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小珊之后,我才知道,太会读书也是一种原罪。
第一次注意到小珊,是在我开设的「英文作品阅读班」上。这个班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一些美妙的作品,从中学习英文,后面我会另外写一篇专文介绍,在此就不赘述。
那一堂课,我带同学阅读费兹杰罗的《班杰明的奇幻旅程》。
「费兹杰罗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最近李奥纳多主演的《大亨小传》。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文字十分高妙,如果要翻译他的作品,可不能随便找一个译者来翻。大家知道在日本,是谁负责将费兹杰罗的作品翻成日文吗?」
问高中生这个问题等于白问,因为基本上不可能有人会知道。
这时候,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女生开口,很小声,仿佛只是在自言自语,但是我清楚听见了。
「村上春树。」
我几乎欢呼起来:「正确答案!就是村上春树!但这位同学,妳知道答案也太厉害了吧。」
她的身形清瘦,戴着眼镜,扎马尾,脸上的笑容给人一种十分腼腆的感觉。
她只是碰巧知道这个冷知识,还是真的特别博学呢?
第二次注意到小珊,是因为她在下课的时候拿出一本课外书来看。
会看课外书的高中生不多。等等,容我更正,在台湾,不要说为了升学考试拼死拼活的高中生没空闲读课外书,不分年龄层,大部分的人民基本上是不阅读的。
我定睛一看,她手上那本书竟然是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
那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学生不简单。但我当时还不知道的是,她远比我想像的还要不简单。
第三次注意到小珊,她穿着草绿色的制服,胸前绣著一杠。原来是北一女中正要升上高二的学生。
奇怪的是,我的悦读班开在暑假,她怎么会穿着制服呢?总不会是刻意来炫耀自己第一志愿的高档身分吧?
「ㄟ,今天怎么穿制服呀?妳们学校升高二就要暑辅呀?」下课时,我问她。
「没有,因为我是仪队的。早上要练习。练完直接来上课。」
「这么酷,是要耍枪那种吗?」
「对啊,但是我最近背受伤了,暂时不能拿枪。」
我问起她对英文作品阅读班的看法。
「很棒啊。虽然大部分的作品我都读过了,但老师你讲解得很有趣。」
大部分的作品都读过?大部分的作品都读过?大部分的作品都读过?
因为很震惊所以要问三次。
我在教书的过程中遇过几个天才学生,当时我知道自己又遇上了一个。但我不知道的是,她远比我想像的还要天才。
开始在高二三模考班教小珊之后,我发现她的成绩很好,细问之下,知道她在学校班上每次段考都是前三名。
对于北一女的班上前三名来说,台大的窄门很宽,没有意外的话,她大概也会挤进(其实也不用挤)前几志愿的科系。
然而小珊不只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而已。
或者说,她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孩子。
我常常在台上分享我对运动的爱好,主要是篮球跟网球。小珊也热爱运动,她喜欢的是足球。下课时她会来跟我讨论足球。她是很专业的球迷,不是那种只有在世足期间随潮流起舞的一日球迷。她认真follow英超、德甲与西甲联赛,还会买原文的足球杂志回来研究。
问题来了。英超、德甲与西甲联赛在台湾转播的时间都是半夜居多,他身为一个每天要早起的高中生,怎么看这些比赛?
「反正睡不饱就隔天到学校再睡啊?」
半夜看球,白天到学校补眠。在学校要参与仪队训练,闲暇时间还读那么多课外书。我慢慢拼凑出来了:小珊是那种不太需要读书也可以考很好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读书考试的天才,也是升学主义里的既得利益者。
我可以想像小珊没有花很多时间读书。后来我才发现,她花在课业上的时间,远比我想像的还要少。
占据她生活的嗜好,不只有课外阅读、仪队与足球。
她写散文与新诗投稿。得过不少奖,作品常见于各大报副刊。
她写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放著不动,说要留待以后发表。
在台湾,一般高中生连学测与指考的国文作文都搞不定了,谁还有余力舞文弄墨,煮字炼句呢?
她自学日文。目的是为了看懂网路上抢先推出、尚未有中文翻译的动漫。
她自学德文。原因是喜欢欧洲文化,未来希望到欧洲定居。
在台湾,一般高中生连背英文单字都来不及了,谁还有闲情去学第二甚至第三外语呢?
小珊跟我说,她在国中毕业的暑假就曾一个人远赴欧洲进行背包客的旅行。
「妳也太大胆了吧!年纪那么小就跑那么远。语言不通耶。」我惊叹道。
「还好啦,出去之前先研究好就好,现在网路资讯那么发达。到了当地,其实只要基本的英文就够用了。」
太令人汗颜了,国中毕业的暑假,我离家最远大概只到过西门町。
不过,听到小珊这样的经验,大概不只有我会汗颜吧。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一个大学生,甚至已经是一个社会人士,可以扪心自问,现在要你背起背包,不跟团,不携伴,一个人远赴欧洲旅行,你敢吗?
当然有人敢,但也一定有人会却步吧。所以,一个还没上高中的小孩子敢这样闯荡,多么令人崇拜。
她的父母亲一定很相信孩子的应变能力。
她的父母亲也一定很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个脑筋超级好的天才。
这应该是好事,对吧?
在一个圣诞节,我才知道,也许小珊不希望父母亲把她看作念书的天才。
她做了巧克力给我当圣诞礼物。那巧克力,无论卖相或味道都……非常专业。容我再说一次:非、常、专、业。
小珊厉害的地方很多,但原来她真正的专长,是做甜点。
小珊擅长的事情很多,但她只有一个梦想,就是当甜点师。
她说自己闲来无事(很难想像嗜好如此多元的她还会有闲来无事的时候)就会做点心拿到学校给同学吃。会照着食谱做,也会自己研发新招。
原来,小珊当年国中毕业前本来要申请一间餐饮学校,母亲看到申请表直接撕掉,要她老老实实考基测。
母命难违,小珊只好心不在焉地、心有旁骛地、心不甘情不愿地考完基测。成绩出来,她上了北一女。
我了解,在很多人耳里,这种事情听起来颇哭夭的。
多少人焚膏继晷、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用爬的也想爬进前几志愿的窄门都做不到,她凭什么随随便便就考上?
没错,就凭她头脑好。
聪明就是聪明,没有什么可供解释的地方。
我们可以思考的是:如果我们是小珊的父母亲,我们会不会,又该不该撕掉那张餐饮学校的申请表?
当你的孩子天赋异秉,轻轻松松就可以考进第一志愿的高中,之后考进第一志愿的大学,甚至是国外的顶尖名校,但是她(或他)唯一的志愿却是进入餐饮
学校学习做甜点,你会怎么做?
同样的问题,可以套用很多背景:
如果你的儿子是念书的天才,可以轻易在升学体制之中称王,但是他只想成为职业网球员,你要怎么做?
如果你的女儿是念书的天才,可以轻易在升学体制之中封后,但是她只喜欢画画,你要怎么做?
应该放任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还是遵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老智慧?
在台湾的环境,不可否认的是,文凭主义仍是主流思想。如果孩子刚好不适合念书也就罢了,干脆顺水推舟,任其自由发展;但如果孩子偏偏超会读书,真要让他(或她)放弃升学考试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我相信再开明的父母亲都会觉得有点浪费天分吧?
原来,太会读书也是一种原罪。
成为脸书好友之后,我跟小珊有时会用私讯聊天,聊她做的甜点,聊她读的书籍,聊她写的文章,聊她看的球赛,有一次还聊到她喜欢的男孩。
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深夜。
补习班老师在一般人晚上下班之后才上班,但是白天却有大把时间可以休息,所以作息慢慢演化成晚睡晚起是很正常的。但小珊是一个高中生,每个晚上都不睡实在奇怪。
我问她为什么总是那么晚睡。
她说:「我想看路灯灭掉的那一刹那。」
果然是文艺少女啊。
升上高三,当有心读书的高中生们全都为了迫在眉梢的升学大考焦头烂额之际,小珊依旧气定神闲地读着她的闲书,做着她的甜点,甚至,她还跑去担任一支业余足球队的经理,每个礼拜要到场边陪着球队练球。
一次,她在脸书私讯上跟我说:「今天天气很好,适合在球场边念书。」
好清爽的一句话,不带一丝考生的郁闷与升学压力的惨雾愁云。
我可以想像,那样的日子里,小珊坐在足球场,马尾随风飘扬。天空是蓝色的,草地是绿色的,球员的皮肤是古铜色的,她带去给他们分食的甜点是粉红色的。补习班的自习教室与南阳街的K书中心狭窄而拥挤,但小珊不在那些地方。她戴起眼镜,在太阳下翻开讲义,开始为眼前的大考读一点书。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无论是学测或指考,她一定会考得很好。
我也相信,在稍远一点的未来,在属于她的甜点店里,无论是饼干或蛋糕,她也一定会烤得很好。
书籍介绍
本文摘录自《孩子们的南阳街与大人们的补习班》,大旗出版
*透过以上连结购书,《关键评论网》由此所得将全数捐赠儿福联盟。
作者:蔡世伟
一个台大外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因缘际会踏进「补教业」,从此有了「一入补教深似海」的感觉,于是在知名补习班里,见识了波澜壮阔的「补教人生」。他站上讲台,拿起麦克风,面对台下几百人的学生,就像明星一样,是补习班的活招牌。在他一路从小咖快速晋升为大牌老师的过程中,他不仅亲身经历了补习班这个光怪陆离的职场,更看到了现行教育之下,许多孩子们的不同面貌,那是许多家长未曾想过,也不曾看过的一面。
在台湾,即便升学率已突破100%,文凭主义却仿佛是永远不退流行的主流,爸妈把自己的期盼加注在孩子们身上,就像过去自己的父母亲一样,于是不同的世代,不同的孩子,却同样在升学制度里追逐相同的分数金字塔。因此怀抱不同目标与不同目的的孩子们,最终从四面八方来到相同的地方。有人想让低迷的分数变高,有人想让优异的成绩更好,但也有人不为考试而来,比起看得见的数字成绩,他们无法被量化的人生故事,或许更值得被你我看见,更需要被家长重视!
这本书是关于孩子们在补习班的故事,也是作者在南阳街发生的短暂人生插曲……。
Photo Credit: 大旗出版
责任编辑:翁世航
核稿编辑: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