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评论】周雪君:3万名罗兴亚难民断粮被困山中,翁山苏姬沉默、禁止国际援助 (8416)

过去10天,从缅甸逃到孟加拉的罗兴亚人多达9万,至少3万人被困在山里,缺乏食物和基本药物。随着罗兴亚人的情况不断恶化,国际社会对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翁山苏姬(Aung San Suu Kyi)的沉默也愈来愈不满。不过,有分析认为,无论外界有多不满,诺贝尔委员会也不会动翁山苏姬,而缅族与罗兴亚人的冲突,也不仅仅是宗教问题。

转角国际报导,近期的罗兴亚人大逃亡,起源于8月25日,罗兴亚武装分子攻击缅甸警方哨站。随后,缅甸政府出兵镇压,当局表示,过去数月来,袭击军方哨站的「恐怖组织」若开罗兴亚救世军(ARSA)不断攻击缅甸军警与平民,因此政府才会派遣大军、进行反恐。

然而ARSA却透过管道,强调行为仅是「民族自卫」,并表示,缅甸政府、军方与佛教徒针对罗兴亚人的暴力与歧视,才是迫使他们拿起武器的原因。

缅甸军方表示,在若开的反恐任务进展顺利,过去一周内已击毙400多名威胁者;然而包括联合国在内,相关的调查组织与人道团体,目前都无法进入遭到封锁的若开战场,各方传来的伤亡数字与战争罪流言,亦是无法验证。有人权组织表示,事件已演变成种族清洗。

但对此毫无反应的缅甸军方,却进一步封锁若开邦前线,并以「安全」为由,禁止联合国与众多国际援助组织,向冲突区内的25万人运送救急粮食与人道物资。

罗兴亚人道问题延烧,翁山苏姬持续回避

身为缅甸政府执政者的翁山苏姬,至今对事件不发一言。她的沉默不单令人权组织不满,也惹来另一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的质询:「我仍在等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翁山苏姬发声谴责这些暴行,罗兴亚的穆斯林,以至全世界都在等她。」

事实上,过去几天世界各地有不少人权组织为事件请愿时都针对翁山苏姬。在印尼,声援罗兴亚人的团体焚烧翁山苏姬的照片,又向缅甸使馆丢汽油弹。活动组织者Farida表示,面对罗兴亚人惨被大屠杀,世人竟然选择沉默。

纽约时报报导,翁山苏姬向来回避罗兴亚人的问题,2013年,她在记者逼问下回答:「罗兴亚人是非法留在缅甸境内的,当局没有进行种族清洗」——这是缅甸政府的官方标准答案。

报导又引述诺贝尔委员会前委员Gunnar Stalsett表示,委员会从来不会谴责得奖者,更遑论取消其得奖资格:「我们的原则就是,做了决定又颁了奖,委员会责任到此为止。那个决定不表示得奖者是圣人。」

据CNN报导,目前除了在孟加拉边境的大批罗兴亚人,另外有近3万人被困山中,除了断粮,也缺乏基本医疗物资。他们担心被缅甸军杀害,因此不敢回家,只能暂时藏身丛林,从人权组织获得的视频可见,他们以树枝、被单搭起临时帐篷。缅甸人权网络执行董事Kyaw Win发表声明说:这些人已经命悬一线,必需马上救援。

很多逃亡缅甸的罗兴亚人都是妇女或小孩,早前有报导指大约4,000名罗兴亚人滞留孟加拉边境,不得其门而入,部分冒险渡河却浸死,很多都是儿童。

孟加拉政府这些年来已经收留了大约40万罗兴亚人,目前已容纳不下更多难民,早前就遣返了约500人。印度亦在8月初表示会遣返约4万名罗兴亚人。泰国政府则答允只提供紧急收容,表明将来是会遣返原居地。

金融时报报导,缅甸政府限制救援组织和记者进入罗兴亚人的聚居地若开邦。人权组织指责翁山苏姬不仅纵容军队对罗兴亚人的暴行,也对北部其他少数民族如克钦族和掸族受迫害不闻不问。

缅甸当局则表示,他们正在歼灭被翁山苏姬形容为极端分子(Bengali extremists)的恐怖组织。不过,人权组织表示,所谓的极端分子其实为数甚少,部分是为了薪资才加入组织,他们的装备贫乏,有的只持有木杆和刀,一遇上缅甸军就逃。

罗兴亚人

Photo credit: Reuters / 达志影像

罗兴亚人在缅甸的地位如何?

中央社报导,罗兴亚人与缅甸其他族群最显而易见的差别,在于宗教及语言。不同于缅甸主要的佛教信仰,罗兴亚人多为穆斯林,而罗兴亚人的方言,也和缅甸各地的语言不同。

目前缅甸境内约有110万罗兴亚人,几乎都住在西部海岸的若开邦(Rakhine),没有政府允许不得离开。若开邦是缅甸最穷的邦之一,充斥像贫民区的营地,缺乏基本设施和机会。

缅甸当局目前也不承认罗兴亚人是缅甸公民。1948年,缅甸刚脱离英国殖民时,曾通过国籍法,界定哪些族群可以获得公民身分,其中不包括罗兴亚人。

不过国籍法规定,若有家人在缅甸居留至少二代,就能申请身分证。依据这项条款,罗兴亚人起初能获得身分证明、取得公民身分,甚至还有几位罗兴亚人进入国会任职。

1982年,新国籍法通过,根据国籍法,罗兴亚人不被承认是缅甸135个族群之一。为获得最基本的公民身分,罗兴亚人必须证明家人在1948年前定居缅甸,而且能流利使用国家语言,但很多罗兴亚因为得不到当局给的文件,而无法申请为公民,大多数罗兴亚人从此成为无国籍。新国籍法导致罗兴亚人求学、工作、旅行、结婚、医疗权利和投票都处处受限。

就算部分罗兴亚人通过公民考验门槛,也只能被列为「归化公民」,并被限制不得从事医药和法律等行业,也不能竞选公职。

缅甸当局为何无法接受罗兴亚人?

关键评论网2016年6月的投书介绍,罗兴亚人与缅甸当局的冲突,可以追溯至19世纪英国殖民。

根据维基百科,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于南亚殖民统治,当时的殖民地包括今日的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而英国在19世纪末三次的英缅战争后,也将缅甸纳为殖民地,为了开拓缅甸西部若开邦的土地,英国政府大量从当时的其他殖民地区引入移民,而进入若开邦的这些移民大多来自今日的孟加拉。

英国人在缅甸殖民地的政策是两面施政,对于主流的缅族地区采取直接统治,而少数民族地区则给予较大的自治权,这也是日后缅甸产生许多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远因。就像许多西方列强在治理殖民地时以少数民族作为中介,治理多数民族的情况一样,当时英国比较依赖这些穆斯林,原本居住在这片土地的缅族若开人反而变成次等公民。

英国人将大片的西部沿海地区用长时间的租期租给来自孟加拉的穆斯林移民,这些成为地主的穆斯林反而赶走原居当地的佛教徒,不断引入新的移民,两者的冲突也上升,许多原居当地的佛教若开人因此被迫往东迁徙,离开自己家园。

二战时期,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的号召下愿意给缅甸人独立的保证,所以缅甸的民族英雄翁山将军一开始支持与日军联手打跑英国人,而英国反攻缅甸的军队就是由英属印度的穆斯林组成,这些人自然被当成英国殖民侵略者的共犯。

二战结束以后,这支英印部队希望加入当时的东巴基斯坦,也就是今天的孟加拉,遭到英国拒绝,却也留下祸患。这些孟加拉穆斯林组成了圣战组织。在缅甸刚独立时,缅甸政府曾经承认罗兴亚人的地位,但是罗兴亚领袖要求建立穆斯林自治邦,遭到政府拒绝,于是展开了几次武装冲突。

印巴分裂后,孟加拉经济也陷入困难,更多的孟加拉人涌入缅甸,当时的缅甸政府没有拒绝这些难民,这样一百年来几波的大移民潮,让缅甸的罗兴亚人有百万之多。

因为过去的族群冲突中,许多缅甸佛教徒村庄曾经遭到穆斯林灭村,数千甚至上万人被屠杀,这样外来者侵略的记忆深深烙印在缅甸人心中,也是缅甸人非常痛恨罗兴亚人的根本原因。

缅甸人不能接受「罗兴亚人」这名词,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词在缅甸独立前并不存在,是后来为了政治因素才出现的词。在缅甸的语境中,他们被称为「来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

而国际对罗兴亚人的同情更加引起缅甸人的反感,缅甸有许多贫困的少数民族,许多就在若开邦,却因为他们同是信仰佛教,而不被重视。也没有人去深究,历史上这些孟加拉移民对佛教徒有过的迫害。

延伸阅读:

新闻来源:

核稿编辑:羊正钰