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也不是。
「长者」一词的由来其实很古老,它实际上是「长」(读作 zhǎng)字用来指人的名词形式,即「年纪大的那个人」。作为「年长」「年老」的意思的「长」字,在《周易》《尚书》等上古典籍中就已多次出现。
至于现存文献记载最早出现的「长者」一词,则见于《礼记》《孟子》和《战国策》等先秦古书。
在《礼记》的第一篇「曲礼」这一记载各种古代礼制概念与细节的篇章中,讲解完「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之后,就有一段「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的话。
▍《礼记·曲礼上》中记载的对八、九十岁老人的称呼、高龄老人的待遇以及与「长者」相关的部分语句
在《孟子》中,有「为长者折枝」的叙述。在《战国策》中,也有诸如「伤长者之意」等语句。
可见,「长者」一词,现今可见的最古老含义,指的就是「年龄或辈分高的人」,特别是有权「操几杖」并自称为「老夫」的年长男性。「长者」的这个意思,也多次出现于《礼记》等书中。
「长者」的这一含义,在后来更引申为对显贵有名望的人的称呼,如《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就形容陈平年轻时虽然贫穷困苦,但郊游广泛,因此「门外多长者车辙」。
▍汉丞相曲逆献侯陈平画像
在后来更是多见于佛经翻译中,「长者」更是被发扬光大,作为梵语 Dṛhapati 一词的汉语对译,多次出现在佛经中。
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建立「祇树给孤独园」或叫「祇园精舍」并将之奉献给佛陀作为讲法之处的「给孤独长者」。
▍祇园精舍遗址,位于今天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
不过,同样在上面这些先秦古书成书的战国时代,「长者」也有另一层含义,即「言行仁厚或有学问、德行的人」。
「长者」的这个含义似乎与它「年纪较大或辈分较高的人」甚至「显贵有名望的人」的意思都没有关系,而可能是来源于「长」字(依旧读作 zhǎng)的另一个意思,即郑玄在《毛诗笺》中所说的「教诲不倦曰长」。
▍「教诲不倦曰长」
▍如在《战国策》中秦王与唐雎这段著名的有关「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对话里,秦王就说自己「以(安陵)君为长者」
在稍晚些的《史记》和《汉书》中,「长者」作「言行仁厚或有学问、德行的人」意思使用的情况多次出现,最明显的例子之一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所说的「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将「长者」和「信谨」联系到了一起。
而在汉朝文献中,「长者」的这一意思甚至大有盖过「年纪较大或辈分较高的人」而成为这个词的主要含义的趋势。
这两个含义也有混同的趋势,即一位「长者」既是「年纪较大或辈分较高」同时又「言行仁厚」「教诲不倦」。
不但如此,汉代史料中的「长者」更有发展成形容词的趋势,即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仁厚或者有学问德行。
如《史记·楚元王世家》中,就记载刘邦在称帝后封赏自己的兄弟、同族和功臣,却唯独没有封赏他早逝的大哥刘伯的儿子。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刘邦他还是平民的时候,经常带着狐朋狗友去大哥家蹭饭,而他的大嫂就故意用勺子刮锅底,以显示家里没有饭了,以此把刘邦和他的「宾客」们轰走,让刘邦很没有面子。
于是当刘邦的父亲「太上皇」问他为什么不封赏大哥的儿子时,刘邦便表达了对嫂子当年不厚道行为的怨恨:「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
▍清朝绘制的刘邦画像
所以,当一个人自称或被他人称为「长者」时,这个人可能不仅是一位「年届耄耋」的老者,也很可能是一位「教诲不倦」的贤人,能够随时给你分享一点人生的经验,帮助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