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子凌】
面板的战争,向来只有一条胜利法则:卷。
面板是个高度标准化的产品,技术上拉不开明显差距,谁便宜买谁。因此,各家面板厂往往会不计成本地投产,尽可能摊薄成本,从而发动价格战卷死对手。
其惨烈程度,不亚于给每个竞争者划道口子,看谁先失血过多。
因此,每一位成功掀翻巨人的“后进者”,都满身泥泞、在生死线上反复横跳,并忍受过漫长的冬天。
九十年代中期,韩国厂商击败日本成为LCD面板霸主。为了这场胜利,三星付出了长达7年的亏损。然而,韩国人刚躺平没几年,中国人又点燃了战火,宣布“面板战争第二季”开幕。
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面板厂,在神秘力量的加持下,踏上了玩儿命梭哈之路。
2008年,合肥停掉了地铁项目,拿出60亿元驰援京东方,用于建设我国第一条高世代LCD生产线。这一年,归属合肥地方的财政预算收入,只有161亿元[1]。
双方一边流血梭哈,一边你一拳我一拳,缠斗了十余年。终于在2021年,三星退出,LCD战争落幕。同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面板生产国。
然而,十余年鏖战、上千亿元投资换来的胜利果实,正渐渐“过气”。过去几年,LCD面板的市场份额,不断被下一代的OLED面板挤压。在新战场,韩国人又占据了主动权。
前些日子,三星CEO甚至公开放话:随着行业转向OLED,韩国预计将于2027年重回全球第一大面板生产国[2]。然而,韩国人的面板复兴之路,注定不会走得太轻松。
因为,熟悉的故事正再次发生:中国面板厂商又追杀过来了。
无尽的洗牌
不同于格局稳固的芯片行业,面板极其特殊,这里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权力的游戏”。
面板产业的第一次权杖转移,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彼时,美国的面板厂率先研发出了LCD显示技术。然而,在传统CRT面板市场掌控雷电的美国人,压根没看上前景不明的LCD,转手卖给了日本的夏普。
形势迅速开始逆转。第二年,夏普推出了首款LCD电视,并引领了日本厂商集体投资LCD产线的热潮。
日本面板厂商开始登上时代舞台的中央,并迅速蚕食CRT面板份额;同一时间,“面板产业”一词渐渐从美国人的辞典中消失了。1994年,日本LCD面板占全球94%市场份额,一统江湖。
90年代夏普便携式LCD电视机广告
美国面板厂的悄然落幕,揭示了面板产业残酷的一面——只有短暂休战,没有稳坐的王位。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面板产业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是颠覆性创新。
第一代的CRT技术,利用了高速电子束,激发屏幕上的荧光材料来实现发光。上世纪末流行的“大屁股”电视,用的就是CRT屏幕。
然而,第二代的LCD技术,直接改为依靠底部的背光层发光,并通过液晶层来调节光线,从而实现不同的色彩。
第三代的OLED技术,干脆取消了背光层的设计,直接使用有机材料自主发光。
从发光原理到制造工艺、原材料等环节,三者不尽相同。过去几年,面板产业虽涌现了不少新名词,但本质上都是过渡技术。例如苹果Vision Pro所使用的Micro-OLED,更多是对OLED技术的一种拓展。
由此可见,面板行业每变更一次打法,都要掀一次桌子。美国厂商选择墨守成规,最终连人带锅一起被掀翻在地。
然而,面板产业不止有一种“弯道超车”的方式。除了及时切换到新赛道之外,后发者还可以选择中途参赛,直接从半程开始跑。
在90年代后期,韩国厂商三星和LG通过直接投资高世代LCD产线,打了日本一个措手不及。
一般来说,产线代数越高,它的玻璃基板尺寸越大,切割大尺码面板的基板利用率就越高,进而拉低成本。后发者没有低世代产线这身“累赘”,一举押注高世代产线,反而能对先行者实现降维打击。
三星在苏州的LCD产线
21世纪后,中国加入战局,也是瞅准高世代产线轮番激进扩产。
无尽的洗牌与血酬,可以说是“Chaos is a ladder(混乱是阶梯)”这句台词的真实写照。
大陆厂商取得LCD面板的胜利后,日本偃旗息鼓。韩国人则一边关闭LCD产线,一边抓紧转投OLED,准备发起第二次技术洗牌。
2022年,三星、LG两家韩国面板厂吃掉了80.2%的市场份额,又一次成为了战争的主导者[3]。除此之外,三星还是小屏OLED市场的领头羊,而LG在大屏OLED市场极具影响力。
然而,中国面板厂的反攻速度,大大超乎了韩国人的预期。尤其在部分细分市场,攻势尤为凶猛。
AMOLED由于显示性能更强,是主流的OLED背板驱动方式之一。市场调查公司Omdia的数据显示,2018年时,三星、LG两家韩国面板厂的AMOLED TFT背板产能合计占比高达86%,而中国大陆只有11%。
待到2023年时,中国大陆的AMOLED TFT背板产能占比迅速增长至43%,足以与韩国分庭抗礼[4]。
而高歌猛进的背后,是一个现代版“十载寒窗终成名”的故事。
鏖战的法则
曾经最有希望称霸OLED市场的,其实是日本。
2000年初,日本厂商早于三星一步研发出OLED技术。但彼时,日本仍未走出LCD失败的阴影,无力发起下一轮产业洗牌。另一边,三星却积极推动产业化进程,并于2007年首次实现OLED面板量产。
2020年前后,眼看着OLED战争愈演愈烈,日本想卷土重来,却又因缺钱而无力抗争。
例如JOLED公司继承了松下和索尼的面板遗产,拥有印刷OLED技术,在生产大尺寸面板上具备成本优势,一度被认为有潜力与LG抗衡。
然而,JOLED穷到连购买设备的钱都拿不出来。
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理念,JOLED决定效仿英国芯片公司Arm的模式,找中国的TCL华星搞技术授权:由JOLED提供核心技术,TCL华星出钱出设备实现量产。
日本面板界的另一大希望JDI公司,也选择抱紧中国人大腿,与惠科电子达成了授权合作。
尽管如此,JOLED依然无法在残酷的竞争中幸存,最终于2023年宣布破产。
日本面板产业的二次失败,证明了“弹药充足”的重要性。想要在面板产业逆风翻盘,首先要家底够硬,通过大规模投资留在牌桌上,这往往需要数以千亿级的大规模投资。
目前,中国厂商对OLED面板生产线的总投资已经超过6000亿元,约等于一个二线城市一年的GDP,产线布局超过20条[7]。
仅以京东方最新投资的8.6代线来看,单条产线的投资金额就达到了630亿元——相当于京东方自2011年至今的净利润总和。
除此之外,中国面板厂能迅速反扑,还得益于庞大的终端市场源源不断注入订单。
科技行业有这样一条规律:面板产业和下游电子产品的主导者,往往集中于同一个市场,两者会同频变化。
90年代初期日本主导LCD时,索尼、夏普等日本电视品牌称霸全球;随后韩国面板成为新的LCD时代霸主,三星也超越日企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厂商。
而到了中国LCD产业爆发的节点,以海信、TCL为代表的中国电视品牌已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对于一个投资巨大且漫长的行业来说,庞大的下游市场意味着长期、稳定的需求,可以让上游厂商有足够的动力忍受大出血的阵痛。
TCL传记《万物生生》很好地总结了,拥有一个稳定而庞大的下游市场的重要性:即便无人光顾TCL华星的面板厂,只靠自家彩电的需求,也足以消化掉一座工厂的产能[8]。
因此在2017年,当苹果首次在iPhone X上引入了OLED面板,引发行业爆发性增长时,中国面板厂商可以放心加速投产。因为小米、华为、OPPO、Vivo等中国手机品牌,可以稳稳承接住这些产能。
如今,在主要国产品牌的AMOLED智能手机中,面板国产化率已达到惊人的85%[9]。
与此同时,近年市场膨胀飞快的中国新能源车,也提供另一条增长曲线。蔚来ET7等车型的中控屏,均来自京东方的柔性OLED产线。
尽管三星与LG仍占据着OLED产业的大半壁江山,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厂商已经在OLED战争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然而,对于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工程师来说,这场胜利大概并没有那么酣畅淋漓,因为它来得实在太迟了。
30年的长跑
一个产业的进步,其实远没有人们想象中这么快。
前两代的面板战争,中国大陆都没赶上趟。2000年前后,中国面板产业曾斥巨资收购了三家公司的CRT业务,刚买来就过时了。
后来,等到中国厂商意识到LCD技术的重要性时,LCD战争也已步入下半场。
为了这些过时的技术,中国面板厂付出了大量真金白银。
以京东方为例,在利润最高的2021年,净赚了约260亿,但十多年来的产线投资早已超过3000亿。而我们的代价也不单单是产线投资,还有无数熬秃头发的研发工程师、辛苦劳作的产业工人,以及每个在京东方上亏钱的股民。
在有底气挺直腰板之前,中国面板厂经历了长达30年的长跑。
京东方的产线
背后的“难”,一方面来自面板产业本身的残酷性,另一方面则来自海外竞争对手的打压。
2005年时,深圳政府曾计划投资京东方,建设一条高世代产线。消息一经传出,日本夏普当即跑去深圳游说,成功踢掉了技术落后的京东方。后来,上海的上广电准备与京东方合作时,夏普又去游说,京东方二度出局。
直到京东方遇见了坚定押注的合肥,我国第一条高世代LCD生产线才终于呱呱坠地[1]。
2009年,京东方新产线投产的消息一经推出,LG、三星一改往日的封锁态度,集体来大陆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目的只有一个:
打压中国大陆的面板产业,封死技术上升通道。
然而,所有这些投入与坚持,都是有意义的。一个冷知识,在京东方、TCL华星等国产面板厂崛起前,科技新闻上最流行的词,叫“缺芯少屏”。
TCL的工厂
例如在2009年,全球一半的彩电都印有“中国制造”的标签。彼时,面板却是我国第四大进口商品,仅次于石油、铁矿石、芯片,贸易逆差高达1487.96亿。
全球产能被联手垄断,可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其他玩家可以轻而易举剥夺中国大陆制造业的利润:联手控价就好了。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2001年至2006年间,韩国的三星、LG与台湾地区的友达、中华映管等六家企业,秘密召开了53次“晶体会议”,探讨如何操纵卖给大陆的面板价格。面对恶意抬价,大陆彩电企业只能向新闻记者大倒苦水。
后来的诉讼结果显示,六家企业销售的高价LCD面板数量高达515万片,违法所得合计两亿元人民币[10]。
如今,韩国面板厂又开始故技重施。
原本互为竞争对手的三星和LG,最近在韩国政府的撮合下达成联盟:LG作为全球唯一能够生产83英寸OLED面板的厂商,将向三星提供83英寸面板,以支持三星推出这一尺寸的超大电视。
如此酣战三十年,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中国大陆才基本实现了“面板自主”。然而,战争远未结束,我们只是拿到了一张不算过时的入场券。
这些努力的价值在于,让下游的终端厂商,终于第一次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在科技行业,“有选择”从来都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
参考资料:
[1] 置身事内,兰小欢
[2] 三星显示:2027年韩国将从中国手中夺回最大显示面板生产国地位,集微网
[3] 走到悬崖边的日本面板产业加强中国依赖,日经中文网
[4] “芯机遇”系列:OLED产业链国产化进程加速,全尺寸应用空间广阔,中金点睛
[5] Samsung Display:十一年,三星柔性OLED屏成功的秘密,中国三星
[6] 日本JOLED联手中国TCL是想学ARM,日经中文网
[7] 全球显示面板龙头新时代发展更进一步,万联证券
[8] 万物生生:TCL敢为40年,秦硕,戚德志
[9] OLED国产化进程走到哪儿了,中金点睛
[10] 韩国三星等六家境外企业实施液晶面板价格垄断被查处,Reuters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远川科技评论”,观察者网已获转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