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年为了编龙腾版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蒐集了亚洲各地区的国语课本。讶异在日本的国语课本中居然出现李杜诗,多年后相询日籍汉学家为何李白杜甫诗大量出现在日本的国语课本?日籍学者朋友对我的疑问觉得疑问:汉学之于日文的影响这么巨大,李杜诗歌这么杰出,为什么不呢?
日本人甚且骄傲地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茶发明在中国,茶道在日本!围棋发明在中国,关东、关西棋院和碁院在日本!除此之外,NHK电视台多年连续精心制作「汉诗纪行」这种纯粹欣赏汉诗的优质节目,并摆在过年重要时段播出,不管中日关系如何。
当年访韩,也聆听博物馆导览人先盛赞汉文化对韩国的优良影响,待转至下一厅,导览人则骄傲地说韩国人又怎样在接受汉文化后再超越汉文化──当时是以铜镜的进口与创新为例──汉、韩之作,历历眼前,教人不得不钦佩韩人后出转精的学习精神!
这几年外籍生出现在台大课堂的频率渐高,几次我私下询问学生选择台大而非对岸名校的理由,居然得到近似的答案:「这里的传统文化保存得比较好。」也是,在海峡对岸曾经的文革之后,在海峡此岸中华文化存续耕耘经年累月未曾断绝之后。
所以,请别把文化决策的重点放在狭义的国族认同与意识型态。日韩无不重视汉文化,并且珍惜它,保护它,发扬它,更怀抱超越它的雄心!
▍为什么要撤掉好作品,换上次次次等的著作?
值此关键时刻,如果我们追求的教育是人人皆可学的普及,而不是只要保住有足够资源自寻出路、可以自费学习的金字塔顶端的菁英;倘更是为了台湾的竞争力(尤其中医、汉学、文学、史学、哲学、广告、广电、新闻、影剧、词曲创作以及所有与语文能力休戚相关的学门),国语文教育只能持续优势或更向上提升,没有撤掉好作品,换上次好、次次好甚至次次次等作品的道理。
除非我们已确知台湾不需要优秀的中医、不需要保有阅读古典能力的人、也不需要驾御汉字能力出类拔萃的文字工作者、更不需要因为卓越的语言能力使他的专业更加专业的职人,例如海峡对岸的建筑师林徽因、台湾当代的建筑师姜乐静,皆为建筑专业并具出众文采的卓越范例……究竟有多少行业,当真与语言文字了无干涉?
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白话文当然也有佳作奇文,但是要百年佳作的质量远胜千年、占更大配比,这也实在太强人所难!强人所难,舍优取劣,强行规范扩大白话配比,究竟立意何在?
▍让古典培育更优秀的能力
我常用优秀古典诗的架构谋篇,来教导学生提升白话诗的创作能力;我用文言文,教导学生锤炼白话文字句的能力。如果你读过我写的书,喜欢我的文字,我可以诚实地告诉你,那80%以上来自文言的滋养,不是白话;如果你觉得我的白话文不够好,你不喜欢,那我要说:你好眼力!我常遗憾自己年少阅读背诵的古诗文不够多,远不及我的师长辈,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所以只能时而倾听着、捧览著师长平澹中见深长的语言文字兴叹、愧悔!
这样的愧悔,使我尽管只是在大一国文的课堂,一学年便要求同学熟背百来首古典与现代诗,学生多乐此不疲──老天保祐台大中文系对于任课教师讲义课本的编排,并没有给任何文言和白话的配比限制。于是编讲义的我,只求在短短一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尽量提升学生阅读、欣赏与写作的能力,从不问白话、文言各占几多,即便文言所占配比确实自然比白话多上许多!(我也在课堂上讲闽南语的七音,脑海中总有父亲以闽南语吟诵李白〈白帝下江陵〉的美好音韵,偶尔也用英、印、日诗歌辅助大一国文诗课的教学……)
刻下的问题在于,让不懂体育的人带领体育,让语文教育的门外汉以语文教育成效以外的考量来决定语文教育。今时此刻,非要让优势翻转成劣势、让政治介入语文,来进行这场自废武功式的国语文教育改革吗?
(作者为台大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