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上午我的手机响起Line通知声,滑开检视,同时看到北一女家长代表群组里出现一条令人吃惊的新闻:一名北一女新生在早上7点多,被发现穿着制服在住家大楼外坠楼,送医不治。警方在其住家顶楼发现书包和信封袋,上面写着:「不用找我了,那就是我。」
看到这则新闻,真是心痛又感伤。我的女儿6月才从北一女毕业,正要进入大学就读;新学年开始,我都还没从以前担任家代的群组里离开,却在这里看见一位高一新生猝逝。虽说北一女这学校一向被认为高压力、不好待,但开学才5天,教学进度刚刚开始,也尚未段考,这孩子却压力大到寻短。孩子是否在入学之前,内心已有难解的郁结,找不到出口,而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开世界?
今天早晨阅读报纸,看来这孩子并不快乐,15岁就觉得「活在这个世上好累,能不能不要长大」。据报导,女学生一家都是「第一志愿」:父母分别是建中、北一女毕业,两人都习医,父亲在苗栗当医师,母亲辞掉工作认真教养孩子,女孩的姊姊也是北一女学生。女学生原本希望就读师大附中,后来迁就父母的期望而进入第一志愿的北一女就读,但她入学后担心跟不上进度而闷闷不乐。有人以此怪罪父母,但失去爱女的他们是此刻最伤痛的人,旁人何忍强加苛责呢?
光从媒体的报导,我们难以了解并论断孩子出事的直接主因,不过从事件当中的点点滴滴滴,我看到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这是一个希望「求好」而导致的悲剧,而且不会是单一个案。
▍只有光鲜亮丽才是成功?
常常父母希望已经「很好」的孩子进入「最好」的学校;孩子进入顶尖学校之后,担心自己不够「好」而挫败,但父母并不了解其内心幽微。我想,并非父母不爱孩子,而是社会主流价值观让人身不由己,父母自身的内在冲突与焦虑尚且没有觉察,如何能了解孩子的痛苦呢?我惋惜受苦的孩子,但也同情习焉不察的父母。
「卓越」与「成功」是主流媒体经常报导的主题,但许多财经杂志的报导方向往往传达「定型化」的成功面貌,以及二元对立的价值观,使得看似励志的报导,有时反而让读者愈读愈焦虑。一种固定的「成功」定义,让我们习惯把人生看做一条直线,按照线性顺流,走到预定目标,就是成功;没有累积成就,就会像是爬山没有攻顶。「线性人生观」里,半路上的人仰望攻顶胜利者,或羡慕、或比较,最后忽视自己的特色和潜质,也没机会实现自己的快乐圆满。
其实人的「自我实现」可以有很多种形态;且当我们追求顶尖,常常忽略所谓的「成功」是得自于许多自己没看见的、众人的「分工」。孟子说「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后来被引申为「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都说明一个社会的运作,我们每个人一天日常生活之所需,都依靠社会上具备不同特质和专长、不同岗位的所有人付出与合作,才得以完备。以一本报导「成功」的财经杂志来说,从采访、定稿、印刷、贩卖、运送,需要经过多少永远不会被报导的「非成功人士」之手,才能让这些成功者故事被广泛阅读流传?因此,没有谁比较顶尖或光鲜,每一个人在各自的位置,都是「适性」的表现与结果。
▍给孩子更多看见生命光亮的机会
我很喜欢一行禅师的正念教导,他提醒我们用心观照每一汤匙的食物,即使是夹起一根四季豆,都花点时间去体会这是一根蕴含整个世界的四季豆:里面有云、阳光、土壤、整个地球和农夫的心血。想着这一口,吃下的是天地万物以及所有人的合作,我们内心会时时记住所有人的「分工」,而不只念著自己的「成功」。其中的「平等心」和「感恩心」所发挥的价值与能量,我相信不亚于攻顶、求胜等「卓越」特质。这样的智慧,不仅能让自己平衡圆满,也能促进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身为母亲、北一女校友和家长,昨天的这一则新闻让我百感交集。毕业30年来,生命的淬炼让我对人生有一番另类的理解和省思。我常常提醒自己:时代在变化,价值愈趋多元,必须跳脱主流价值和传统思维,才能更有智慧能耐来聆听和陪伴孩子,帮助孩子了解人生不贵在「输赢」,而在各式各样的「自我实现」。如果年轻孩子觉得人生的真理还太难理解,至少要给他们机会培养兴趣,探索自己生活中热爱的人事物。也许一点小小的眷恋和快乐(譬如喜欢的偶像明星、甚至是垂涎的美食),让他们在不好过时可以依附、融入和放空,然后向前走。
只要有一丝光亮驱赶心灵的阴暗,年轻的生命就多了一线希望!
(作者为北一女家长,部落格作家,文章见于Irene 的安心小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