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欣、施兰茶】

6月4日,2024印度大选最终结果出炉——印人党(BJP)及其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NDA)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莫迪本人也将成为继印度独立领袖尼赫鲁之后第二位连任三届的总理。

但是,最终的票型对于BJP而言,却有如晴天霹雳。

那么,此次大选的选举过程和最终结果,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过程中NDA联盟与INDIA联盟之间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及大选最终的结果,将对印度未来政局有着什么影响?大选过后,莫迪又将会在印度国内采取怎样的政策?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

印人党(BJP)及其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NDA)赢得2024印度大选(图/印媒)

新政府面临哪些挑战?

莫迪成功拿下第三任期的组阁权,但挑战随之而来——虽然印人党联盟保持了议会多数并能够组建政府,但赢得的席位数量未达到预期。

印人党原定目标是400席,而多数出口民调预测为350席,最终NDA获得的席位却仅有293席,相较于2019年的352席有明显下降。其中,印人党独立赢得约240席,未能达到议会多数所需的272席,因此需要依赖友盟如泰卢固之乡党、人民党(联合)等地方政党的支持来组阁。友盟的这一地位可能使它们在内阁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并可能在印人党第三任期中对政府施加影响。

与此同时,反对党联盟——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INDIA)在选举中取得了234席的佳绩,远超2019年同由国大党组建的联合民主阵线(UDP)的92席,也高于出口民调的预测。国大党获得99席,是2019年52席的近两倍,这为其提供了重振旗鼓的机遇。

具体选情方面,NDA在北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严重受挫,较2019大选分别丢失29席(62→33)和13席(23→10);而在南印如安得拉邦、喀拉拉邦等“反印人党堡垒”,则取得零的突破,分别拿下3席、1席。

整体而言,印人党虽成功赢得本次大选,创造连任历史,但将面临更加艰难的政治未来。

除此之外,在此次大选的投票环节呈现出几大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选民投票率普遍下降。

第一阶段的选举结束后,投票率显著下降就成为当时最突出的特点——投票率约为66.1%,较2019年下降近4个百分点。

这与1999年以来历届大选投票率逐步上升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印人党曾在2023年刚刚赢得邦选举的拉贾斯坦邦,该邦第一阶段的投票率大幅下跌17.6%,随后几个阶段虽有所回升,但也明显低于2019大选。

极端高温是导致印人党传统强势选区投票率下降的重要预期外因素。大选期间,印度遭遇极端炎热天气袭击,气温最高达52.3℃,极大挫伤选民投票的积极性。

5月27日,在印度北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地区,一名男子在炎热的下午骑着自行车,脸上裹着一块布来防晒。(图/新华社)

其次,印人党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进入空档期,此前罗摩神庙修建、废除宪法第370条等代表性诉求均已基本落实,选民缺乏继续支持印人党的政治动力。此外,印人党在大选期间政宣机器开动过猛,过度营造自身胜券在握景象,也对印人党选民选举热情造成一定影响。

二是选举期间印人党“公器私用”迫害反对党现象有增无减。

例如,2023年3月,古吉拉特邦苏拉特地区一法院裁决古吉拉特邦印人党前部长起诉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诽谤罪成立,判处其两年监禁。该判决将直接影响拉胡尔·甘地2024及2029两届大选的参选资格,直接打击国大党这一最大反对党选情。在迫于压力释放后,莫迪政府还操控税务部门冻结了国大党的银行账户,随后要求其额外缴纳182亿卢比的税款,导致国大党内资金周转陷入混乱,极大干扰了国大党的竞选进程。

再如,2024年3月,印人党掌控下的联邦执法机构执法局(Enforcement Directorate)以涉嫌贪污为名逮捕德里首席部长、平民党主席凯杰里瓦尔(Arvind Kejriwal),导致其仅能在狱中处理政务、组织选举,严重影响了德里政府的运作与平民党的竞选工作。直至5月10日,在最高法院批准下,凯杰里瓦尔才被临时保释以参加2024大选。

从事后来看,这些事件不仅未能达到印人党迫害反对党、打击反对党联盟选情的政治目标,还严重恶化了外界对印人党的观感,使中立民众、摇摆政党基于对印人党扩大执政优势、把持国家政权的恐惧,加速串联在反对党联盟的“反印人党”旗帜下,进一步放大反对党联盟的选民基础,加剧对印人党的选情威胁。

三是高度“本地”化,地方政党对大选选票影响大。

自2024年4月19日印度人民院选举启动以来,印度政治版图呈现出显著的“本地”化特征。在此背景下,印人党主导的NDA面临来自在野党联盟INDIA的激烈竞争。选举中,各邦及选区间的选情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地方政党的选票影响力日益增强。

印度大选选举结果(图自谷歌)

首先,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地区政党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积极争取选民支持。在西孟加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安得拉邦等地,这些政党依托坚实的选民基础,在本次大选中表现优异,其政治立场带有鲜明的种姓和族群特征。特别是平民党的异军突起,为反对印人党的势力提供了新的动能。

其次,北印地语区的落后种姓政党通过提名来自“最底层种姓”的候选人,有效防止了选票的流失。在比哈尔邦和北方邦,这些政党推出了大量来自非主导和极端落后种姓的候选人,对印人党的选票策略构成了有力的挑战。

同时当地选民也对此次选举有着自己的考虑。达利特、部落民和其他落后阶层的选民对印人党提出的“争取绝对多数席位”的目标表示担忧。他们担心,一旦印人党实现“400席”的目标,可能会修改宪法,从而永久性损害少数群体和落后群体的利益。面对这种担忧,印人党方面调整策略,不再强调“400席”的目标,以避免疏远这些关键选民。

此外各邦对印人党及其NDA盟友产生了较高的“反现任”情绪。选举初期投票率较低,显示出反对莫迪执政的情绪在暗中涌动。印人党通过策反其他政党领导人以推翻邦政府的手段,也引发了部分选民的不满。

印人党如何重塑政府公信力,并巩固执政基础?

在本次印度大选过程中,印人党虽然无可争议仍是印度第一大党,但其主导地位已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选举结果显示,印人党在一些关键的落后种姓(OBC)地区流失了大量选票。

OBC配额问题一直是印度政治中的一个敏感话题。印人党在此次选举中流失OBC选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配额问题上的政策未能满足这些群体的期望。为解决这一问题,莫迪政府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宣布OBC配额不会超过50%,以平息争议;二是进行全国种姓普查,并根据普查结果重新调整OBC配额。

另外,农业改革问题也是导致印人党流失选票的关键因素之一。印度的农业改革一直是莫迪政府的重点议题,但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如取消最低收购价格(MSP)制度,未能得到所有农民群体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人党在农村地区,特别是OBC农民中的支持率。为解决这一问题,莫迪政府需要展示推进农业改革的决心与诚意,重新考虑关于MSP制度等重点问题的政策选择。

其次,本次选举地方政党的强劲表现对印人党构成了显著挑战,印人党在未来政治布局中可能会向地方政党诉求让步妥协,以构建更稳固的执政联盟。

为此,莫迪政府可能提出多项国内政策,包括实施全民基本收入(UBI)制度,替代现行的圣雄甘地国家农村就业保障计划(MGNREGA)和免费谷物计划,以增强民众自主能力,促进政府资源分配效率,减少官僚体系腐败。

此外,莫迪还可能通过改革印度联邦公务员(UPSC)考试系统,巩固民心,以此来增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影响力。

同时,印人党不太可能放弃政府此前强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路线,而是更为灵活地设置相关政策议程。在全国范围内,印人党在反对党联盟和执政联盟内地方政党的制衡下,可能会收敛极端“反穆”等民粹主义政策取向,更多偏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非意识形态议题。但在印人党控制各邦内,印人党将伙同RSS进一步炮制更多动员印度教民众、煽动其政治狂热的全新议程。

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对峙,尽管警察在维持秩序,但双方依旧剑拔弩张,甚至互相扔掷石块

最后,本次大选中印人党肆无忌惮“公器私用”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印度政治体制本身存在漏洞和不完善之处,这为选举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和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而印人党借助执政优势肆无忌惮“公器私用”打压反对党,更是严重恶化外界观感。

面对上述问题,尽管印人党身为执政党,不太可能填补可为自身谋取政治、选票优势的制度漏洞,放弃通过国家机器为选举服务,但其可能碍于观感推动部分政策制度改革,处理个别案例以宣扬自身正面形象,并对此前遏制打压反对派的“跋扈”行为有所收敛。

综上所述,虽赢得大选,但随之而来的挑战重重,莫迪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政府治理,改善民众生活,重构执政信用,以此重塑各方对印人党政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