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日军作战方向不存在?萨沙讲述淞沪会战的战略真相

作者:萨沙

改变日军作战方向不存在?萨沙讲述淞沪会战的战略真相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写历史的人首先要了解历史。

如果对历史常识没有基本的掌握,最好不要发表类似于惊世骇俗的观点。

最近很火的一个观点是,所谓淞沪战役改变日军作战方向是不存在的,甚至是可笑的。

萨沙就带大家看看,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

这其实是一整本书的内容,篇幅所限,萨沙也不多说。

第一,  国民政府最初的计划是什么?

诚然,两线作战是任何国家需要避免东西,作为中国却没有什么选择权。

日军是攻击一方,如果它决定发动两线作战,国军只能被动的接受。

就像美军在诺曼底登陆,希特勒没有选择只能接受,道理是一样的。

事实上,上海作战几乎不能避免,区别只是大打还是小打。

稍有智商的人都知道,日军在上海有很多的利益,经营几十年之久,还驻守近5000人的军队和舰队,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弃。

早在1932年128上海会战之时,日军就不计代价的同我们大打了一场。

事实上,七七卢沟桥打响以后,日军就开始陆续向上海增兵,上海战斗打响只是时间问题。

鉴于战争不可避免,国民政府最初是试图将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部队全部歼灭,掌握战争主动权。

在8月20日的国军指导方案中,对于淞沪战场是这么写的:将目下侵入淞、沪之敌陆、海军及其空军陆上根据地扫荡、扑灭,以准备敌军再来时之应战,同时对于浙江沿海敌可登陆之地区,迅速构成据点式之阵地,防止敌人登陆,或乘机歼灭之。

显然,国军已经明白上海必然会爆发战争。即便将日军现有兵力全部歼灭,日军肯定也会增援登陆。因日军掌握制海权,想要防御淞沪附近江浙两省沿海,阻挡日军大部队登陆推进,基本是没有可能的。

还是上面那句话,国军不是选择打还是不打,这是日本人需要选择的,我军无能为力。

我军只需要选择在上海选择是大打还是小打。

事实上淞沪会战中,日军一再增兵,大有不计代价占领上海的意图。同时,我军在华北作战非常不利。更重要的是,华北激战的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察哈尔和绥远省均不是国民政府直接控制地区。在这里作战,除了其他的不利因素以外,还要同宋哲元、韩复榘、阎锡山、傅作义等地方军阀打交道,受到各种阻碍。大家看看宋哲元和韩复榘是怎么消极避战且阻挡中央军进入,导致大片领土迅速沦陷的就可以知道一二。

那么,这时候,国民政府自然要考虑改变作战模式,将日军吸引到东部来,以缓解北部日军的巨大压力。

我军即便开始没有这个计划,现在情况变了,自然要因势利导,逐步增强兵力,迫使日军总兵力增加到30万(已经不亚于华北战场),这是客观的战略。

这绝非国民政府胡乱打了以后,再编造个理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大家就这么想,这个战略是国民政府智囊精英的统一决定。

难道这些精英,还没有我们这些键盘侠智商高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现在的国防部、国务院、外交部就应该是我们去主持了。

第二,  究竟是从被往南容易打,还是从东往西容易打

很简单,看看中国历史就知道。

中国历史上,压根就没有从东往西占领整个中国的先例,而蒙古、满清等少数民族征服成功,全部都是从北向南,甚至魏蜀吴三国都是如此。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

同时,从北面进入关内,华北华中都是平原和丘陵,河流不多,但南方则有很多山地丛林,湖泊河流纵横。

任何盘踞北方的敌人进攻中国,必然沿着华北平坦地形向南推进。从华北平原一直到武汉地区,压根没有什么适合防御的地形。

古代异族铁骑往往长驱直入,纵横驰骋,根本无法阻挡。

这种地形,只能让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历史上,只要让异族大军进入华北平原,中国至少是北方的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相反,如果从上海出发,向西沿着陆地行军作战是极为困难的。首先就遭遇江南的水乡泽国,然后又是更为复杂的安徽湖北湖泊丘陵丛林地形。

这些地形均非常不适合大兵团作战。

萨沙是南京人,曾经多次徒步在沪宁杭一线徒步旅游。在这一线靠近长江的沿途,地形都很复杂,尤其是河流湖泊非常多。可以这么说,你行走一天,最少走过几十座桥。

如果把这些桥都炸了,军队还怎么行军?运载物资的车辆怎么通过?根本就没办法。

一些人竟然说长江两岸地形没什么特殊,萨沙真是说不出话来。

众所周知,日军第6师团号称日军最强有力师团。在武汉会战中,第6师团沿着长江两岸前进。在可怕的地形和天气影响下,第6师受到我军层层阻击,平均每行军7天就要修整10天。很多时候,第6师团1天仅能前进三四公里,还经过多次大规模兵源和物资补充,不然根本就没法作战。

那么,如果从东往西,唯一适合进攻的就是水路运输线。

第三,长江水道是很容易被封锁的

如果换成100年以前,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封锁长江水路,当年太平军,也是沿着水路推进到南京。

可惜,这已经是1937年,已经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封锁长江。

其一就是水雷。即便是今天,美国佬还花费巨资开发种种扫雷舰船。在当年,依靠传统的扫雷方式很难对付水雷。

除了传统的水雷以外,我国还发明了漂雷等各种方法,让敌人防不胜防。

实际上,弱小的中国海军在抗战期间主要就是在布雷,这对日军造成巨大的损失。

抗战中,日军共有300多艘舰船被击沉,绝大部分就是水雷炸沉。

除了水雷以外,还有诸如人工阻塞线、江防要塞、岸边火炮、鱼雷艇突袭、飞机攻击等等,均可以封锁长江。

以南京保卫战为例,陆地行军很困难,还有国军重兵防御,但日军步兵进展仍然比海军要快。陆军攻破南京城以后,日本海军才姗姗来迟,封锁了长江江面。

而南京保卫战中绝大部分突围部队,就是抢在日本海军之前从长江突围的。

事实胜于雄辩,大家应该明白怎么回事。

抛去这一切不谈,一个基本常识就是,长江是分为丰水期和枯水期。

枯水期,大型军舰压根就没有办法通过长江中上游地区(三峡地区水深还不到1米),在下游行驶也受到很多限制。

认为有了长江就万事大吉,甚至相当于得到一条高速公路,完全属于胡说八道。

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日军是1937年11月占领了上海。

如果按照所谓可以利用长江大举快速西进的观点,为什么直到1年后的1938年底才占领武汉?

从武汉到上海水路距离只有800公里,坐船只要最多3到4天。为什么搞了1年时间?

能解释的通吗?

为什么1938年底占领武汉,而武汉水路距离重庆也不过800多公里,
却直到1945年也没有能够占领,甚至最多前进到宜昌附近?又怎么解释?

第四,  我们看看北方和东方分别的推进速度

北方日军1937年7月7日发动进攻,7月29日占领北平,30日占领天津,9月13日占领大同,9月24日占领保定,10月10日占领石家庄,10月14日占领呼和浩特,10月21日占领包头,11月8日占领太原,12月26日占领济南。

在12月之前这短短的时间,日军已经占领了河北省全境包括平津地区,占领了山西、山东、察哈尔、绥远省的大部分地区。

在这些地域,我军很难抵挡日军的推进。

整个华北地形最复杂的就是山西,它堪称所谓华北的碉堡。

1个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在山西如若无人之境,从南口一直杀到太原,连续经过多次大规模战役。

国军包括八路军,对它就是无可奈何。

我们在看看东路上海的日军推进速度。

8月23日,日军占领我军放弃的浦东。

8月28日占领罗店,9月7日占领宝山,10月8日占领大场,11月5日占领金山卫,11月12日国军放弃上海全线撤退,日军占领上海。

换句话说,相比日军在华北一天随便前进几十公里,在上海几乎毫无进展且伤亡巨大。

以战斗力颇强的第9师团为例,18日占领陈家行,连续攻击了10天只前进了约8公里,于10月28日到达了苏州河北岸。从9月29日至10月28日,这个师团在整整1个月的进攻中,战死2872名,战伤6684名,合计伤亡为9556名,占全师团总人数的80%以上。

要知道,所谓的华北台儿庄大捷,实际上也不过歼灭日军1万多人。

华北地区日军长驱直入、高速推进,却听说上海日军寸步难行,一个师团一天仅能前进几百米,都觉得不可思议。

第五,  如果淞沪不大打,又会怎么样?

很显然,这些用于淞沪地区的日军,也就是9个师团又1个旅团约30万大军,就很有可能投入华北作战。

而此时华北占领日军兵力空虚,严重影响到推进速度。

以沿着津浦铁路南下的日军来说,开始仅有1个矶谷廉介第10师团,面对国军第6战区冯玉祥的5个军。

即便如此,日军火力强大机动力,第10师团还是稳步向南推进,根本挡不住。

而上海地区打响时,日本在华北仅有8个师团又1个旅团而已。

如果上海地区的日军投入华北作战,那又会怎么样?就等于兵力增加一倍。

我们就更没有办法挡住。

一旦日军长驱直入占领武汉,就等于整个防御体系撕破了。一方面我军主力被日军在华北平原连续重创,难以短时间内恢复战斗力和日军决战,以继续拱卫西部和南部;一方面我们的工厂尤其是军工厂多在沿海地区,现在正在全力向内地撤退。因存在三峡,大量物资设备全部堆积在武汉。一旦武汉沦陷,我们可怜的家当都完了,还拿什么抗战。

第六,  军事上政治上来说,在上海决战也是有优势的

早在1932年128会战期间,我军就在上海打的不错。

上海租界众多,地形复杂,日军一是不敢随便使用重武器(可以看看四行仓库为什么守得住),二是无法有效使用重武器。

同时,因地形和建筑物的原因,很多作战是近战和突袭,日军的火力优势难以发挥。

选择在这里和日军决战,远比跑到华北平原上去自我毁灭要好。

更主要的是,抗战甚至可以说二战任何一次战役都是全世界性质的。

中国是个弱国,单独对抗强大的日军是非常非常艰难的。

如果没有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我们想获得抗战的胜利也是非常非常难的。

在已经衰败的华北地区,列强的利益相对有限,只是在北平天津有少量租界而已。

谁都知道,上海是列强的金母鸡,是整个远东的经济中心,比东京、香港都要发达得多。

正常来说,只要在上海开战,就会严重威胁列强利益,还会引起列强媒体的强烈关注。

这样一来,列强帮助我们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

事实上,在淞沪会战之前,美国老百姓对于中日战争基本持中立态度,没有偏向谁。

淞沪会战之后,尤其是洋人媒体大肆报道日军对上海狂轰滥炸,残杀平民等行为,大部分美国老百姓立即转为同情支持中国。

美国政府借舆论的变化购买了中国白银,交给我国政府高达1亿3800万美元,其中4800万美元得以购买急需的军火物资。

这些说起来似乎很轻松,其实并不简单。

第七,  别以上帝角度考虑问题

萨沙最烦一些人以上帝角度信口开河。

有的人说什么,日军根本没有占领南京计划,开始只计划进攻到苏嘉线,所以压根没有必要死守上海,应该去守南京、苏州。

我请问,当时国民政府怎么能够知道这一点?穿越了?

有的人还说什么,日军开始只是想占领河北省,甚至还有人说日军根本没准备占领武汉。

我请问,当时国民政府怎么能够知道这一点?

作为军事作战不能想当然,一定要根据敌人军事行动判断最坏的可能。

事实证明,日军也是突破了苏嘉线,突破了河北省,甚至试图进攻武汉但是失败了,并没有按照所谓计划执行而已。

至于总是按照上帝视角想事情的人,萨沙想说一句,你为什么不说反正到1945年日本就战败了,干脆中国不用这么拼了,向日本投降熬日子好了。这样还能少死不少人呢!

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