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安德羅·埃利希( Leandro Erlich )覺得,在我們生活的世界由幾個不同層次的「現實」所構成: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自然的景觀和現象、還有人類活動的各種產物——城市、科技……
「我們總認為現實就是『實際存在著的』,但事實上,它們都源於我們的想像。我們活在一個由人類建構出來的世界中。」萊安德羅說。那麼,如果我們選擇一種不一樣的、甚至和現在完全相反的建構方式,一切又會變得如何?
萊安德羅的藝術裝置,幾乎都在為這個問題提供可能的解答。
6 月 1 日至 10 月 15 日,萊安德羅的首次國內個展《虛·構》在上海昊美術館舉辦。在展覽現場,你有機會和《樓梯》、《迷失花園》、《堅硬的水》等 13 件出自這位阿根廷藝術家之手的大型裝置作品進行互動。
1992 年,萊安德羅完成了他的第一件裝置藝術作品——電梯。或許稱其為裝置還不大合適,因為尺寸不夠,在萊安德羅口中,它只是一個「物件」。相似的作品也在《虛·構》展覽中出現。萊安德羅使用了一種幽默的手法,將電梯內外的視野給顛倒了。從電梯門縫裡看過去,會感覺到電梯井好像在豎直的方向上無止盡地向下降落。不過,這只是反射的鏡像生成的效果。
通過無限循環、延展的手法製造出一種眩暈感,也自此成為了萊安德羅作品的標誌性風格。在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專訪時,他也提到個人對電影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和阿根廷著名作家、詩人路易斯·博爾赫斯的喜愛。「迷宮」,都是他們在創作中沿用的元素。
很多人對萊安德羅的印象都始於一件名為「游泳池」( The Swimming Pool )的大型裝置作品。它曾在第 49 屆威尼斯雙年展的阿根廷館中展出,目前,這件作品也被作為日本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的永久展品。萊安德羅用夾在兩塊透明玻璃薄片間、僅有 10 厘米深的水打造出了一個裝滿水的泳池的「幻象」。水面上下的兩個世界被分隔開了,但又在同時存有一種視覺上的「連接」。觀眾可以在泳池底部自由地走來走去,而站在泳池旁向下凝視的觀眾,則會被這番完全顛覆日常經驗的視覺體驗所吸引。
萊安德羅說,他想要搭建起一個平台,人們可以在其中想像不同的角色。這就對他的作品規模提出了要求。
這些作品的原型幾乎都來自在城市和建築空間中常見的景觀,比如試衣間、美髮沙龍、教室等等。而它們的功能性,卻完全被萊安德羅給消解掉了。「我就是想看一看,如果我們不賦予這些場所以使用功能的情況下,它們會變成什麼樣。」
在《虛·構》展覽現場,還出現了一件取材於上海歷史博物館鐘樓建築部分的全新裝置作品:建築——上海鐘樓( Building-Shanghai Bell Tower )。這是萊安德羅根據其 2004 年的同名作品《建築》改造而來的。他將建築物的立面「移到」了地面上,一面巨大的鏡子以 45 度角靠在其上。觀眾們可以選擇在上面走動,或隨意找個位置躺下。奇妙的成像也隨之產生了:從鏡面上看,他們有的如同在建築外牆上攀走,有的就好像努力在檐口上維持平衡,或是直接從窗戶上懸掛下來。
這似乎和電影《盜夢空間》中出現的「城市摺疊」的場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萊安德羅特別向我們強調了兩者先後的時間順序,「我的作品最初是在 2004 年完成的,而製作完成《盜夢空間》,是 2010 年的事了。他們一定看了很多遍我的作品!」
萊安德羅坦言,自己對鏡子這一元素很感興趣。「鏡子幫助我構造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故事——當我們和這些鏡子發生關係時,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它和我們的身份和自我認知有關;在另一方面,它還關乎界限。你可以說,它在創造界限的同時,又將空間拓展向了另一個層面。」
比如說,在《迷失花園》( Lost Garden)中,透過嵌入牆體的窗戶向外探望,一個種滿植物的小花園彷彿生長在四周的建築群之間——這一場景我們大概都不陌生。但再仔細一看,你會發現位於對角線方向的人影不過是自己的鏡像反射。
而在步入互動裝置《試衣間》( Changing Rooms )後,你真的會產生一種宛如置身於迷宮的錯覺。多重試衣間所在的空間在鏡像作用下被不斷延展著。觀眾可以從兩邊的鏡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而在另外兩面,他們的身影則會被映照在房間最末端的鏡子里。
在將一個想法轉化成為一件大型裝置的過程中,萊安德羅也曾遇到許多棘手的技術問題。
作品《窗與梯》( Window and Ladder )就創造了一種「不可能的」景觀:一扇連帶著廢棄大樓「殘骸」的窗戶被懸置在半空中,而僅有的支撐物是一架掛在窗沿上的梯子。 2005 年,美國新奧爾良被五級颶風卡特里娜所橫掃。在目睹了沿著密西西比河散落的斷壁殘垣後,萊安德羅就決定來創作這樣一件作品。
「如何在窗戶的重量和梯子的承重量間實現平衡,這其中就涉及大量縝密的測量和計算工作。」萊安德羅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表示說。但這些困難都是可以被預料和解決的,「對我而言,每個想法的誕生都會同時伴隨著一種可行的感覺。或者換句話說,我不會去想著去那些不可能做成的東西。」
「那你喜歡我們現在生活所在的這個世界嗎?」我問萊安德羅。「是的。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在科技還是文化方面,我們都在試圖創造一些好的東西。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在這個星球上引發了許多問題——人和人之間的,人和自然之間的,這些都出於我們想要去建構現實的野心。所以在參與到這樣一個過程中時,我們需要特別小心——因為現實從來就不是一個給定的真理。」
類似的反思也在萊安德羅的作品中體現出來。《房間(監視II)》( The Room( Surveillance II ))由 25 個監視器從 25 個不同角度拍攝的房間錄像而組成。這件作品最早構思於 2006 年——當時,英國政府宣告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布置了兩百萬個攝影頭——它既是對現實大環境的警示,也對我們所棲居的小空間表達了擔憂。
在 12 年後的展覽現場,這一極具預言性的作品顯得分外荒誕。
題圖及文內圖片來自:昊美術館。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