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门新闻

当代年轻人之间,气氛是如何苏维埃起来的?


  互联网这东西真的是奇妙。

  两个中国网友,他们都喜欢欧洲古典文化,熟读罗马历史,崇尚罗马时期的文化思潮。

  本应成为知己的两人,在互联网上的交流却可能是这样的:

  如今的网络圈子就是这样,兴趣重合度高达90%的人,也可能分属两个“对立”阵营。

  10%的意见分歧,往往会引发90%的骂战

  两个小圈子水火不容,相互阴阳怪气和冷嘲热讽成为了日常。

  精罗圈子的经典嘲讽 桶装水都比神罗更罗马

  当然这种情况不是只针对“精神罗马人”,男女老幼各种圈子都出现了这种情况:明明在线下都是正常人,在互联网上却因为某个明星、某个品牌、某个产品、某段历史、某个国家、某个主义被异化开来,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圈地自萌”的小山头。

  举个例子:如今喜闻乐见的女装大佬也是从小圈子来的

  小圈子不可怕,可怕的是某些小圈子经常会莫名其妙的“破圈”,甚至引发一系列互联网现象乃至影响力不等的线下事件

  比如,有一群精神明朝人准备在互联网重建大明

  有一群精神罗马人一边“精罗震怒”,一边计划着在中国“伪造罗马宣称权”。

  有一群精神髪国人,幻想着“祖国军队”和德军在马奇诺防线打的有来有回。

  有一群“精神女真人”,天天琢磨着如何在21世纪复刻“入关大戏”(手动狗头)。

  不过要说这几年发展最离谱的,那肯定是要数精神苏联人

  只要是苏联/俄罗斯相关历史、新闻、游戏、电影,哪怕只是出现91年这个年份,那么肯定有人会悠悠地评论上一句:精苏落泪

  亦或在任何有慷慨激昂的宏大叙事的场面,也不忘评一句:气氛突然苏维埃了起来!

  万物皆可苏维埃

  (来自B站UP画画峰)

  极端的悲情和热血全部通吃,这让精苏的出没范围涵盖了全领域。吃瓜群众们可能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精苏?

  一把眼泪夺天下

  蜀维埃正统怕是要坐实了

  1

  苏粉地图

  其实“精苏”这个说法是这两年才流行起来的,在前几年军事论坛里一般叫这批人“苏粉”。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粉”的定义早就不仅限制在“苏联历史爱好者”的范畴了。他们并不是一个团结的集体,甚至也会出现“骂战”。

  如果一个毫无背景知识,只是对苏联有兴趣的年轻网友想要加入讨论,那么复杂程度不亚于在70年代的莫斯科通过正常手段买到一辆新汽车。

  在苏联买车算工龄排队等号要花费数年,

  找车管所门口鬼鬼祟祟的二手车贩子们可能更靠谱

  广义来说,如今的苏粉流派很多,大体上分为武斗派和文斗派

  如今网上的苏粉几乎都起源于军迷圈,所以讨论军事装备为主的“武斗派”应运而生。

  武斗派热衷于研究苏联的军事装备和战争历史。乍一听上去,这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

  关键就在于,苏联的装备总是会给人惊喜

  举个例子,苏联军工暴力美学的最佳体现,应该就是米格-25高空截击机。

  当时,为了有效拦截美国的高空侦察机,苏联人需要一型高空高速的截击机。

  要能飞2万米高,速度要达到3000公里每小时

  一开始工程师给轻盈的米格21加装大推力发动机希望能“大力出奇迹”。

  但是实验发现飞机超过2马赫以后,高温会让焊接部分出现裂纹。因此需要大量使用轻巧耐热的钛合金替换机身部件。

  可是钛合金成本太高了,不利于量产使用。站在实用的角度上,新设计的机身有80%采用了镍钢材质

  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不锈钢


  但是这样搞飞机就太重了呀?那就加两台发动机!

  但是飞机太小塞不下呀?那就整体放大设计!

  米格25的发动机特写

  单台发动机的直径超过1.5米

  就这样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一块36吨重,能飞3倍音速的不锈钢板出现了!

  碰壁了?那就把墙碰穿!

  这种工业设计思路,成为苏联军工的独特魅力。

  苏联的武器装备中充斥着以大口径、大当量、大基数为代表的暴力美学元素,这种独树一帜的装备风格,非常容易让人将这些装备视觉化,强烈的感官刺激变向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普通人眼中的坦克可能是这样的↑

  苏粉眼中是这样的↓

  开启了“152神教”的KV-2坦克

  普通人眼中的防空可能是这样的↑

  苏粉眼中是这样的↓

  上能打天,下能绞肉的ZUS-23-4石勒喀河

  普通人眼中的迫击炮可能是这样的↑

  苏粉眼中是这样的↓

  2S4型240mm口径迫击炮

  普通人眼中的登陆艇可能是这样的↑

  苏粉眼中是这样的↓

  里海怪物能飞500公里时速,

  带着6发反舰导弹和4辆武装运兵车

  这种对暴力美学的极端崇拜,让武斗派不遗余力地吹捧苏/俄系装备。他们崇尚以最直接的军力碾压解决争端和问题,由此派生出了一些梗,例如:

  没有什么问题是一发152/RPG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发。

  地缘政治因素?国际关系?意识形态?这些都不重要!别问,问就是最先打进柏林,装甲洪流3天平推欧洲

  但与此同时,还有一批苏粉,更喜欢研究苏联的政治体制,他们被统称为“文斗派”。

  纵观人类历史,苏联有及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

  比如苏联是少见的非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主要靠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维系15个加盟共和国224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领土,这是一项不小的成就。

  文斗派大概分为几个派别,首先是原教旨主义派。他们认为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以前的苏联才是“真苏联”

  赫鲁晓夫改革后官僚主义开始盛行

  从十月革命到勇斗白匪军;从突破西方围剿到手撕法西斯;从赶走日本人,到援助中国。原教旨主义者的观点契合了我国对于苏联评价的积极部分。

  与他们论战的往往是二战德粉,被他们轻蔑的称之为德棍。由于手握战争胜利带来的“正义”武器,所以一般都会在论战中胜出。

  在苏联冻死的德国士兵被插进雪里当路标

   德国冰棍简称德棍

  如果你想要瞬间“破防”一个原教旨派苏粉,你需要尝试以下关键词:

  苏德互不侵犯、瓜分波兰、卡廷惨案、苏军劫掠东北、外蒙古等等。

  各位不要尝试论战

  这些问题这么多年也没聊出共识

  其次就是“修正主义派”,他们认同苏联所有的时期的发展和经验,并且认为苏联坚持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只是因为某个“改革家”在80年代的智障操作才让苏联解体的。

  改革家给您拜年了

  他们主张苏联应该继续与美国争霸,使用政治、军事手段让美国衰落甚至解体。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不惜牺牲他国主权在内的各种利益。

  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

  严格意义上的“精苏”或“苏修”一般是指这批人。而常年与他们进行论战的人一般称为“黑苏”,他们成分复杂,开口就是苏联笑话

  双方旷日持久的论战诞生出了许多经典梗:

  西伯利亚挖土豆、卢比扬卡喝茶、古拉格做客等等都成为了口头语。

  还有一派是混沌斯拉夫派。由于了解深度有限,他们眼中沙俄、苏联、俄联邦是一回事儿。

  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毛子行天下

  由于基数大、而且多是新粉丝,有时会发表一些违背基本常识和历史事实的言论,成为一场新骂战的导火索。

  (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


  这个群体近年捧红的热词,就是“战斗民族”。甚至成为了中国大众对于俄罗斯人的刻板印象。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苏粉能在近几年突然增多呢?

  这个国家解体已经29年了,为什么至今弥漫在中国互联网上的“苏联魔法”,却依旧没有退散的迹象?

  2

  苏粉简史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说老一辈的中国人是有苏联情结的。

  活在当下的中国人,最刻骨铭心的便是新中国70年的历史。

  建国初期,苏联对于我国的援助成为了我们社会建设0到1的关键。即便如何改变,苏联的基因融入了我们国家的“地基”,至今依然在影响着我们国家的方方面面。

  从工业生产到军事装备发展思路,从集体至上的政治体制到各个城市的科层制管理,这些融入了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东西,陪伴了老一辈中国人的一生。

  这些学来的经验,左右着我们的三观

  即便是经历了30多年的反苏反修运动,苏联跟我们的距离还是比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更近。因为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都更为相近

  如今,你去问俄罗斯人怎么看苏联,许多人依然会产生不安全、不信任的情愫,反而中国人对其有普遍的好感。

  各种奇怪的价值观

  改变了新一代俄罗斯人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经典的文艺创作确是“不朽”的。即便是老一辈中国人逐渐离开主流舆论,经历过苏联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们还是将这种情结写进了作品,将其“遗传”给新一代的中国人。

  比如2001年刘慈欣的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这场描写俄罗斯与北约全面战争的短篇小说,更像是一部有科幻元素的军事小说。

  虽然当时我读不明白大刘对于美国/北约独霸国际秩序的担忧,可是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于苏联末期的女主角回忆解体后的俄罗斯,直观地勾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对于这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产生了极大的敬畏。

  就在《全频带阻塞干扰》刊载的同一年,一个年轻人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放上了列宁和斯大林的画像。这些内容掀起了涟漪,响应的人越来越多。

  两年过后,他的个人主页“进化”成了一个独立的网站和论坛,这就是苏联主义网。这是中国互联网上,最早专供苏粉学习讨论的论坛。

  如今再看这个排版确实很…“复古”

  在此之后,苏粉在互联网上逐渐成为群体,零散的活跃在各大军事、历史为主题的论坛里。

  2013年,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09级的毕业作品展上线互联网。

  同学们的作品大多光怪陆离,充满前卫的气息。其中却有一部画风朴实、风格迥异的作品。

  这就是王一琳导演、编剧的动画短片《前进,达瓦里氏!》。

  短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苏联解体前后,她的家庭环境变化,她和她的小动物朋友分别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但里面却夹杂着很多 “私货”。

  因为小女孩的小动物朋友们的名字,都是从列宁、菲利克斯、贝利亚等苏联时期的领导人而来的。

  网上有很多剧情解析大家可以自行查找

  揭开卡通的外表,这个小女孩搬家的故事表象之下,实际上是小女孩代表的“人民”,在被妈妈代表的“苏联高层”的背叛前后,经济崩溃、西方意识形态入侵,一切生活都乱套了的故事。

  藏得最深的梗!

  将“同志们”屠戮殆尽的这家菜馆

  现实原型坐落于“西民主路“上

  

  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建设,但是并不能否认它的伟大。我们的战士,神圣的信仰,永远都不会磨灭!他们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

  短短8分钟,讲述了苏联解体给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带来的巨大精神冲击。

  动画短片评分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被其流露出的真情打动纷纷路转粉,另一部分则认为其为苏联招魂的行为令人作呕。

  但事实胜于雄辩,这部短片在油管上发布后,让亲身经历过这场浩劫的独联体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由此开始,视频时代加速了苏联/俄罗斯相关视频的传播,苏/俄的形象也渐渐出圈。以“战斗民族”为主题的猎奇内容,让年轻大众对苏联和苏粉这个群体有了一定的基础印象。

  当然这个形象不止针对苏联

  如今一句Cyka Blyat 成为中国网友家喻户晓的“入门俄语”。

  除了互联网社区之外,中国大量的苏粉还有一部分是西方“政治正确”无心插柳的“副产物”。

  因为美国最擅长的,就是把自己做过的坏事,栽赃到别人头上。

  所以在美国公司的电子游戏里,已经死掉的苏联,尸体经常被拿出来被摆成奇奇怪该的造型,扮演美国玩家心理邪恶形象的集合。

  最为典型的就是我们熟悉的《红色警戒2》中的苏联形象:自爆、心灵控制(洗脑)、核辐射、电击、屠杀平民,苏联阵营总是“不人道”的。

  可是,当年涉世不深的中国玩家们,看不懂这些政治正确的东西。

  比起盟军的轻装甲“娘炮”坦克,苏联充满暴力美学的坦克飞艇,把苏联军事工业强大这一“正面印象”灌输给了玩家。

  苏维埃进行曲的的传唱极大的拓展了苏粉圈子

  尽管这是一首美国人做的“黑苏”曲

  《使命召唤》系列中的苏联老兵雷泽诺夫的形象也是这样。

  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一个可怜人:被苏联抛弃只能将自己的意志委托给美国的自由斗士。至少他的灵魂是自由的。

  而在中国玩家眼里,形象就变了:雷泽诺夫是原教旨的革命者,他厌恶冷战中苏联高层的变化,甚至感化了美国特工,让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甚至最终诱导他刺杀了肯尼迪,是苏联的大功臣!

  好家伙,原本“黑苏”的游戏和电影,现在反而给苏联做了一波正向宣传

  有人认为,相较于老一辈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这种宣传。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使命、没有仇恨、没有心理包袱,不需要完整全面的了解,苏联只是一个历史概念,只是一个调剂生活的要素而已。

  俄国科研靠考古,上个月已经坐实了

  

  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苏联丢掉理想之后,中国是全世界少有的几个大部分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国家。

  3

  2019年12月14日,是俄罗斯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的第二天。

  可能连主办方都没有想到,这场带有浓重红色气氛的音乐会成为了苏粉的狂欢节

  到场的忠实苏粉们都穿戴者自己“压箱底的宝贝”:有的穿着原品苏军礼服、作训服;有的佩戴了一身的原品勋章;校官的呢子大衣,将官的羔羊皮帽子在这里都不新鲜,甚至还有穿东德军服的!

  这布琼尼帽可以的

  他们有的军服笔挺、正襟危坐,宛如虔诚的朝圣者;有的三五成群欢声笑语,仿佛在享受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经过了2小时的精神洗礼之后,苏粉们走到人民大会堂外,意犹未尽。有人打起了苏联国旗,有人起了个调子,人民大会堂外上百苏粉自发唱起了国际歌

  这是一场庆祝中苏建交70周年的音乐会,可也是苏联解体28年的追悼会。亲眼目睹过的人都会相信,他们是真的喜爱那个逝去的时代

  一个资深精苏告诉我,3年前他成为苏粉的契机,是因为在文章里看到了一段话。

  1986年苏军工程兵司令员塔拉克诺夫将军,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曾有一番如此振奋人心的动员讲话:

  同志们稍息!大家都清楚自己的任务了。我和政委刚刚到屋顶上面去了一次,那里也没什么了不起!一切就绪,每个人到上面就铲两下然后赶紧下来,记住防护要领!每组十人,不要超过40秒!还是我先上去,然后是政委、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其他同志在后面跟着,注意安全。假期和黑海的疗养院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为了苏维埃祖国!

  这个精苏朋友告诉我,这段话一下击中了他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在我看来,这段话是一种经典的宏大叙事,简短的语言讲述了一群忠诚的社会主义战士为了集体献出一切的故事。

  这种宏大叙事包括了不仅仅是爱国主义,它完全超脱出了个人利益、民族、国家甚至意识形态的限制,是人类最理想化、最无私一面的集合。

  2020年之前,仍有许多中国人觉得这是不切实际的东西,是虚伪的难以落地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表面主义,背地生意的。

  去掉利益谈理想?怕不是活在梦里!

  可直到新冠疫情袭来,许多人才第一次认识到,苏联故事里那群无私无畏的英雄,原来就活在我们身边。

  2020年1月24日解放军医疗队奔赴武汉

  原来集体和个体不是冲突的,越是强调秩序和集体的国家,个人的牺牲就越是被衬托得伟大。

  相对于资本主义文化将人宗教化、工具化的做法,这种对人类力量和主观能动性的认同和歌颂,超脱了任何宗教。

  在中国这样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我们可以轻易从这样的故事中,感受到共鸣。

  苏联用它的死亡告诉我们,失去了社会主义的人民将会怎样。

  而真正健康的“精苏”,精的都不是苏联这个实体,也不是希望苏联回归,而是寄托了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朴素理想。

  就像那句话说的:别看苏联没了一堆人在那里怀念苏联,哪天苏联要是真的回来了,苏粉肯定第一个冲上去按住棺材板,把钉子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