格按照《刑法》执法,对于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我相信,出来混口饭吃的,没几个人会头铁到想试试铁拳的威力。

现实社会的运行,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复杂,比如团费高了没人来、市场定价怎么监管等等,而一个问题能屡禁不绝,背后也有既得利益集团从中作梗的关系。所以,对于购物团问题,目前的处理办法多是出一起,办一起。在市场完全清朗前,我们消费者能做的,就是不参与,或劝周边亲友不要参与所谓的低价团——“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低价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