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孔子,他在我的印象中首先是一位优秀学生。
作为一位学生最可宝贵的品质是认识到学习是生命成长的需要,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一项无意义的、乏味的劳动。
反观我们的学习,如果排除一些急功近利的目的,我们很多人早已丢掉书本,在手机中娱乐至死了。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从此矢志不移,一心向学,兀兀穷年,乐此不疲,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西方有句学习的格言:终身努力,便成天才。天才除了天分,就是努力。许多姿质卓越,天份极高,但最终泯然众人,更别说名垂千古,开宗立派,泽被苍生了。
尼采有句话叫天才即是疯子,如果没有一股执著专注劲,又何以显示其是天才呢;在他们认准的方向上一条道走到黑,即使撞了南墙,也心无悔意;即使失败,也是悲壮而不是悲惨,更不是悲哀。一个嘲笑那些为梦想打拼而失败的人,那才是真正无知的人,愚妄的可怜虫。
可惜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
他们自诩为生命的智者,遇阻即退,浅尝辄止,人生的时光虽然漫长,但是细想起来,他们不过是蒙着眼睛推磨的驴子,一生都在原地转圈。他们的所谓人生意义也大都是从别人嘴里贩卖来的,他们的脑子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他们掌握着高超的生活技巧,信奉着随波逐流是最高明的航海术,生活教会了他们的“术”,却让他们远离了“道”。
作为优秀学生的第二个品质便是专注。水能穿石,线能断木,靠得就是专注;学习上没有专注,终将无法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本质。
孔子跟师襄子学操琴。一支曲子反复弹,弹了十多天,即使是最笨的学生也早已演奏娴熟了。襄子不止一次地催促他再换一支曲子,孔子说:我还有掌握操琴的技艺呢!
师襄子摇了摇头,走到一边,孔子正襟危坐,神情专注,他手抚琴弦,目送飞鸿,琴声悠然,宛如天籁。
襄子说:我们可以更换一支新的曲子了吗?
孔子摇了摇头,很谦卑地说:我还没有体味到这支曲子的内涵呢。
日子飞快地流逝,孔子一直在这一支曲子上时而飞快地抚弄着,时而蹙首凝眸,目眺远方。当那支曲子在孔子的手下仿佛是从他生命中流淌出来一样的时候,师襄子拈须颔首,这支曲子的神韵除了孔子真的谁也没有这样能够畅快地演绎过。
师襄子刚想劝他换一支曲子,孔子摇了摇头,摆了摆手,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困惑:
琴曲之中能够有这样的胸怀和气度,他会是谁呢?
孔子寝食难安,辗转反侧,食不甘味,以至三月不知肉味,直至一天清晨,霞光之中,他满面红光,起坐觉吟,面向东方的朝阳拜了三拜,恭恭敬敬:
他,面色黧黑,身材颀长,……,不是文王还能是谁?
这时候师襄子避席起身,向学生孔子长揖下拜:我的老师教我的时候,说这支琴曲就叫《文王操》。
这是孔子学琴的一个片断。
我现在非常怀疑,那些关于博览群书的建议是开启蒙昧的良药,还是别有用心的误导?博览群书只能够增加与人聊天时候的谈资,别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更不用说经时济世了。
举一反三是孔子倡导的极高的学习境界。至少孔子的琴艺再也不需要弹奏别的琴艺来证明自己了,更不要说去考什么证书了。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举三反一,大搞题海战术,弄得苦不堪言,却收效甚微,为伊消得人憔悴,直教人不再想学习。
在我知道的学生中有一位同学,她是某中学普通班的学生。进入普通班,至少说明他资质不是出类拔萃,但是凭借努力,她创造了一个神话,那就是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身份考进了许多优秀学子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问其个中原因,她只回答了一句话:
在高三一年,我几乎把数学教材做了不下于16篇。
这也许和孔子学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学习上有许多信奉“一本书”主义的人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
孔子作为一位优秀的学生,他身上的品质很多,作为一个普通求学的学生,我们只要能明白,学习是我们生命尤其是精神成长的需要,并且懂得为学习用尽所有心思,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