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专栏

以為取了個洋氣的英文名,其實聽上去跟「李建國」差不多


首先要解釋一個概念誤區。中文裡除了貶義字(“壞”、“惡”、“狠”、“凶”等),其他大都可以做名字。如果我喜歡“光明”這個概念,可以叫“光”、“明”、“亮”、“閃”、“皓”、“暉”、“昭”、“璨”、“煜”等等,沒人會覺得奇怪。“王昭璨”、“王閃閃”只是比“王明暉”少見一點而已,不會引來特別注意。

而在英語國家,只有很少一部分詞被拿來做名字,且基本都是專做名字、不出現在其他表達里的。如果我喜歡“光明”這個概念,可選的只有 Alina、Dawn、Ellen、Lucy、Phoebe、Thea 等幾個名字。日常表示“光明”的詞,例如 Light、Bright、Luster、Sheen、Shimmer、Glimmer、Sparkle,美國一年幾百萬新生兒幾乎沒有叫這些名字的(人數小於五)。

那麼你會問:英語國家的人豈不是重名特別多?

還真是如此。

以為取了個洋氣的英文名,其實聽上去跟「李建國」差不多

美國每年有幾百萬新生兒,政府會統計新生兒的名字。如上圖所示,老一輩美國人有 20% 都叫當年最流行的五個名字之一,一半人都叫當年最流行的 20 個名字之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連續多年有 6% 的新生女孩都叫 Linda、6% 的新生男孩都叫 James。

這種“名字爛大街”的趨勢在年輕一代中已經消失,不過年輕一代還是有很多人重名。下圖顯示,最流行的 100 個名字覆蓋了美國一半的年輕人,最流行的 500 個名字覆蓋了近八成。最近幾年叫 Emma 的一直都超過 1%。

以為取了個洋氣的英文名,其實聽上去跟「李建國」差不多

綜上所述,英文名和別人的一樣是“常態”,別人從來沒聽過才是“奇怪”。

那如何避免名字“爛大街”呢?

我們可以在美國政府的統計網站,找到我們的出生年份,在排名 100 和 1000 的名字之間找,這樣名字既不會誰都沒聽說過,又不會很容易和同學或同事的重複。

假如我們 2000 年出生,按此方法找名字,當年第 501 位流行的女名是 Nora,接著是 Sylvia、Kailee、Carrie、Elaina,男名分別是 Leon、Jamie、Adan、Eugene、Stanley,感覺都是好聽、合適所有人、且不會爛大街的名字。

如果你想起英文名是為了在英語國家生活更方便,又或者是應國內英語老師要求,那按照上述方法就好,名字既(相對來說)有特色又不會太奇怪。

此外,還要避免年代感過重的名字,好比中文裡的“李建國”、“張援朝”

美國人起名愛趕時髦,很多名字只是火幾年、此後無人問津。比如 Larry,美國人一聽就覺得是個爺爺輩的,而 Mark、Jason 則是年輕小伙或中年大叔。也不是說 2000 年出生的就不能叫 Larry,只是那感覺有點像 2000 年出生的中文名叫李建國。

以為取了個洋氣的英文名,其實聽上去跟「李建國」差不多

同理,女生名字也有很多年代感十足。像 Barbara、Dorothy、Mildred 這種名字一聽就有奶奶的感覺,而 Ashley、Jessica、Sarah 則是八零九零后。所以起名的時候可以查閱該名字的年齡分佈,避免一些年代感太重的名字。另一種思路就是起一個經典的名字,例如下圖中的 Elizabeth(黑線),永不過時。

以為取了個洋氣的英文名,其實聽上去跟「李建國」差不多

也有再一次流行起來的老名字。例如上圖中的 Emma(藍線)或下圖中的 Violet,都是七八十歲的人在用、最近十年突然又流行起來的名字。

以為取了個洋氣的英文名,其實聽上去跟「李建國」差不多

那麼年代感強的名字有哪些呢?有美國人計算過每個名字的一時流行程度,排名前面的就是人口數突然升高然後迅速下降的名字。計算方法如下:

以為取了個洋氣的英文名,其實聽上去跟「李建國」差不多

排名前列的、也就是年代感強的名字如下。可以看出,一時流行的女名比男名多很多。如果對 Gladys、Dewey 這些名字沒有特別偏好,可以盡量不選擇它們。

以為取了個洋氣的英文名,其實聽上去跟「李建國」差不多

名字除了會透露性別和年齡,還會體現其他什麼方面?

由於歷史原因,有一些名字和某個年齡段、某個地區、某個民族 / 種族、某個宗教的人聯繫緊密。雖然不是每個名字都有明確指向,但不熟悉英語國家文化的我們,還是應該做好功課、避免踩雷。“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名字”可以參考年代設定為“21 世紀”的美劇、電影。雖然不是所有 Serena 都是《緋聞女孩》里那個性感女孩,雖然不是所有 Dianne 都是《傲骨賢妻》里那個幹練的合伙人,但編劇給這些人起的名字最少不會和角色定位相差太遠。如果你不知道該叫什麼,可以參考娛樂作品里比較常見的名字,例如一個年輕女生叫 Serena 是很合適的。

開頭字母也需要考慮嗎?

在英語國家學習工作,可以考慮一下名字開頭字母和姓氏開頭字母的組合你是否喜歡。很多學習和工作中的溝通需要用到 initials,即“姓氏開頭字母 + 名字開頭字母”或者反過來。如果你叫 Bob Shen 或者 Sarah Bai,別人郵件里稱你為 BS 或者 SB,你都會覺得彆扭。

在中國學習工作的朋友,需要注意什麼呢?

不建議選 Angelique、Jeremiah、Meredith、Kirsten 這種中國人容易讀錯的名字。你自己念起來可能挺酷的,但名字常會被別人讀錯。

如果我非要追求“含義特別”呢?

英語國家的大趨勢也是名字越來越獨特,有自己造詞的,有追星的。不過還是非常不建議大家翻英文字典或者英文名網站。

起英文名的時候,我們通常都剛接觸英語國家文化。所以自己找到的“獨特”名字很可能是“奇怪”名字,當地人不知道怎麼讀或者該名字有不好的含義,這樣就完全失去了起英文名的意義。

如果是為了出國學習工作而起英文名,其實大可以用自己中文名的拼音。以前的移民為了融入主流社會,很多都改了自己的姓和名(Anglicized their names),但現在因為移民的增多、主流社會的包容,改名字的漸漸變少

用拼音名的好處就是“含義特別”,且不會出錯。你的中文名肯定有常見英文名表達不了的意思,別人叫你中文名(如果能讀對的話)也更親切。

在如今這個網路年代,名字比較特別還有利於個人品牌建立,不會谷歌搜索出現幾十個不是你的 Henry Wang。

壞處當然也有很多,例如找工作、申請學校遞簡歷的時候會受歧視,這是在世界各國被多次重複的實驗結果。英文名的申請人遞簡歷后收到僱主電話的比例比遞同樣簡歷的拼音名申請人要高。

各種場合需要反覆拼寫名字也是麻煩事。電話里經常聽不清,重要的證件也可能弄錯。

取英文名還是用拼音完全看個人偏好。如果中文名叫“詩婷”,那確實必須得起英文名。中文名叫“雪晴”或者其他 j/q/x 聲太多的,可能也得起英文名。我名字里有 q 這個音,一開始因為外國人總讀錯,所以取了英文名,不過後來改回了拼音我覺得也挺好。如果對方能一次讀對,我就知道他有中國朋友或者會說中文,能立刻拉近與對方的關係,也是件挺開心的事。


取中文名,很多人會翻開大字典、找兩個偏門但意思美的字疊起來。

取英文名則不能套用這個邏輯。英文名的選擇範圍比中文名窄得多,多數人用的都是那 100 個常見名,含義也不會像中文名那麼豐富。如果不希望總是花時間教對方怎麼讀、拼自己的名字,那麼可以起一個你出生那年較為常見的名字。如果希望谷歌搜索你的時候只出現關於你的條目,那麼用中文拼音其實就挺好。

一些不常見的動植物名、顏色名、文藝作品角色名也不是不能用,只是一定要想好了、和當地人了解清楚。頻繁改名比起一個“奇怪的名字”還要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