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 message to:Telegram Me

Navigation Page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潘禺】

“密歇根州的A123已不复存在,这家公司拥有独特的技术,有潜力彻底改变全球的电动电池产业,而它确实做到了,但并非在A123的手中。这项电池技术曾经属于A123,由德克萨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国人开发,现在属于一家中国公司宁德时代,这家公司控制着全球约30.7%的动力电池市场。”

9月18日,在对中国企业进行了为期20个月的调查后,美国智库ITIF举办了一场专家研讨会,主题是“中国能否在先进产业领域进行创新”。美国众议员、众议院对华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伦纳尔 (John Moolenaar) 做出了上述这番发言。

穆伦纳尔的发言荒诞不经,错漏百出。

他声称,得到中共支持的某国有汽车企业,觊觎A123的技术,并在通过合资获得技术后,用国家补贴的电池充斥市场,无法竞争的A123发现自己面临破产,并被前述国企的控股公司收购。

他还声称,该国有汽车企业关闭了A123在美国的运营,解雇了员工,并将运营转移到了中国。现在,宁德时代正试图利用这项技术来主导世界的供应链。“宁德时代回到犯罪现场,在密歇根州建造一家新工厂,这家工厂得到了美国纳税人补贴,使用美国技术加深了我们对北京控制的供应链的依赖。”

穆伦纳尔随后表示“这些策略是不道德的,错误的,危险的。”但他的讲话本身正是充满着事实错误。这里先挑最重要的两个点:

第一,A123在2012年破产后,是被鲁冠球创始的中国民营企业万向集团收购的,而根本不是什么“中共支持的某国有汽车企业”。

第二,A123破产与产品重大质量问题有关,可以说咎由自取。宁德时代的技术主要依赖于其自主研发和本土积累。虽然宁德时代和A123都涉足磷酸铁锂电池领域,但它们的技术路线和研发历程是独立的,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由于穆伦纳尔对宁德时代的指控格外荒谬,这里再对宁德时代多展开几句。在技术路线上,宁德时代的核心优势是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大类,三元锂电池在能量密度上具有优势,为高续航电动汽车提供,而磷酸铁锂电池以安全性和成本低廉见长,宁德时代不断优化其制造工艺,成为大量中低端电动汽车的首选。

A123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起源于美国高校,但它的能量密度较低,因此应用场景上和宁德时代就有区别,A123更注重高功率、高安全性应用,如混合动力汽车、高功率电动工具,而宁德时代的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循环寿命更长,适合大规模纯电动汽车和储能需求。从电池结构看,A123是传统模组设计,应用集中于小型电池组,而宁德时代的CTP(无模组电池)技术,提高了体积利用率和整体效率。

穆伦纳尔的发言很有代表性,美国政要谈到中国的问题往往都是罔顾事实,自说自话。A123是美国资本主义创新神话的挽歌,是一个他们耿耿于怀的失败案例,事关全球瞩目的减碳大业、中美电动汽车竞争、供应链安全与制造业工作岗位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因而总是被翻出来,成为指责中国的话柄,也就特别值得我们好好辨析清楚。

所谓“中国掠夺美国知识产权”,已经是华盛顿朝野为数不多的共识。自A123消亡以来,特朗普发起了与中国的贸易战,拜登则基本萧规曹随了其对华政策,并以《通胀削减法案》为抓手,增加了大规模的政府补贴用于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美国能源部发放了数十亿美元资金用于新的电池技术开发,并要求在本土制造。A123深刻影响了今天美国的贸易和产业政策。

磷酸铁锂电池专利争议起源

围绕磷酸铁锂电池的争议,要从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讲起。

1883年,屡屡受挫的爱迪生认为可充电电池只是个传说。他写道:“在我看来,储能电池是一个噱头,是一时的轰动,是上市公司欺骗公众的一种手段。储能电池能够让人浮想联翩,它是股市骗子求之不得的完美伎俩……一看到有人开始研发蓄电池组,这些骗子赶紧使出浑身解数,撒谎行骗。”

爱迪生虽然没有在储能电池上成功,但他的方法,即虽然缺乏理论,但为了找到解决方案,可以系统地尝试各种想法,对电池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古迪纳夫就是这样的系统性尝试者。 

古迪纳夫在20世纪80年代于牛津工作期间,指导两位博士后助理不断测试氧化物,最终找到了合适的钴。锂钴氧化物(LiCoO₂)作为第一个锂离子正电极,大大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使得锂离子电池能够储存更多的电能。古迪纳夫此后不断吸引各种人才加入实验室,据说他自己没有亲自做过任何实验,所有实验都是由他的博士后助理和研究人员完成的。

来自日本电报电话公司 (NTT)的冈田重人,1993年来到古迪纳夫所在的德克萨斯大学,冈田的经费则由日本公司支付。古迪纳夫安排冈田坐在印度博士后阿卡沙亚·帕蒂旁边。帕蒂和冈田测试各种配方,他们最终找到了铁和磷的更优组合,这种新的阴极材料比现有技术更便宜且安全稳定。古迪纳夫当时不在学校,冈田重人将帕蒂的发现透露给了他的日本雇主,NTT紧接着就开始秘密研发这个配方。1995年11月,NTT利用帕蒂的研究方法,悄悄地申请了一项专利,然后开始游说日本的电子设备厂商,试探它们对新型的磷酸铁锂电池的兴趣。

直到第二年才发现的古迪纳夫,对他的博士后帕蒂大喊冈田是间谍,帕蒂却说:“对不起,他是我的朋友。”日本人和美国人竞相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德克萨斯大学代表古迪纳夫的实验室向NTT提起了案值高达5亿美元的诉讼。

麻省理工学院的蒋业明(Yet-Ming Chiang)揣测古迪纳夫的想法,然后申请了自己的专利。蒋教授声称自己通过改进,制造了另一种新型材料,并且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家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公司,也就是A123。古迪纳夫被迫进入另一个法律维权的战场。A123不断劝说一家欧洲的特别法庭撤销古迪纳夫的专利,2008年,该法庭果然照办,古迪纳夫的专利从此变成了 “免费大餐”,正是在2008年底,嗅觉敏锐的巴菲特斥资2.3亿美元购买了比亚迪10%的股份,比亚迪当时刚发布了一款由磷酸铁锂电池驱动的新型电动汽车。

德克萨斯大学最终和NTT达成了和解。NTT向这所大学支付了3000万美元。另外,该公司从它的日本专利中获得的任何利润,都要分一部分给该学校,这等于承认古迪纳夫的发明被侵权了。但是古迪纳夫没有得到A123的任何收益。

A123之所以能够打赢官司,就在于技术的改进。原理突破不等于能大规模生产并找到商业化的应用场景,制备和工艺仍有大量问题需要改进。

磷酸铁锂电池最初的充放电速度很慢,加拿大电力公司的科学家通过在磷酸铁锂阴极颗粒上涂上碳加以改进,而A123的蒋业明也在同时发表了论文,指出掺杂注入含有铌的微量金属化合物,可以帮助电子更快地移动,从而使电池产生更多的瞬时能量。A123将这一关键创新品牌化为“纳米磷酸盐”(Nanophosphate),能产生多两到三倍的即时电力。

从这段历史梳理不难看出,磷酸铁锂电池知识产权的掘墓人正是A123自己。而有记录可能剽窃了古迪纳夫的,是日本人,但这恐怕也说不清楚,毕竟冈田重人和支持他的印度人帕蒂才是实验的实际完成者。

在锂电池技术的发展史上,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比如古迪纳夫在牛津期间和合作者,南非人萨克雷。有一次,古迪纳夫和萨克雷在走廊上散步时说:“这个电池材料发明可能产生商业价值”。尽管两人都还不清楚这项发明的应用方法,但是萨克雷在给南非的主管打电话时仍旧转述了古迪纳夫的话,随即几位主管连忙赶到伦敦。他们起草了一份专利申请,在发明人那项中,萨克雷排第一位,随后是古迪纳夫,他的身份是指导研究员。专利的所有者是南非发明发展公司,这是南非政府位于比勒陀利亚的实验室下属的知识产权(IP)部门,而萨克雷就在这个实验室挂职。此后,关于谁在这项材料发明上承担了主要职责,萨克雷和古迪纳夫各执一词。

A123陨落的真正教训

2009年,奥巴马政府向A123提供了数亿美元的资金,但当时美国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不足。A123生不逢时,撑到2012年最终申请破产。这家公司的失败,与同样在政府资助后破产的加州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Solyndra一样,成为美国政府浪费的象征。A123前首席执行官戴夫·维奥(Dave Vieau)被指责为“那个偷了政府所有的钱的家伙”。

A123曾得到奥巴马政府的支持 《彭博商业周刊》

如今穆伦纳尔这样的美国议员,又因为A123的陨落而耿耿于怀,污蔑中国。但最应该反思的,是美国政府自己。2006年比亚迪就已经在纯电动汽车F3e中展示了“世界第一款铁动力电池ET-POWER”,致力于铁锂电池商品化,并在惠州动工兴建量产铁电池的基地。曾毓群创立宁德时代则是在2011年。当中国和美国都在抓住机会培育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时候,是谁没有坚持下来?

在金融危机期间,布什向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抛出救命稻草,由联邦政府收购股份,车厂们开始宣布建立使用A123电池的电动汽车系列。奥巴马更是给出了高达百亿美元的《复苏法案》和ATVM专项贷款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A123赢得美国能源部2.49亿美元拨款,用于在密歇根州建设两家制造工厂。

但A123没有等到与全球电池制造商大施拳脚竞争的那一天。克莱斯勒被从美国政府手中又卖给了意大利汽车公司菲亚特,其电动汽车部门在2009年夏末被关闭。克莱斯勒将菲亚特500电动迷你车的生产合同授予了三星电子和博世,而通用则将雪佛兰Volt订单最终给了LG化学。失去了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两大客户,A123就要开业的密歇根新工厂一下子找不到足够的业务。这才是A123选择与中国的汽车公司成立合资企业的导火索。

而将这家磷酸铁锂路线领军企业推下悬崖的,则是产品质量问题。2012年3月,一辆售价10万美元的菲斯克Karma在试驾时突然熄火,其电池组正是由A123生产。调查结果是一些软包电池没有密封好,导致电解液泄漏,因此可能导致电短路。A123从五家主机厂召回产品,召回的成本还是次要,由于产品质量受到质疑,A123的项目融资枯竭,重要客户流失。

终于,破产的Solyndra,获得政府资助的特斯拉和A123,一起都成了共和党打击奥巴马清洁能源议程的措辞。在资产公开竞标后,A123的资产、专利和技术卖给了出价最高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万向集团。这次收购得到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批准,审查这笔交易的美国海军退休指挥官、奥巴马政府前国家情报总监丹尼斯·布莱尔上将,当年在《政治》杂志发表专栏文章,支持万向的收购,布莱尔写道:“有许多敏感技术是美国应该保护的,但锂离子电池制造不在其中。”

世上没有后悔药,如今当福特拿出大得多的投资,与宁德时代又要在密歇根州建造一座电池工厂,无疑是一个深深的嘲讽,刺痛着美国政客们的敏感神经。但穆伦纳尔的发言显示,他们根本没有吸取A123陨落的真正教训。

其实美国媒体对此是有清醒认识的。彭博社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本可以致力于一场更长时间的博弈,而不应该让一项潜在的突破性技术,或者一家试图将该技术商业化的年轻公司,在自由市场的反复无常中自生自灭。美国本应该培育和保护一个不可避免会遇到试错成本的新兴产业。事后来看,A123事件可以作为在与中国竞争的时代,改变美国资本主义正统规则的一个案例。”长期在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电池技术商业化的杰夫·张伯伦也说得很好:“美国自有产业方针,我们的政策就是——没有政策。”

在中国,因为A123的倒下,当年难免也有许多人对政府产业政策生出怀疑。在《风雨潇潇,天命昭昭——中国锂电激荡三十年》一文中,心智观察所就找到了当年一篇题为《规划已死》的报道,文中称:“跨度为8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在颁布一年后已实际宣告死亡。这是警钟,不是挽歌”。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继续前行。在A123倒下前的2010年夏天,当时的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参观了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谈到汽车时,万钢部长说自己对各个工业国家之间正在开展一场竞赛的说法表示认同。万钢在和美国专家交流时提到几个数据:“首要目标是占领第一个1%的市场份额(15万辆电动汽车),那样将能证明这项技术的价值。基于此,3~4年后市场份额达到10%将不是难事。”万钢提到2015年的目标是100万辆,这个数字被美国人认为是震慑竞争对手的虚张声势。

A123的质量问题固然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这不是其失败的根源。电池厂商要面对早期技术成本较高的困境,加上市场推广遇到的阻碍,财务状况在初创期一定是岌岌可危的。只有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才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而成本控制一直是美国工业企业的难题。

万钢给出的数字并不是为了吓唬美国人,而是中国产业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验证了技术的市场价值后,就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帮助企业渡过前期的成本困境。把钱撒出去的根本目的是把规模做上去,规模化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当时电动汽车市场需求还没起来,正因为中国50万乃至100万一辆大力补贴城市的纯电动公交车,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才能渡过成本困境期。

A123根本没有渡过成本困境期就下了牌桌,是资本主义优胜劣汰规则的“市场失灵”。而美国政客咬住的知识产权问题,A123其实相当重视,为保护A123专有的磷酸铁锂阴极粉,其上海工厂被分成两栋建筑,进出受限,没有中国员工可以看到整个过程。想想A123的结局,这真是充满讽刺。

穆伦纳尔参加ITIF的研讨会,继续拿知识产权来污蔑中国,则完全是睁眼说瞎话。他起码该事先看看ITIF自己总结的一些数据:中国实体在电力推进技术领域的全球专利份额已经从2010年的2.4%增加到2020年的26.9%,中国机构占电池领域高影响力研究出版物的65.4%,大大超过美国机构的11.9%。2021年,中国机构在汽车工程领域发表的论文引用次数前10%的出版物超过了欧洲机构。中国锂电产业的创新背后,依托着自己的大量基础科研积累。

前A123的成员后来纷纷创立了新的电池公司,包括蒋业明的Form Energy Inc和获得比尔·盖茨投资的Our Next Energy(ONE),密歇根州给ONE公司提供了至少2.2亿美元的现金和税收减免,用于在底特律建造电池制造工厂。而根据《削减通胀法案》,ONE公司在密歇根州生产的每个105千瓦时电池组,将获得高达6500美元的政府补贴。美国政府在重拾起补贴政策,但电池竞赛中,美国还有机会吗?美国这台由自由市场和股东资本主义驱动的创新机器,为什么在锂电技术革命中落后了?今天美国重拾起保护主义产业政策,规定“在美国政府支持下开发的新技术产品,只要可行就在美国制造”,真的能奏效吗?

今年前七个月,宁德时代占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产量的38%,位居第二的比亚迪占16%,而前十名中没有美国公司。从全球产业潮流的定位看,中国锂电的地位,取代的是日韩阵营,所谓“中美电池竞赛”,早已是一个只有美国人才会提出并关注命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