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专栏

演过《大空头》的 Thaler 拿了诺奖,他是行为经济学真正的奠基人


关于 Richard Thaler 得诺贝尔奖,先说一件小事,是我的个人经历。2013 年诺贝尔奖颁给了 Fama, Shiller & Hansen,而之后的实验经济学课上正好讲到了 Thaler,当时老师直接说 Thaler 前几天拿了诺贝尔奖……显然老师是没有看新闻的,但从这件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Thaler 拿奖是有多么众望所归——不看新闻,我就敢说他得奖了。

Thaler 为什么能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刚才在微信群里 @剑桥桥头 贴了另一位行为经济学大咖 Colin Camerer 的推特:预测 Thaler 得奖,其中一个原因是“fingerprints in all areas of behavioral economics”,此言不虚。事实上,在所有除去 2002 年已经得过奖的 Kahneman 之外的所有行为经济学家当中,Thaler 可以说是最有资格得奖的一位了,这是因为,他是行为经济学这个学科真正的奠基人

要说这个,得从行为经济学的“创业史”说起。

行为经济学这个自学科在经济学江湖中站住脚有两件里程碑事件,而这两件事都与 Thaler 有关。第一件事是,你们知道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行为经济学的学术会议是在哪里开的吗?就在 Thaler 所在的芝加哥大学。第二件事是,1986 年,Thaler 在科普向第一期刊 JEP 的中开设了一个叫做 “anomalies”的专栏,每期由一些行为经济学家来写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不能预测的经济现象,且试图通过综述行为经济学论文来说服读者接受关于这些现象的“心理学解释”。行为经济学从此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流派正式有了自己的阵地。

行为经济学这个学科的首创应该是在 1979 年,这一年 Daniel Kahneman 和他天妒英才的合作者 Amos Tversky(下文简称二人为“KT”)横空出世,以两名心理学家的身份在 Econometrica(最顶尖的综合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那篇跨时代的作品《前景理论》。这篇文章至今在经济学论文的引用数量上高居 Top 3,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中的经典。从此,以“incorporating psychological facts into economic models”为宗旨的行为经济学这个学科算是真的建立起来了。

但是,这个学科从建立到真正被经济学家所接受,其实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而弥补这个沟壑的工作,与 Thaler 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刚刚我发了一条想法,说:

新科诺奖得主 Richard Thaler 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面记述了这样一则趣事:“几年前 NBER 的一个会议上,我是这样给巴罗解释(行为经济学)的,我说他的模型假设决策者和他一样聪明,我的模型假设决策者和我一样傻。他很认可。”

一个学科费尽心思要获得“主流”们的认可,还要用这样“屈辱”的方式……不过现在,整个经济学领域对行为经济学的排斥已经几乎为零了,这些努力有了回报。

2014 年的思想史专著《Behavioral Economics: A History》当中是这么说的:

当来自心理学的实验结果被实验经济学家 Grether 和 Plott 在经济学领域中被证实之后,经济学家们变得不再介意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使用心理学的发现了。在实验经济学家之后,新一代经济学家,包括 Werner De Bondt,、Lawrence Summers(前美国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校长——笔者注)、Robert Shiller(2013 年诺奖得主——笔者注)和 Andrei Shleifer,开始将实验结果应用于金融市场当中。更加知名也更早的贡献者是 Kenneth Arrow 和 Richard Roll。但在这群经济学家中,最活跃也最有影响力的一位莫过于 Richard Thaler——一位来自罗切斯特大学的商业经济学家。

写出前景理论的 KT 是心理学家,不是经济学家,从 1979 年这篇文章就能看出,他们只是挑战了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期望效用定理,但老派的经济学家对此的态度往往是“so what?”如果不告诉我们怎么用你的理论,现有的理论错了那又怎样?其实 KT 他们两个也并不是特别清楚如何将这些心理学元素融入到经济学理论中去,而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的人就是 Thaler。1980 年,Thaler 在 JEBO 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通向一个消费选择的实证理论》的文章,这篇文章中,Thaler 一口气提出了包括:自控问题、沉没成本、禀赋效应、后悔厌恶等等一系列被后继的科研人员研究了个底儿朝天的主题,一举打破了充分考虑心理学典型事实的经济学理论无法应用的刻板迷信。

我看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我立刻反应到这个颁奖词其实是按照 Thaler 自己两千年的一篇就叫做“behavioral economics”的综述论文写的,而这篇文章的另一位作者,就是《稀缺》这本畅销书的作者 Mullainathan。在这篇文章中有一节叫做“Three Bounds of Human Nature”,总结出真实的人与经济学模型中的“决策者”之间表现出的三重差异:真实的人有有限的理性、有限的意志力和有限的自私。诺贝尔奖委员会介绍 Thaler 的成就的时候就是按照这个结构来介绍的。不过受篇幅所限,我无法介绍 Thaler 在“all areas”中留下的“finger prints”。所以挑六篇经典的文章介绍给大家吧:

  1. 1985 年与 De Bondt 合作的《金融市场反应过度了吗?》,发表于 Journal of Finance。这篇文章攻击的靶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有效市场假说”,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所有的信息都会被反映到价格里,所以你怎么买股票期望收益率都是一样的(具体请参见我四年前的答案:陈茁:201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Eugene Fama、Lars Hansen 和 Robert Shiller 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做出哪些贡献?)。通过数据分析,作者发现并不是这样,真实的投资者对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会做出过度反应——市场中的交易者因为有限理性,所以产生了情绪化的认知偏差。
  2. 1985 年在 Marketing Science 上发表的《心智账户与消费选择》。这篇文章正式地理论化了心智账户(mental account)这个概念:人并不是把所有的损失和收益放在一起来计算的,而是把它们放进不同的账户中单独计算。通过这个假说,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总是要考虑沉没成本、为什么丢了一张电影票就不会再买了但丢了和电影票等价值的钱却还会买电影票等等等等现象(参见:五块钱丢了不心痛,为什么用五块钱买的甜筒掉了就很心痛呢?)。甚至,与前景理论结合起来还能得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比如,好消息要分开说,坏消息要一起说。
  3. 1990 年在 JPE 上发表的《对禀赋效应和科斯定理的实验检验》,与 Kahneman 和 Knetch(一对儿老 K)合作。这篇文章的靶子是科斯定理:无论初始分配如何,经过交易最终的分配结果是一样的。作者设计了一个实验,先让 24 名被试者报告商品(杯子)的主观价值,然后取定中位数为市场价。此后,24 名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有杯子(卖方),一组没有(买方),但有钱。此时,根据预测,交易的频率的期望应当是 6,但实验结果是交易的数量显著低于 6。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决策者有“禀赋效应”,也就是人会敝帚自珍,一件物品是自己的和不是自己的两个情况下估值是不一样的(WTA≠WTP)。
  4. 1986 年在 AER 上发表的《逐利过程中的公平约束:市场中的权利(entitlement 是这么翻译吗……)》,合作者还是上面那“一对儿老 K”。人们为何痛恨发国难财的黑心商人?为何厌恶雨天涨价的出租车司机?作者给出了一个解释:人们将公平的分配视为一个参照点,并因为损失厌恶而拒绝“有利自己”但不公平的交易机会。这个问题我之前写过答案,参见:陈茁:商品进价上涨后,商店主将存货也涨价卖出,这合理吗?
  5. 1995 年在 QJE 上发表的《短视损失厌恶与股权溢价之谜》,合作者是 Bernatzi。股权溢价之谜是资产定价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谜题,它的意思是,经过测算,要使股票收益率像现实中这么高,人们必定极度厌恶风险(股票收益率一部分是对人们厌恶风险的补偿)。传统的解释包括了相对收入假说、习惯形成等等,但这篇文章的两位作者另辟蹊径,将股权溢价之谜归因于“短视损失厌恶”。因为损失厌恶,所以赚一块钱再赔一块钱不如不赚不赔,同时,投资者评价自己是赚了还是赔了需要一个时间窗口或者“盘点周期”,这是心智账户理论告诉我们的。损失厌恶加心智账户决定了,人们越频繁地评价自己是赚是赔,越容易把自己弄得很不爽,于是要投资一支股票其收益率必须很高很高才行。
  6. 1981 年在 Econometrica 上发表的与 Shefrin 合作的《自我控制的一个经济理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叫做 plannner-doer model 的东西,这也是后来很多人用 dual system model 来分析自控问题的雏形,不过第一个提出这个思想的经济学家则是 2005 年已经得过诺贝尔奖的博弈论大师托马斯·谢林。这篇文章的思路很简单,它把人的决策视作了一个思想与身体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思想做计划,但却不能亲自行动,必须委托身体来做,但身体只想要舒服,于是出现了自控问题。

仅就 Thaler 对于行为经济学的贡献来说,这六篇文章应当是最重要的。不过好处是,它们都能从业界良心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行为经济学新进展》和《行为金融学新进展》中被读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一读。

1980 年代开始,Thaler 在很多期刊上发表了若干篇行为经济学论文。我简单 Google 了一下,Thaler 引用数量超过 1000 的文章或者著作有接近 30 篇,除了大家能在书店里买到的《Nudge》、《Misbehaving》和《The Winner’s Curse》这三本书之外,仅论文就有 23 篇。

另外,你可能不知道,Thaler 还是行为金融领域真正的创始人。

除了这些论文,诺奖委员会还提到了 Nudge 和 Saving More for Tomorrow 这两个应用性的经济政策项目,说实话,对此我不熟悉,还是留给熟悉的盆友们来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