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文/新潮观鱼】
今天的我们,似乎在感情的围城中,患上了一种“爱人困难症”。
当代青年大谈不想结婚,不敢结婚时,他们在惧怕什么?事实上,我们渴望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但成长教育中并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经营爱与情感:如何表达爱,如何寻找爱,如何避免在亲密关系中被爱人辜负,如何识别那些糟糕的人和隐秘的PUA……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和热烈的连接,是一种人类不需要被教会的本能,但如何爱,却已然成为了一项深刻的社会命题。
正因为如此,《再见爱人》第四季一出,迅速在全媒体平台上引发国民性共鸣和现象级讨论。节目的爆火,让本文多介绍一句节目内容都显得多余。大众从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要到综艺上离婚”,到几乎所有的影视和娱乐博主都在出解析视频,甚至漂洋过海在两岸三地、全球华人中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戏称为全球华人的春晚——看似疯狂的流量旋风背后是节目精准地戳中了人们心中的那个“点”,击中了我们对于爱的渴望与困惑,《再见爱人4》就好像是一面照向所有人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了无数对普通亲密关系中的“痛点”和“症结”。
《再见爱人》在“敢于”解题的过程中寻求婚姻的真相
直面真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敢于把婚姻的真相展现出来剥茧抽丝,试图解决某种社困境更是需要超凡的勇气。芒果TV在迎接这一轮“泼天”流量和全社会舆论的热议的同时,也必然承受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首先在三对夫妻的“样本”选择上,无论是让人抓狂的“爹味霸总”杨子,还是“支棱不起来”的过气网红留几手,这两对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公众人物的婚姻实际上折射出了每个普通家庭都极有可能面对的两种不健康境遇:一方不被看见而另一方习惯性控制,以及激情和事业的巅峰过去后如何重拾信任再出发。
而也许让制作团队始料未及的是,讨论度一骑绝尘超越前两位资深话题人物的嘉宾,却是知名度最低的第三队夫妇麦琳和李行亮。一方面,作为一个素人,麦琳受到了如汹涌海啸一般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芒果TV也被推进了质疑的漩涡——节目是在寻找“极端个案”来博人眼球吗?麦麦到底是“极端案例”吗?
当我们跳出舆论的喧嚣与狂欢,用客观和冷静的视角去看《再见爱人4》里麦麦的“炸裂”,会发现之所以我们对麦麦的言行产生比杨子还要强烈的“应激”,恰恰是因为,她是所有嘉宾中最具普世意义,最接近“真人”的样本——如果说,杨子在表演“大型行为艺术”,留几手在展示“奇葩说”,那麦麦一定是我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遇到不同的普通人。或者已经有人看到了,她只是作为相当一部分女性的缩影。我们正在口诛笔伐的女性,可能是你的妻子,你的母亲,你的女儿,你的姐妹,甚至可能是你自己。
那是什么造就了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讨厌的麦麦”?这个样本的背后是女性在成长中怎样的普遍困境?将镜头对准这个议题,是《再见爱人4》这档综艺在舆论的风暴中试图用一种冷峻却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去解答的过程。由此,芒果的“敢”表现在了敢于将议题进一步深化。观众不难看出,《再见爱人4》和前三季有了很明显的不同,可以说从1.0版本进化到了2.0版本:节目模式没变,环节没变,游戏没变,变化的是跨过风花雪月和阳春白雪,直指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实内核——平等、尊严、成长、钱,甚至是性。
“假定没有TA,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钱谁在管?”
“你有个人账户吗?”
前央视著名记者、评论员张泉灵对于几对夫妻的发问直指问题的核心。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看过节目和相关讨论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控制着金钱的,都是有一些过头的理直气壮。”
透过婚姻的表象直击亲密关系的核心,也同样击中了观众的内心,引发了真情实感的共振,正是《再见爱人》节目组的“敢”。
好的综艺是社会的文化公共品破题在其里,答案在心中
近年来,结婚难、离婚率高已经成为媒体上永恒的热点。当代年轻人的“自我”,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体认知在提高,大家更加渴望“看见自我”和“实现自我”,不愿意像上一辈那样仅仅遵循“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过一生。这一代人的学识、能力和眼界支撑着他们或更勇敢地追求“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或是在不健康的关系中觉醒,努力去改变,让亲密关系成为人生的能量来源而不是消耗自己的能量。
《再见爱人4》或许就是时代浪潮下的镜子,用真实的案例去给全社会一个“放大镜”和“透视镜”。在观察团嘉宾的分析和解读下,全员围观、思考、直面、交互……在“婚姻”“爱人”“亲密关系”的议题上,发生着思维的深刻激荡和碰撞,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可以让所有面对亲密关系的人们受益的公共产品——我们观察了别人的同时反思了自己,提出了观点的同时得到了答案。
“我们都需要学会从如何找到一个好伴侣,到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伴侣”。《再见爱人》的出现告诉更多的大众:婚姻出现问题并不是羞耻和难以启齿的事情,让观众和三对亲密关系的样本共同直面、反思、调试、经营,选择,让亲密关系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细胞。
节目是一个桥梁介质,而《再见爱人4》充分地发挥了具大众文化传播产品的功能:它带来了亲密关系的启示、提供了社会研究学的样本、甚至形成传播学的教案……它在第四季卷起更深的涟漪,恰恰是因为更务实地议题让更多元的声音在积蓄。
节目行至第四季,意料之中地带来了思维上的深刻激荡,但与此同时也势必带来一些非议:公众对个别嘉宾的审判,上升到对节目内容、甚至节目初衷的审判。但如果本身是一档好节目,它的价值会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体现出来,从过去三季和此刻的节目来看,这个IP值得信赖。
《再见爱人4》已经不缺乏热度、话题量。或许我们在情绪狂欢之后,需要跳出表层的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一个敢于直面解答社会复杂性问题的节目,它的价值和含金量也会历久弥新,如同一粒“琥珀”,定格时代的思潮和风貌,同时用自己的努力推动时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许,在这样的思想激荡之下,围观者和创作者正在一起塑造一个值得交给时代定义的作品,一起解答一个复杂深刻的社会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